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31 December 2008

15年来最获好评的150部电影--卫西谛

http://vcd.cinepedia.cn/?p=746

1. 三色:蓝白红 ( Three Colours: Blue Kieslowski, Krszystof 1993 )
2. 低俗小说 ( Pulp Fiction Tarantino, Quentin 1994 )
3. 穆赫兰道 ( Mulholland Dr. Lynch, David 2001 )
4. 辛德勒名单 ( Schindler’s List Spielberg, Steven 1993 )
5. 一一 ( Yi yi 杨德昌 Yang, Edward 2000 )
6. 破浪 ( Breaking the Waves von Trier, Lars 1996 )
7. 樱桃的滋味 ( Taste of Cherry, A Kiarostami, Abbas 1997 )
8. 永恒与一天 ( Eternity and a Day Angelopoulos, Theo 1998 )
9. 罗塞塔 ( Rosetta Luc and Jean-Pierre Dardenne 1999 )
10. 魔戒 ( The Lord of the Rings Jackson, Peter 2001 )
11. 禁闭双眼 ( Eyes Wide Shut Kubrick, Stanley 1999 )
12. 海上花 ( Flowers of Shanghai Hou Hsiao-Hsien The 1998 )
13. 大象 ( Elephant Gus Vant Sant 2003 )
14. 纯真年代 ( Age of Innocence, The Scorsese, Martin 1993 )
15. 撒旦探戈 ( Sátántangó Tarr, Béla 1994 )
16. 冰血暴 ( Fargo Coen, Joel and Ethan Coen 1995 )
17. 撞车 ( Crash Cronenberg, David 1996 )
18. 鳗鱼 ( The Eel 今村昌平 1997 )
19. 风儿带着我们飘 ( Wind Will Carry Us, The Kiarostami, Abbas 1999 )
20. 阿甘正传 ( Forrest Gump Zemeckis, Robert 1994 )
21. 肖申克的救赎( Shawshank Redemption, The Darabont, Frank 1994 )
22. 暴雨将至 ( Before the Rain Milcho Manchevski 1994 )
23. 钢琴课 ( Piano, The Campion, Jane 1993 )
24. 短片集 ( Short Cuts Altman, Robert 1993 )
25. 亲爱的日记 ( Caro diario Moretti, Nanni 1994 )
26. 地下 ( Underground Kusturica, Emir 1995 )
27. 千与千寻 ( Spirited Away 宫崎骏 2001 )
28. 神秘之河 ( Mystic River Clint Eastwood 2003 )
29. 风吹麦浪 (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Ken Loach 2006 )
30. 这个杀手不太冷 ( Léon Luc Besson 1994 )
31. 离魂异客 ( Dead Man Jarmusch, Jim 1995 )
32. 云上的日子 ( Beyond the Clouds 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95 )
33. 橄榄树下 ( Through the Olive Trees Kiarostami, Abbas 1994 )
34. 戏梦人生 ( Puppetmaster, The 侯孝贤 Hou Hsiao-Hsien 1993 )
35. 红色警戒 ( Thin Red Line, The Malick, Terrence 1998 )
36. 花火 ( Hana-Bi 北野武 1997 )
37. 重庆森林 ( Chungking Express 王家卫 Wong Kar-Wai 1994 )
38. 花样年华 ( In the Mood for Love 王家卫 Wong Kar-Wai 2000 )
39. 关于我的母亲 ( All About My Mother Almodóvar, Pedro 1999 )
40. 瓦力 ( WALL-E Andrew Stanton 2008 )
41. 英国病人 ( The English Patient Anthony Minghella 1996 )
42. 洛城机密 ( L.A. Confidential Hanson, Curtis 1997 )
43. 中央车站 ( Central Station Salles, Walter 1998 )
44. 黑暗中的舞者 ( Dancer in the Dark Lars von Trier 2000 )
45. 卧虎藏龙 ( Wo hu cang long 李安 2000 )
