Pages

Saturday, 22 May 2010

连岳的《墙边细语》专栏(二)

1如果没有呈现真相的新闻,如果权力不受制衡,如果程序正义输给激情,那么,王座上最后必然是个精神病人。

2一有惨案,媒体人主张封锁新闻,知识分子主张放弃程序正义,咒骂理智成为风气——这种反文明的戏码一再上 演,你怎么能指望暴力减少?

3人类的理智,就是要在愤怒、危急和混乱时用,以免做错事,不然你要理智干嘛?不跟动物一样?

4对我来说,新闻没有正面负面之分,只有真假之分,看不到真相才会让我发疯,如果现实很悲惨,用新闻伪装成为很感 谢,而我竟然真的感谢了,那就是疯了。

5新闻人跟神父和心理医生一样,你的职业就是面对许多悲惨的真实,如果心理无法调适,那是你不适合这个职业,而非 这个职业的真实性出错了。

6托克维尔这段话好:振奋美国人激情的是商业热情,而非政治热情。他们尊重秩序、重视信誉、凭常识慢慢创造财富、 不做不切实际的打算,重视实践甚于重视理论。

7有句话说:如果两个人的想法完全相同,其中一人就没有存在必要。在微博上,找你喜欢 的信息,不要到别人的地盘搞同化教育:你应该这样写!你不要老写XX、你应该像谁一样写、你写的我看不懂……如果你看的微博全跟你一样,那它们就不需要存在了。

8、我看不少人到明星的微博上批评她们没思想,到教授的微博上批评他们不够帅,到经济学者的微博上批评 他们没激情,到新闻人的微博上批评他们只跟热点,到段子微博上批评他们不庄重——他们辛苦把自己最好的一面 给你,你为什么那么爱找不痛快?

9、我认为常态是:对公权力、对官员,常抱怀疑之心,保持严厉、甚至刻薄;对个人、在私领域,常抱宽容 之心,远离严厉与刻薄。可是在现实却屡屡呈现为变态:有人因一言不合就辱骂他人,却会为官员的一个pose就感动、落泪。

10、美国一项调查显示,25岁以下的人,10%认为做爱时发短信是可以接受的(25岁以上为6%)。——以后“come onbaby不能用喊了。

11、罗素曾经说过,我宁愿让聪明的敌人,而不是愚笨的朋友,来评价我的哲学。说理的领域,最忠诚的粉 丝,往往比敌人的杀伤力还大,这句话是真的。

12、穷尽力量,一个人也只知道一点点东西,他人会为自己打开视野,即使观点与态度不同,也学会包容与欣 赏,别学屎壳郎,以为别人的动机都是在抢屎。

13有了万方多难此登临,才有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微博上的中国。

14、刚在David Letterman的节目里看到的,如何 当个平静的母亲:1、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2、就算失望,也假装为孩子自 豪;3、他18岁后你就解放了。虽是搞笑,大有道理。

15、如果你所谓的正义感一定要通过耍流氓的方式才能表达,你还能指望别人爱你?

16、爱惜自己吧,没什么东西值得你以非人的方式去追求。

Sunday, 16 May 2010

如何才能真正爱上自然?最好是你跟它玩耍过

如何才能真正爱上自然?最好是你跟它玩 耍过。

你曾在真正的河流里游过泳,脚趾感触过河底淤 泥的柔软,你甚至遇到过迎面游来一条蛇的惊恐;你曾经被蜜蜂蛰过,但你也曾一朵朵吮吸过油菜花里的花蜜;你曾经为了吓唬同学鼓起勇气抓起肥嘟嘟的青虫以及 一些更恐怖古怪的虫子;你曾在稻田中走过,曾被蚂蟥钻进腿里;你曾爬过很多棵树,你掏过鸟窝,也曾帮小鸟归巢;你在很脏的草地上滚来滚去过,你躺在树下摘 桑葚吃,吃得浑身都是紫色;你曾自己动手筑起水坝捉鱼,也曾差点被传说中的“水鬼”拖到河底……

你不止爱它的美,也爱它的奇幻、残忍、肮脏、 弱肉强食、不可捉摸。

Wednesday, 12 May 2010

连岳的《墙边细语》专栏(一)