46. 断背山 ( Brokeback Mountain Ang Lee 2005 )
47. 鬼吸血 ( Irma Vep Assayas, Olivier 1996 )
48. 霸王别姬 ( Farewell, My Concubine 陈凯歌 Chen Kaige 1993 )
49. 赌场 ( Casino Scorsese, Martin 1995 )
50. 泰坦尼克号 ( Titanic James Cameron 1997 )
51-100
赤裸 ( Naked Leigh, Mike 1993 )
爱情万岁 ( Vive L’Amour 蔡明亮 1994 )
活着 ( To Live 张艺谋 Zhang Yimou 1994 )
烈日灼人 ( Burnt by the Sun Mikhalkov, Nikita 1994 )
理智与情感 ( Sense and Sensibility Ang Lee 1995 )
仇恨( Haine, La Mathieu Kassovitz 1995 )
三轮车夫 ( Cyclo 陈英雄 1995 )
勇敢的心 ( Braveheart Mel Gibson 1995 )
盗火线 ( Heat Mann, Michael 1995 )
玩具总动员 ( Toy Story John Lasseter 1995 )
尤利西斯的凝视 ( Ulysses’ Gaze Theo Angelopoulos 1995 )
远离赌城 (Leaving Las Vegas Mike Figgis 1995)
猜火车 ( Trainspotting Danny Boyle 1996 )
秘密与谎言 ( Secrets & Lies mike leigh 1996 )
妖夜荒踪 ( Lost Highway Lynch, David 1996 )
幽灵公主 ( Mononoke-hime 宫崎骏 1997 )
美丽人生 ( Vita è bella, La Roberto Benigni 1997 )
意外的春天 ( Sweet Hereafter, The Egoyan, Atom 1997 )
不羁夜 ( Boogie Nights Anderson, Paul Thomas 1997 )
罗拉快跑 ( Run Lola Run Tom Tykwer 1998 )
拯救大兵瑞恩 ( Saving Private Ryan Steven Spielberg 1998 )
楚门的世界 ( The Truman Show Peter Weir 1998 )
军中禁恋 ( Beau travail Denis, Claire 1998 )
搏击俱乐部 ( Fight Club Fincher, David 1999 )
酣歌畅戏 ( Topsy-Turvy Mike Leigh 1999 )
黑客帝国 ( The Matrix Andy & Larry Wachowski 1999 )
美国美人 ( American Beauty Sam Mendes 1999 )
木兰花 ( Magnolia Anderson, Paul Thomas 1999 )
站台 ( Platform 贾樟柯 2000 )
梦之安魂曲 ( Requiem for a Dream Darren Aronofsky 2000 )
记忆碎片 ( Memento Christopher Nolan 2000 )
天使艾米莉 (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Le Jean-Pierre Jeunet 2001 )
儿子的房间 ( The Son’s Room Nanni Moretti 2001 )
绿洲 ( Oasis 李沧东 2002 )
对她说 ( Talk to Her Almodóvar, Pedro 2002 )
上帝之城 ( Cidade de Deus Fernando Meirelles 2002 )
俄罗斯方舟 ( Russian Ark Sokurov, Aleksandr 2002 )
钢琴师 ( The Pianist Roman Polanski 2002 )
杀人的回忆 ( Memories of Murder 奉俊昊 2003 )
迷失东京 ( Lost in Translation Sofia Coppols 2003 )
老男孩 ( Oldboy 朴赞郁 2003 )
杀死比尔 ( Kill Bill Quentin Tarantino 2004 )
百万美元宝贝 ( Million Dollar Baby Clint Eastwood 2004 )
隐藏 ( Caché Michael Haneke 2005 )
孩子 ( L’Enfant Luc and Jean-Pierre Dardenne 2005 )
巴别塔 ( Babel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2006 )
窃听风暴 ( Das Leben der Anderen Florian Henckel-Donnersmarck 2006 )
四月三周两天 ( 4 luni, 3 saptamini si 2 zile Cristian Mungiu 2007 )
老无所依 ( No Country for Old Men Coen, Joel and Ethan Coen 2007 )
格莫拉 ( Gomorra Matteo Garrone 2008 )
101-150
红松鼠杀人事件 ( Ardilla roja, La Julio Medem 1993 )
吸烟/不吸烟 ( Smoking/No Smoking Alain Resnais 1993 )
咫尺天涯 ( Faraway, So Close! Wim Wenders 1993 )
偷天情缘 ( Groundhog Day Ramis, Harold 1993 )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Mike Newell 1994 )
以父之名 (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Jim Sheridan 1994 )
爱德·伍德 ( Ed Wood Tim Burton 1994 )
普通嫌疑犯 ( The Usual Suspects Bryan Singer 1994 )
情书 ( Love Letter 岩井俊二 1995 )
冷酷祭典 ( La Ceremonie Claude Chabrol 1995 )
十二只猴子 ( Twelve Monkeys Terry Gilliam 1995 )
无知时刻 ( Moment of Innocence, A Makhmalbaf, Mohsen 1995 )
七宗罪 ( Se7en David Fincher 1995 )
夜夜夜贼 ( Voleurs, Les Andre Techine 1996 )
勇闯夺命岛 ( The Rock Michael Bay 1996 )
职业特工队 ( Mission: Impossible Brian DePalma 1996 )
迈克尔·柯林斯 ( Michael Collins Neil Jordan 1996 )
一脱到底 ( The Full Monty Peter Cattaneo 1997 )
海上钢琴师 ( The Legend of 1900 Giuseppe Tornatore 1998 )
秋天的故事 ( Conte d’automne Eric Rohmer 1998 )
紫醉金迷 ( Velvet Goldmine Todd Haynes 1998 )
西伯利亚理发师 ( The Barber Of Siberia Nikita Mikhalkov 1998 )
两只大烟枪 ( 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Guy Ritchie 1998 )
那一个晚上 ( Festen Vinterberg, Thomas 1998 )
天使热爱的生活 ( Vie rêvée des anges, La Erick Zonca 1998 )
第六感 ( The Sixth Sense M. Night Shyamalan 1999 )
人性 ( L’Humanité Bruno Dumont 1999 )
爱情是狗娘 ( Amores perros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2000 )
鬼子来了 ( Devils on the Doorstep 姜文 2000 )
几近成名 ( Almost Famous Cameron Crowe 2000 )
角斗士 ( Gladiator Ridley Scott 2000 )
怪物史莱克 ( Shrek Andrew Adamson 2001 )
天才一族 ( The Royal Tenenbaums Wes Anderson 2001 )
钢琴教师 ( Piano Teacher Michael Haneke 2001 )
红磨坊 ( Moulin Rouge! Luhrmann, Baz 2001 )
缺席的人 ( The Man Who Wasn’t There Coen, Joel and Ethan Coen 2001 )
没有过去的男人 ( The Man Without A Past Aki Kaurism?ki 2002 )
血腥星期天 ( Bloody Sunday Paul Greengrass 2002 )
乌扎克 ( Uzak Nuri Bilge Ceylan 2002 )
疯狂约会美丽都 ( Triplettes de Belleville, Les Sylvain Chomet 2003 )
再见列宁 ( Good bye, Lenin! Wolfgang Becker 2003 )
勇往直前 ( Gegen die Wand Fatih Akin 2004 )
撞车 ( Crash Paul Haggis 2004 )
赛末点 ( Match Point Woody Allen 2005 )
关塔那摩之路( The Road to Guantánamo Michael Winterbottom 2006 )
回归 ( Volver Pedro Almodóvar 2006 )
三峽好人 ( Still Life 贾樟柯 2006 )
无间行者 ( The Departed Scorsese, Martin 2006 )
摔跤王 ( The Wrestler Darren Aronofsky 2008 )
墙壁之间 ( Entre les murs Laurent Cantet 2008 )