1当一个人想当然以为能仇恨谁、惩罚谁的时候,往往就会沦为他人 的人形工具,当有人跟你说某类人就是该恨就是该死时,千万小心。

2、《旧约》里,耶和华让以色列人设立守望者,职责是看见风险时吹角警戒民众。民众若不听警戒, 则罪归民众;若有风险而不发声,则罪归守望者。——在现代社会,守望的职责很大程度由媒体、批评者, 甚至是微博承担了,若静默无声,或只有好话,那守望者就失职了。

3、守望者先知米该雅,活在一任邪恶的以色列王时期。王欲出征,而米 该雅素来只说凶言,不说吉言,他心里非常讨厌。使者对米该雅说:众先知都说吉言,你也如此吧。米该雅来到王前,说:必胜!王说:你要说实话。米该雅说:必败!王马上翻脸:把这个人下在监里,使他 受苦,吃不饱、喝不足……

4、心理学家赖希:法西斯主义不是一种政党,而是一种特定的生活观,是对人、爱情和劳动的态度。每个人 性格中都藏有法西斯主义的情感和思想。有那么多人因为别人的观点不同,甚至仅仅是文风、用词不同就辱骂、攻击时,你就知道,此言不虚。

5不能因为自己穷,就要求别人恋爱不许提要求,这是懦弱的想法。要有基本的自信:即使我再穷,姑娘愿意嫁给我,我也可以让她过 好。如果你认为:我穷所以没人爱我,那要做到的是让自己不穷,而不是等着别人来爱穷人——这样等不到,也很可悲。

6有人一听到分手、离婚就觉得不好。难道说离婚是非要等到对方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才跟他分手?这很荒唐。有很多好人,但 你就不是喜欢他。分手也是爱情的组成部分。

7穷不会让人更有美德,它让人丧失机会、没有发言权、找不到女朋 友、社会地位低下,不要歧视穷人,可千万不能歌咏贫穷——有人这么做,他不过是想利用穷人。

8、寂寞。今天收到一位姑娘的邮件,其中有一句:我早就想和你说话了,可惜无话可说,我人生真的什么事 情也没发生。

114000年前,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这位大英雄 潜入神的黄金花园寻找永生的秘密,答案是:享受你的生活,爱那个牵你手的孩子,让你怀中的妻子感到快乐。

12尤瑟纳尔《苦》:我要去看看,别处是不是也跟 这里一样,被无知、恐惧、愚蠢和迷信统治着。

13423日是世界阅读日。美军士兵战时配备的书籍目录:二战时,从荷马到伍尔芙,甚至包括反战小说,总计千 种;1991年海湾战争,雨果的作品;伊拉克战争: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独立战争以来的美国军人英雄》、 《战地信札》,和,《孙子兵法》。

141564423日,莎士比亚出生;1616423日,莎士比亚逝世。无巧不成书,所以今天是世界阅读日。


1、希特勒说: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的注意力固定在伟大的最终目标上。——所以,关注自身能理解的小而具体的事情,才不会被政客骗。

2、心理学家赖希:希特勒的性格颇能说明中层阶级群众结构的特点,反抗权威与接受和屈从权威并行不悖。——所以一个打破偶像的人往往会悲哀地发现自己也变成了偶像。许多人在发现没有偶像时宁愿用变形的回忆美 化死去的暴君。

3、作为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年轻的希特勒有次在辩论中,指责对手染有梅毒。

4决不要忘记你的祖国是你生命的母亲。”——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1932年。

5、微博这种敏锐的信息神器,专注别人有价值的话,那如入宝山;只愿盯别人无价值的话,那如坠炼狱。

6、书的腰封就像情人的内裤,只想把它扯,扯,扯,扯

7、亲爱的,对你,我没有腰封。

8悠闲是智慧之母,每当起了勤奋的邪念时,我就用古希腊人 的这句话教育自己。

9骟是切除睾丸煽是切除理智

10收到一位14岁的学生的邮件,说到这次期中考试,失利了,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家长拿着成绩单,问我怎么回事,老师不断找 我谈话,而那些我自认为是好朋友的同学,因为这次的失败,疏远了许多。