Wednesday 24 December 2008

26个字母歌

http://family.mblogger.cn/berlinf/posts/146060.aspx

Accept differences.
Be kind.
Count your blessings.
Dream.
Express thanks.
Forgive.
Give freely
Harm no one.
Imagine more.
Jettison anger.
Keep confidence.
Love truly.
Master something.
Nurture hope.
Open your mind.
Pack lightly.
Quell rumors.
Reciprocate.
Seek wisdom.
Touch hearts.
Understand.
Value truth.
Win graciously.
Xeriscape.
Yearn for peace.
Zealously support a worthy cause.

Tuesday 23 December 2008

不华丽但很实用的一些话

http://syc0129.blogbus.com/logs/32821066.html

个人喜好,把一些平平的删去了。数字也也懒得调整了,有兴趣的看原版好了。 

1,绅士无非就是耐心的狼。   
2,老鼠嘲笑猫的时候,身旁必有一个洞。   
5,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下的两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的渺小。   
6,结论就是你懒得再想下去的地方。――路的尽头,仍然是路,只要你愿意走。   
7,使我们不快乐的,都是一些芝麻小事,我们可以躲闪一头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   8,最好的与最坏的创造了历史,平庸之辈则繁衍了种族。      
10,一颗将爆的炸弹比一颗已爆的炸弹恐怖得多。      
13,人生中有时不去冒险比冒险更危险。   
14,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譬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   
15,许多人爬到了梯子的顶端,却发现梯子架错了墙。   
16,使学生丧失信心是教师最大的犯罪。   
17,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是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   
18,偶然的成功比失败更可怕。   
19,才华其实就是把与人相同的聪明用到与众不同的地方。   
21,道歉是为将来再次冒犯打下伏笔。   
22,所谓百依百顺,就是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未完成前,所表现的不同寻常的耐心。   23,所谓儿童不宜,其实就是大人们令人感动地把犯错误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24,你想以40km/h的速度开车到80岁,还是以80km/h的速度开车到40岁?   
25,在敌人面前,谁先镇定下来,谁就离胜利不远了。    
27,乞丐就是一种向你的良心征税的人。   
28,所谓大难不死,就是有了灾祸之后,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莫名其妙的祝贺。     
30,厌倦,就是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对盘子的感情。   
32,知识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   
33,羞耻心就像人的内衣,必要时脱掉了没什么,关键是为谁脱掉。   
34,爱情是会沉底的,在平淡的日子里,最重要的是经常轻轻晃一晃盛装爱情的“水杯”。   36,憎恨别人就像为了逮住一只耗子而不惜烧毁你自己的房子。但耗子不一定逮到了。   37,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梦想,但如果其中一个不断搅扰着你,剩下的就仅仅是行动了。   39,幸运之神的降临,往往只是因为你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   
40,失败发生在彻底的放弃之后。   
41,所谓敌人,不过是那些迫使我们自己变得强大的人。   
42,胆怯的人在危险前被吓住了;懦弱的人在危险中被吓住了;勇敢的人在危险过后被吓住了。      
44,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48,看一个人的心术,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看他的朋友。   
50,山盟海誓是一种经常让高山和海洋领受尴尬的重量级承诺。   
52,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53,不要同一个傻瓜争辩,否则别人会搞不清到底谁是傻瓜。   
55,做父母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可大部分的父母未经任何培训就上岗了。   
58,凡是上了年纪的人,大多是反对的太多,商议的太久,行动的太迟,后悔的太早。   59,做生意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怂恿别人放松警惕,而自己保持高度警惕的过程。   
60,打工者做工,小老板做事,中老板做市,大老板做势――你是哪一种?     
62,聪明人能洞察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他们在发洪水之前养鸭,而不是养鸡。   
63,两种人无药可救:一是不服从命令的人,二是惟命是从的人。  
64,打算开创新事业时,十人中有一两人赞成时就可开始,以免太迟。     
66,给猴一棵树,给虎一座山。――用人之道   
67,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   
68,你可以先知先觉地领导产业,后知后觉地苦苦追赶,或不知不觉地被淘汰

Monday 22 December 2008

背单词的技巧

http://517732511.qzone.qq.com/blog/1229915524

背单词的学习技巧:  
、零散时间多遍记忆法: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瞬间记忆能力最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记忆递减,五遍左右方可记忆某一事物或人而短期不忘。
我记单词的方法是:在第一天的晚上划出200个单词准备次日记忆。早起用最多半小时将200个单词看一遍,边看长相、音标、词性和词意边读出,既练发音,又练听力,还练了记忆,一举三得。
利用课余时间、等车时间、坐车时间、排队时间等一切零散时间随时进行复习,每三个小时看一遍,一天除去睡眠8小时之外至少看四、五遍。不论是否记牢固继续以每天200个单词累计五天,每星期六复习过去一个星期的单词量。如此坚持六个月,单词总记忆量会达到24000个,去掉忘记50%的单词的可能,还余12000个。这个单词量几乎足够人生十年应用英语了!  

自学小贴士:记单词最不实际的方法是用两个小时当场记牢十个单词,一天记十个,第二天忘记七八个。最简单而实用的单词记忆方法就是对一个单词不必当场记下而是循序渐进反复多遍,久而久之而积累多多,最重要的是长时间而记忆犹新!不信你可以试试。

2、词根词缀记忆法:
至少50%的单词都会存在词根、前缀和后缀。如果找到这些单词的组成规律则可以非常有效地记忆原本繁琐复杂的各种词汇。  
词根词缀记忆法总口诀:前缀改变词义,后缀改变词性。  
常用的前缀主要有: 
 ab—表示反常 absent 缺席 abnormal 不正规的  ap—表示添加 append 悬挂 apposition 同位置  bi—表示两、重 bicycle 自行车 bigamy 重婚  com—表示共同 combine 联合 compete 相争   dis—表示分开 disarm 裁军 dislike 讨厌 im—表示不 impossible不可能的 immoral 不道德的   in—表示不、向内 informal 非正式的 inhuman 不人道的   non—表示无 nonparty 无党派的 nonmetal 非金属  pro—表示向前 progress 进步 prognostic 预兆   re—表示回、重新 review 复习 reaction 反应 un—表示不、非 unhappy 不快乐的 unbalance 失去平衡  