11亲戚中有个小孩,在重点高中的重点班,就是这样,班主任还创造 性地在班上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真是想尽办法制造沮丧的失败者。

12、路透社,一项研究取样821811岁的美国孩子,结果显示,胖孩子容易受欺负,比率 比正常体重的孩子高出63%——别把你的孩子喂得太肥。

13青少年没什么解压能力与手段,成人世界看起来的小事,对他们来 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这也青少年自杀率也相对较高原原因之一,家长若不减压,反而加入压力合唱,孩子就太惨了。

Sunday, 9 May 2010

现在最流行的两种生活态度

一篇关于赫德里克·史密斯的《俄国人》的书评

前苏联的犬儒主义

作者:HP

美国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Hedrick Smith),在他那本写于1976年的书中,向读者讲述了勃烈日涅夫时代弥漫于苏联社会的犬儒主义。

史密斯发现,在苏联,实际上已经很少有人相信共产主义。

首先,苏共领导人自己就不相信。史密斯引用一位莫斯科的科学家的话,"我们的领导人,把共产主义看作一种象征,用来判断其它人是否忠诚。"(勃烈日 涅夫的侄女柳芭发表回忆录,其中写到,勃烈日涅夫当年曾对自己的弟弟说:"什么共产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听的空话。")

一位高级编辑说,当政的这些苏共领导人是没有信仰的人,"是一些对一切都无所谓的人。他们所要的是权力,纯粹是权力"。

这位编辑还说,社会上的几乎所有人,都不再相信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对各种事情也并非没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一到正式场合,他们却照旧举手拍掌, 重复着官方的陈词滥调。人们明知这一切是毫无意义的,是逢场作戏,"可是你必须去玩它"。

史密斯认识一个苏共少壮派官员。看上去此人是矛盾的复合体。一方面,在和朋友谈话中,他批评时政,攻击腐败,俨然是个改革家;另一方面,他又对本国 的政治感到自豪,为自己能身处权势集团而踌躇满志。他清楚地知道斯大林时代的恐怖,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个时代,但与此同时,他又对斯大林靠强权建立起一个庞 大的红色帝国而十分骄傲。一方面,他很乐意向别人显示他的思想解放,根本不相信官方的教条。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善于掩盖个人观点,在党内会议上以善于发 言著称而得意。

其实,这正是苏共新一代官员的一种典型----无信仰的、犬儒式的机会主义者。"可见,"史密斯总结道,"个人只要服从听话,不公开向意识形态挑 战,不管信也好不信也好,都不是关键问题。"

由于正式场合都是逢场作戏,社会看上去毫无改变的希望,许多俄国人就产生了看破红尘的态度,物质主义开始泛滥。人们这样想:"人只活一世,而这一世 是短促的。所以多享受一点生活吧!"

物质主义的泛滥进一步冲掉了残存的理想主义。许多人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为了一次出国机会,为了分得一套房子或搞到一部新汽车----甘愿放 弃自己的独立政见。这样,当局无须再采取大规模的恐怖措施,就足以控制住它治下的广大人民。

少数勇敢的持不同政见者,依然在发出他们的声音。起初,他们赢得了广泛的尊敬,虽然敢于公开表示这种尊敬的人不多。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到后来,当局 对异议人士泼污水,很多人竟然也认同政府的行为。

史密斯对此大惑不解。一位名叫瓦连京·图尔钦的异议人士对他解释说:

"第一,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感。因而,他们感到不得不攻击前者,使得前者看上去不那么高尚,这样才能使自己显得不 那么堕落。"

"第二,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他们觉得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演戏。他们好像妓女一样,因为自己是妓女,便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妓女。他们认为 根本不存在真正的诚实,根本没有人真正追求真理。那些异议人士,很可能就是一些撒谎的骗子。"

"这种犬儒主义给当局帮了大忙。由于人们普遍互不信任,利用这一点,就能把不听话的异议人士排斥于社会之外。虽然人们可以到西方去旅行和收听西方的 电台。但只要普遍存在着这种犬儒主义,他们就会认为那不过是另一派的欺骗性宣传,所以也就不必当真了。这种犬儒主义提供了极权国家今天的稳定,以代替斯大 林时期的大规模恐怖。"

正如一位数学家所言:"提倡玩世不恭是控制社会的基本方法。"

(完)

一篇无头女士写的:生活态度

今天同事告诉我她终于把半年前书市上买的廉价的《卡夫卡作品精粹》打开看了(卡夫卡当然不廉价,因为是处理的盗版书,所以书的价格低廉),主要看了一篇 《变形记》。我问她看后有没有那种绝望压抑的感觉,她说她毫无感觉,甚至她认为如果她是格里高利的妹妹看见这样偌大的甲虫哥哥自己也会感到厌恶。于是我开 始教化她,最后她认为看这些东西简直没有任何用处,只会为自己平添烦恼,所以还是不看为好,她高兴地和我说还是看看喜剧之王巴尔扎克的作品好了。当时我告 诉她,如果她不能接受这样的人性残酷现实,那连巴尔扎克也还是不要看为好,因为巴尔扎克的作品,那部巨大的《人间喜剧》里的作品并非是喜剧,那“喜剧”也 是无奈含泪的讽刺之“笑”,就比如说里面最有名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之类的也让人看了好生难受失望。但是我好佩服她的生活态度,凡是不好的事情, 她要么拒绝,要么就是自己给改造一番,她告诉我说:高老头很坏,想利用自己的女儿获得名利。这是原著的意思么?我简直不知道她看的是哪个版本的,哪个版本 也不会这样歪曲原著呀,其实还是她自己的内心,她内心的强大的确让很多不幸的事情变成了喜剧!

她现实生活中也就是这样的人,不仅仅对待文学的态度电影的态度如此,连做人遇见不顺她也会把这不顺想成有利于自己,然后把错责全推给其他人或者全推给事情 本身上,自己轻松自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自从我和她长时间交往天天腻在一起一年多之后,我突然发现我已经完全看不懂我收藏的书了,也完全看不懂我以前喜 欢的那种类型的电影了,更写不出很有心得的文字,这不知是好是坏,也许,人就要这样活着,罪过是他人的,自己心安理得,悲剧不是自己的就不要管,干脆当看 不见,就算不得已看见了,也要自己主动把它想成是一件称心如意的事,于是天天欢喜,事事如意。高,实在是高!

Sunday, 2 May 2010

最愚蠢的一代——《三联生活周刊》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写了《最愚蠢的一代》,就得罪了8700万美国年轻人。

在 书中,他提出一个让美国教育界困惑不已的问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历史频道、维基 百科、《华尔街 日报》、《纽约时报》,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至少是美国年轻人,包括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 方面的提高。为什么?

“因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IM(即时通讯软件)和手机短信上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 访时,鲍尔莱因说。

马克·鲍尔莱因(Mark Bauerlein)对Facebook尤其深恶痛绝。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人最常去的10个网站中,9个是社交网站,“一个人成 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但是,将这样的罪名完全归结 到数字技术身上,是否过于粗暴和简单化呢?

“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年轻人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保留一个空间,可以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 理念相遇。”鲍尔莱因说,“如果他们24小时腻在一起,这点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三联生活周刊:老一代人鄙视新一代人很正常,但很 少会用到“愚蠢”这个词,您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词来形容美国的年轻一代呢?

鲍尔莱因:我知道这个词很刻薄。我的书出版前,我 妻子劝我换一个,但我说“不”,我必须用“愚蠢”这个词,就因为它的攻击性,就因为它侮辱了8700万美 国年轻人。我是一名老师,我的目的不是批评,而是想让他们变得更聪明、更渊博。很多老师不愿意冒犯年轻人的文化,因为他们不愿被称作“老古董”,但很多时 候,玉不琢不成器,如果一个年轻人读了这本书以后感觉受了侮辱,这是好事,说明他们在思考,想为自己辩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学习。我希望的是,每个 年轻人都足够生气,来证明我是错的。你不知道我希望自己是错的,我渴望每一个负面的评价,这就是我选择“愚蠢”这个词的用意。

三联生活 周刊:“愚蠢”到底是指什么?

鲍尔莱因:“愚蠢”并不是指这一代人的智力有什么问题,而是在于他们有最好的机会和资源成为最聪明、最博学 的一代,却没有善加利用,反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三联生活周刊:您的指责有根据吗?