常用的后缀主要有:  
al—表示人、物 rival 竞争者 mural 壁画   cy—表示状态、职位 bankruptcy 破产 captaincy 船长  er—表示人、物 teacher 老师 cooker 厨具   able—表示可能的 movable 可移动的 passable 可通行的   ful—表示充满 beautiful 美丽的 useful 有用的   or—表示人、物 actor 男演员 mirror 镜子   ist—表示人 copyist 抄写员 socialist 社会主义者   ment—表示行为 enjoyment 娱乐 movement 运动   ing—表示令人 exciting 令人兴奋的 interesting 令人有兴趣的   ed—表示感到 excited 感到兴奋的 interested 感到有兴趣的   less—表示没有的 resistless 不抵抗的 homeless 无家可归的 ly—副词后缀 gently 轻轻地 intently 专心地   tion—名词后缀 graduation 毕业 relation 亲属  

典型的前后缀应用举例:  
excite vt.刺激 → exciting adj. 令人兴奋的 → excited adj.感到兴奋的 → excitement n.兴奋  smile v./n.微笑→ smiling adj. 微笑的 → smilingly adv.微笑的 → unsmiling adj.不笑的   

自学小贴士:词根词缀记忆法常常被英语初学者所忽略,如果将此法配合多遍反复记法在自学中应用则可以做到举一至少反三的妙用。词根词缀组成规律亦是英语专业中词汇学必讲必学的一门课程。  

3、对比近义词、反义词及形似总结记忆法:
英语中存在不计其数的近义词、反义词,如果能够将众多的单词想办法联系在一起进行记忆,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大词汇量,而且实在地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表达“生气”:
angry (英式用法)→ mad(美式用法)→ be blue in the face (词组) feel hot under the collar (词组)→ piss off(词组)  
表达“破坏”: damage → destroy → demolish → destruct 4D破坏  表达“旅行”:trip (出差性的)→ travel(周游世界性的)→ journey(陆地上的)→ flight (空中)→voyage(海上)→tour(以玩目的)→sightseeing(观光)  
表达“打扰”:bother(口语)→ disturb(正式)→ interrupt (较不礼貌的)  
表达“很好的”:wonderful→terrific→excellent→fantastic→fabulous→extraordinary  

形似记忆: fragrance rr像两朵盛开的鲜花→香 flagrance l像掏粪的勺子→臭 China 中国→sina 中国 → sinopec中国石化→sinopetrol中国石油 yahoo长着虎牙的人→乡巴佬 baggage → luggage 行李  

音似记忆: sofa→沙发 talk show→脱口秀 hacker→黑客 gene→基因 radar→雷达 ballet→芭蕾 tango→探戈 golf→高尔夫 cartoon→卡通 model→模特 aspirin→阿斯匹林 cigar→雪茄 nicotine→尼古丁 shock→休克 lemon→柠檬 salad→沙拉 copy→拷贝 morphine→吗啡 nylon→尼龙  

特殊记忆: black tea→红茶 brown sugar→红糖 love pea→红豆 beauty→红颜 sweet potato→红薯 traffic light→红绿灯good luck→红运 green-eyed→眼红  

总结式记忆: 表达“胖” plump(丰满的)→heavy(份量重的)→stout(壮实的)→husky(结实的)→strong(很壮的)→well-built(健壮的) 表达“瘦” thin(干瘦)→scrawny(骨瘦如柴的)→bony(瘦骨嶙峋的→skinny(皮包骨)→skin and bone(极瘦的)→slim(纤细的→slender(苗条的)→lean(无脂肪的)  

搞怪式记忆: “三围” bust(胸围)→busty (波霸)waist(腰围)→waist-belt腰带hip(臀围)→hip-hop 街舞 ass→hip→buttocks臀部 床上六件套 mat(褥子)→sheet(床单)→quilt(被子)→bed spread(床罩)→pillow(枕头)→cushion(小垫子) 多种衣服 cloth(布)→clothes(衣裳)→garment(成衣)→blouse(女衬衫)→sweater(毛衣)→coat(外套)→jumper(短衫)→suit(西装)→costume(戏服)→pants(裤子)→jacket(夹克)→dress(女服)→T-shirt (T恤)→skirt(裙子) 四种虾 shrimp(虾米)→dried shrimps(虾仁)→prawn(对虾)→lobster龙虾  

自学小贴士:此方法非作者首创,建议自学者准备两三个小本子在学习中自我联想、自我创新进行总结,工作虽然很重,但效果极其明显!