鲍尔莱因:我可以给你一些数据: 今天,55%的美国高中生一周花在作业上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大学生则每周少于10小时;1/3的年轻人(18~24岁)不知道美国副总统是谁;52%的 学生以为美国在“二战”中的盟友是德国、日本或意大利,而不是苏联。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给出许多,数据来自美国教育部、人口调查局、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全 国艺术基金会……都是权威机构。有一些调查是我自己在美国教育部时亲自负责的。并非我夸大其词,美国年轻人的无知程度超出你的想象。

三联 生活周刊:您认为,这是一个全球现象,还是就美国如此?

鲍尔莱因:我认为是全球性的,只不过美国的情况更严重。因为年轻人的日子过得太舒 服了,他们不需要工作,有很多自由时间、很多朋友,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零 花钱比谁都多——每周100多美元。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政府执政了200多年,他们从来不用担心军事政变,不用担心敌国侵略,不用担心健康危机。他 们为什么要关心外面的世界?为什么要关心中东发生了什么?朝鲜发生了什么?他们关心的是派对、游戏、篮球明星,在Facebook上给朋友发照片。
这一切听起来好像很负面,但事实上,我喜欢年轻人,我希望他们长大。我希望他们了解历史、政治、艺术,了解他们的公民权利,了解他们的政府的运作。

三 联生活周刊:您还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吗?如果当时有互联网,您觉得自己会和今天的年轻人不一样吗?

鲍尔莱因:哦, 我会和他们一样。15岁的时候,我就是一个白痴。这不是他们的错,只是这些工具太诱人,太好玩了,让一个15岁的孩子难以拒绝。

这是年轻 人的本性,正是构建自己身份的年龄,他们思考性、死亡,他们孤独、害怕,他们必须寻找同盟,他们必须稳固自己,通过模仿别人。


他 们需要社交,而数字工具前所未有地强化了这种需求。比如,一个15岁的孩子一个月发了5000条短信,父母说,够了,你太费钱了,他们没收了他的手机。对 父母来说,这不过是个玩具,但对那个孩子来说,却是“你毁了我的生活”。

15岁的时候,我也上学,和朋友聊天、打篮球,但晚餐的时候, 我会回家,会一个人做作业。一天里至少有一段时间,我不是和15岁的人待在一起,而是独自一 人,读书、思考,或者和父母在一起,听他们谈话,关于外面的世界,关于政治、金钱,或者看电视新闻,听克朗凯特谈“越战”。

但现在,有了 互联网,年轻人几乎每时每刻都腻在一起,晚上22点钟还在聊天、分享照片、发短信。他们没有分开的时候,这才是问题所在。

你知道“同 辈压力”(Peer Pressure)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

你 知道一个18岁的男生为什么要上Facebook吗?因为他的朋友上了。你知道16岁的女孩为什么要在肩膀上文身吗?因为她的朋友文了。你知道,如果一个 年轻人没有博客,没有Facebook账号,会面对怎样的压力吗?

一个17岁的年轻人,最害怕的是什么?被别的17岁隔 离。对他们来说,没有比孤立更糟糕的感觉,这就是青春期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在一起。

一项调查 显示,美国年轻人平均每周要发2272条短信。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社交生活是多变的,也许一节课上完,就发现自己收到了分手短信。你能相信吗?现 在的年轻人都是通过短信分手。所以,他们没法坐在椅子上,安静地读一本小说,他们必须随时查看朋友们在做什么,否则就精神紧张,无法集中。很多年轻人并不 喜欢这样,他们厌倦了,但不能出来。因为一旦出来,就失去了社交生活。所以,他们需要老人们的声音,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否 则,他们永远是孩子,永远不长大。

悲 哀的是,当他们30岁的时候,一定会追悔莫及。他们会想,为什么在高中时代,我不学学历史呢?为什么不在我可以纯粹读书的时候好好读书呢?现在一切都太晚 了。老婆、孩子、柴米油盐、生活的种种压力,我再也不可能读小说了,我看看电视就上床睡了。一切都结束了,这是很悲哀的。

三联生活周 刊:您理解年轻人吗?