Monday 15 December 2008

40 Inspirational Speeches in 2 Minute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6wRkzCW5qI&eurl=http://family.mblogger.cn/berlinf/posts/145805.aspx

励志英文大甩卖

We will fight.We will run,we will live.
Shame on you. This could be the greatest night of our lives, but you’re going to let it be the worst.
And I guarantee a week won’t go by in your life you won’t regret walking out, letting them get the best of you.
Well, I’m not going home. We’ve come too far! And I’m going to stay right here and fight for this lost cause.
A day may come when the courage of men fails… but it is not THIS day.
The line must be drawn HERE. This far, no further!
I’m not saying it’s going to be easy. You’re going to work harder than you ever worked before. But that’s fine, we’ll just get tougher with it!
If a person grits his teeth and shows real determination, failure is not an option.
That’s how winning is done!
Believe me when I say we can break this army here, and win just one for the Gipper.
But I say to you what every warrior has know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you’ve got to get mad.
I mean plum mad dog mean.
If you would be free men, then you must fight to fulfill that promise!
Let us cut out their living guts one inch at a time, and they will know what we can do!
Let no man forget how menacing we are.
We are lions! You’re like a big bear, man! This is YOUR time!
Seize the day, never surrender, victory or death…
that’s the Chicago Way!
Who’s with me? Clap! Clap! Don’t let Tink die! Clap! Alright! Let’s fly!
And gentlemen in England now abed shall know my name is the Lord when I tell our enemies that they may take our lives, but they’ll never take our Independence Day!

Saturday 13 December 2008

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文化

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25302/19673


简介
即使在大萧条时期,人们还是要生活、要娱乐,比起那些凄风苦雨的改革者,我想在每次经济危机中,都有一些“令人怀念的小事”,以及他们留下的遗产。看看美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我们所不知道的那么多东西,比如《白雪公主》、《美国哥特式》、秀兰邓波儿等等,都是大萧条时代留给我们的遗产。
1930-1939
关于这十年:
人口:48个州,123,188,000;
平均寿命:男性,58.1岁;女性,61.6岁;
平均薪资:$1,368;
失业率上升至25%;
休伊·朗(1)提议年均收入应保证在$2,500;
汽车销量:2,787,400
食品价格水平:牛奶,14美分/夸脱;面包,9美分/个;牛后腿肉,42美分/磅;
私刑:2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萧条引起货币短缺,所以,人们都尽他们所能地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快乐。电影很热门,室内游戏(2)和棋盘游戏也很受欢迎。人们围在收音机边上听听洋基队(棒球队)比赛,年轻人随着Big Bands(3)起舞。福兰克林·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影响了美国人。因为人们通过阅读来逃避现实,所以,悬疑小说继续着它们的黄金年代。人们喜欢的作者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达许·汉密特和雷蒙·钱德勒。

历史事件:
在大萧条时期,美国梦成了噩梦。曾经,这里满是机会与信心,现在,这里只有绝望。美国人质疑所有他们曾经赖以维生的信仰——民主、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如果想要生活得好些,最好就是去加州。很多尘暴区的农民将他们所剩无几的家当系在车后,全家开车跑去西部的农业区或城市找工作,从此,他们永远地成了自主的地主。在1929-1932年间,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从原本的2300美元降到了1500美元,减少了40%。“生存”取代以前的“发展”成为了重点。这十年里,制度、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民主盛行。德国和意大利这些民主国家开始沦为独裁统治,但是,美国和它的宪法却保留了下来。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凌驾于政治之上。在这十年里,出现了贫民区,即所谓的“胡佛村”,这是以胡佛总统的名字命名的。他认为救济金应该给私人企业,最后却以由联合政府资助的联邦计划的字母型花片汤以及新成立的各种各样的用以整顿华尔街、银行系统和其它商业公司的委员会而告终。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出台了一项规定以保障老年人的收入。1935年通过的瓦格纳法案给了员工集结工会的合法权力,约翰·L·刘易斯成立了产业工会联合会(CIO),蓝领工人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华尔街的“圈内人”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被任命为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主席。
40年代之始,美国已经由原本由工商业者自我监督管理的自由放任的经济体制进入到了由联邦政府进行调控的经济体制。关于哪种制度是最好的辩论,至今仍在持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总统是赫伯特·胡佛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名人:
玛莉·麦克里欧德·贝颂: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非裔美国女性教育者,是埃莉诺·罗斯福的朋友,而后者是美国联邦全国青年行政部的董事会成员,能为非裔美国人提供福利。
李察·柏德:著名的南极和北极探险家,在1933-1935年间,他去南极考察,完成了多项科学研究项目。
查尔斯·爱德华·库格林神父:一位天主教神父,他通过广播聚集了一大群所有教派的追随者。他是罗斯福的早期拥护者,后来,他开始诽谤总统,并反对他的一些计划。
米卓瑞德·迪卓克森:绰号Babe,一直以来,她都被很多人评为最佳女运动员。她在棒球、篮球、田径比赛和高尔夫等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中都赢得了奖牌或是表现优异。
阿米莉亚·埃尔哈特:一位航空工业的先驱,她是单独飞行跨越大西洋的第二人,也是第一位女性。
卡尔·门宁格:一位美国精神病学家。他写作的《人的心灵》对公众对精神病的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杰西·欧文斯:非裔美国运动员。他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田径比赛上赢得了4枚金牌,他使希特勒的“雅莉安白色人种优势论”蒙羞。
弗朗西丝·帕金斯:第一位女性内阁成员。她提倡8小时工作制、更严格的工厂安全法规以及保护妇女和儿童劳动力的法规。
威尔·罗杰斯:一位民间哲学家,他从最初的俄克拉荷马州的牛仔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受到了广播评论家、电影演员和作者的爱戴和尊敬。
沃尔特·温切尔:一位“八卦”专栏作者和广播评论家,他对名人的态度和独家新闻是极富争议的,而这,也让他成为20世纪最有名的美国记者。

艺术和建筑:
30年代的艺术,像所有其它东西一样,也受到了大萧条的影响。30年代的艺术是由政府项目来支撑着的,比如,公共工程艺术计划和后来的联邦艺术计划。这些计划所雇佣的艺术家(一段时期超过了5000人)根据美国文化和历史来选题。雕塑家格鲁·博格勒姆在工程振兴局(WPA)的资助下完成了拉什莫尔纪念像(即,总统山)。其他“饥渴的艺术家们”靠着在政府部门的建筑物的墙上做壁画才在这个困难的时期存活了下来,其中也有一些人很值得注意,比如杰克逊·波洛克和威廉姆·德·库宁。
这十年也是由格兰特·伍德的名画《美国哥特式》引发的美国地方主义艺术美国宗教风格艺术的发端。这种风格的艺术家包括约翰·斯图尔特·柯里、托马斯·哈特·本顿、画作西南部题材的乔治亚·艾琪芙和画作城市生活的现实场景的爱德华·霍珀。

注:格兰特·伍德的名画《美国哥特式》,据说,这幅画和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野牛镍币还有山姆大叔合称为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

美国很多最著名的摩天大楼(如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和洛克菲勒中心)都是在30年代早期完成的。1937年,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家居设计的杰作“流水别墅”建成。1932年,为了描述亚历山大·考尔德所创作的动感雕塑而杜撰了“mobile”这个单词。1935年,安德鲁·梅隆将其价值2500万美元的艺术收藏品捐给了国家,并捐资1000万美元在华盛顿建造了国家美术馆。

教育:
对于公共教育来说,30年代是一个危险的年代。由于现金短缺,父母们无法给孩子们去上学提供必要的衣服、日用品和书本(一些州是不提供书本的),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没有人纳税。由于财政匮乏,学校董事会被迫采用大量政策以维持学校在区域内的运营:学校的学期缩短了,教师们的薪水下调了。一位新教师的月薪为40美元,而一个学年为五个月,能得到这个工作,是多么高兴啊!当阿肯色州农村的一个县为了能使学校继续维持下去而被迫开始征收学费的时候,很多孩子不得不退学。教室里的炉子需要木柴,所以一位农民可以用木柴来支付他4个孩子的学费,从而使他们继续学业。
1931年,著名的《迪克和珍》这本教育无数孩子们读书的书首次出版。这些初级读本教孩子们阅读,一般一页书只有一个新单词,且一本书的词汇量也很有限。那些学过这些书的人还记得“看!看迪克!看迪克在跑。”

时尚:
随着净收入的减少,人们不得不转向便宜些的休闲娱乐。罗斯福总统让集邮这种爱好成为一种流行。室内游戏和棋盘游戏变得时髦。1935年,帕克兄弟开发了强手棋,一周内就销售了2万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赌博,因为,他们想增加收入。在1930年到1939年间,至少有15个州将赛马合法化,后来,这一数量达到了21个。人们对于观赏性的竞技运动(如棒球)的兴趣增加了。像卢·格里克和乔·迪马乔这样的明星的粉丝都跑去体育场观看他们的比赛,而那些不能去现场看比赛的人也都聚在收音机旁边收听比赛详情。独立的黑人联盟进入了黄金期。1932年在纽约普莱西德湖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也让人们重新对冬季运动项目产生了兴趣。民间资源保护团(罗斯福新政中一个为未婚失业男青年提供工作的项目)在公共场地建了滑雪道和跳高滑雪设施,还在国家公园里建了休闲娱乐设施。
除了那些很有钱的人以外,巴黎的时装对所有的人来说都太贵了,所以,美国的设计师开始受到了追捧。好莱坞的电影明星引领了潮流,比如,贝蒂·戴维斯和葛丽泰·嘉宝引领了由艾德里安和穆里尔·金设计的裙子和由莉莉·达祺(Lily Dache)设计的帽子的潮流。由于现金短缺,一般一件衣服要穿很长的时间,所以,衣服的款式并不是每季都变。带腰带且下摆围较长的简单印花裙取代了20年代的时髦华服。拉链开始流行,因为它比之前所用的纽扣和填充物便宜。30年代的另一个创新是在一天的不同时段人们的衣服下摆的长度开始不同——白天的穿着,下摆到小腿肚;晚上的穿着,下摆很长。男性服饰方面,裤子的腰宽且高,毛衣背心取代了传统三件套西服的配套背心,穿着讲究的男性一定要戴帽子。