鲍尔莱因:不理解。我年轻过,也愚蠢过,但现在年轻人的很多东西,我完全不明白。我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对自己的照片 那么着迷,我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一个关于自己的博客。

三联生活周刊:也有人认为,博客和社交网络促进了另一种形式的书写和交流能力?

鲍 尔莱因:社交网络的交流仅仅发生在年轻人之间,所以它很难让你有什么进步,更好的词语、新奇的句法、机智的风格、复杂的想法……它只让你保持在青春期水 平。

我一直认为,信息的加速度一定会带来内容的肤浅化,很多时候,更多的交流意味着更少的意义。
三联生活周刊:有没有可能是年轻人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而您不理解这种变化而已?

鲍尔莱因:也许吧。技术在改变,行为在改变,学习方式在改 变,而我陷在旧的思维方式里,这是有可能的。不过,我还没听说过有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我不认 为这样的研究能有任何结果。因为在数字时代,无论技术,还是人的行为,都变化太快了,你根本来不及围绕它展开研究。为了研究一种行为及其影响,你必须有一 段持续的时间可以进行研究,你要设计方案、申请资金、组织研究、搜集收据,至少要两三年的时间,当你的研究结果出来的时候,你研究的技术或行为也许已经不 存在了。比如Twitter,两年前还没有Twitter,两年后Twitter也许就没人玩了,你要怎么研究这个东西呢?谁知道,10年后人们又会为什 么技术着迷?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一个年轻人在青春期最应该学的是什么?

鲍尔莱因:我相信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应该多读 书,学习更多的知识。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庞大,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Google一下就出来 了,何必花时间去记呢?

但是,毛泽东只是一个名字吗?“二战”只是一个标注了时间和地点的事件吗?卢梭在瓦尔登湖边想了些什么,哈姆雷 特关于生命意义的冥想,真的与你无关吗?

不,这些都是构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思维和人格的原材料。你必须意识到,它不只是信息,而是包含着 深层的道德、心理和哲学的价值,它从内部塑造你的精神,而 不是你需要的时候调用一下的外部材料。就像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如果你只记住了优美的词句,那是不够的,但如果你从中领悟到民主的真意、关于美国起源的 解释,那才算真正懂了,而这些不是从网上迅速浏览就能立刻得到的。

我总是让我的学生背诗,不管他们多不喜欢。为什么?首先,是积累你的 词汇量;第二,它让你慢下来。他们平常读得太快,写得太快,需要有一些东西让他们慢下 来,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上。在背诗的时候,你得假设自己是另外一种身份。你必须是惠特曼,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诗,这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暂时离开你的小世界。

三 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读书这么重要?

鲍尔莱因: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书本扮演的是一种精神性的角色。我来告诉你读书为什么重要。首先,读书 训练你的记忆力。当你阅读一段比较长的文字时,你必须记住一部分内容,才能继续读下面的内容。网上那些短小快速的文本,不可能像书本那样锻炼你的记忆力。

第 二,读书锻炼你的想象力。没有图像,没有视频,你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这些角色的形象。最重要的是,如果不读书,你有什么可以作为替代的呢?哲学、政 治、小说,你必须通过读书才能消化。马克思的思想,除了厚厚的书本,你还能从哪里学习呢?就像你们中国人学武术一样,如果要达到某种境界,没有捷径可寻。 就知识而言,书本仍然是第一媒介。

三联生活周刊:您对数字时代感到恐惧吗?

鲍尔莱因:是的。我们不知道技术要往哪里 走,不知道后果会是什么,不知道我们遗失了什么。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年轻人的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案吗?您在一次采访中说,让每个年轻人每 天读书一小时,这样就够了吗?

鲍尔莱因:当然不够。事实上,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方案。唯一能做的,是让父母把对阅读的热爱传递给他们的子 女。但这恐怕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另一方的力量太强大了——数字技术与青年力量的合谋。

我想我们正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 知的时代。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知识、理性的传统,也许就这样结束了,剩下的只有娱乐和成功。像我这样的人,一心要维护书本和阅读的价值,在这个时代只会显 得越来越奇怪,不是错误,只是不合时宜、古怪,但我仍然不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