文学:
30年代,美国很多最著名的作家都创作了小说,其中包括弗·司哥特·菲茨杰拉德、欧内斯特·海明威、约翰·多斯·帕索斯和桑顿·怀尔德。这个时期的很多小说揭示了这个国家在大萧条时期所发生的事情。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记录了俄克拉荷马州一个因尘暴失去农场而被迫移民的家庭的生活。詹姆斯·T·法雷尔写了一部关于一名叫斯塔兹·朗尼根的爱尔兰裔美国人如何努力摆脱贫困的小说三部曲。理查德·赖特在《土生子》一书中展现了种族歧视问题和黑人的贫困生活。欧斯金·考德威尔的小说《烟草路》描写了南方农村贫穷白人们的生活。上述四部作品都被《当代文库》列为20世纪100部英文小说。
还有一些著名的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1936年,诗人卡尔·桑德伯格出版了诗作《人会活下去》。奥格登·纳什为《纽约客》杂志写作了轻松诗。苏斯博士那些让孩子们学习阅读的押韵的小书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1937年,华莱士·史蒂文斯出版了他的诗集《弹蓝吉它的人》。1936年,演讲大师戴尔·卡耐基写作的题为《人性的弱点》成为语言的一部分。

音乐:
艾灵顿公爵的这首歌的歌名“It don't mean a thing(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道出了三十年代"in"音乐的大概。当时的流行音乐如“兄弟,你能分我一角硬币过圣诞吗?(Brother, Can you spare a di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eih67rlGNhU)描述了当时的困难,但是,年轻人蜂涌去听本尼·古德曼、艾灵顿公爵、格伦·米勒和汤米·道尔西的Big Bands大乐团,并随之起舞。与此同时,百老汇制作了很多有名且流传至今的美国音乐剧。乔治·格什温和艾拉·格什温写了风行一时的《笙歌喧腾》、《疯狂的女孩》和《为君而歌》。科尔·波特创作了诸如《万事成空》、《庆典》和《红与蓝》这样的作品。像艾文·柏林、约翰尼·默瑟和理查德·罗杰斯这些曲作家和词作家所谱的词曲至今传唱。
《联邦音乐计划(Federal Music Project)》支持音乐剧艺术,并对古典曲目和流行曲目的演出进行赞助。FMP重点强调美国音乐,宣传推广了艾伦·考普兰、罗伊·哈里斯和弗吉尔·汤姆森的作品。1936年,美国内务部雇请了伍迪·格思里游历西北部,并在那些地方演奏他的民歌。这次游历中,他在26天的时间里写了26首歌。到1938年,在参观了移民营后,受其感发,格思里为了支持工会而抛头露面,并写作了如“I Ain't Got No Home”等歌曲。
乔治·格什温的美国民谣歌剧《波吉与贝丝》的第一次演出是在1935年。1931年,国会将《星条旗永不落》定为国歌。1938年,凯特·史密斯演唱了艾文·柏林的《上帝保佑美国》,这首歌成了她的代表作(很多人支持用这首歌代替难唱的《星条旗永不落》成为国歌)。同一年,年轻的马丽·马丁在科尔·波特的《把它交给我》一剧中演唱的《我心属于老爹》迷住了那些戏剧迷们。

广播:
在这十年中,广播达到了颠峰。到1939年,大概80%的人拥有自己的收音机。美国人喜欢嘲笑那些喜剧演员,如杰克·本尼、弗雷德·艾伦、乔治·柏恩斯和格雷西·艾伦夫妇、埃莫斯和安迪,以及Fibber McGee & Molly等。白天的电视广播是肥皂剧的天下。Our Gal Sunday每一集都是以问题开始的,比如:一个从西部采矿小镇上来的女孩嫁给一个有钱又有地位的英国男人会有幸福吗?很多妇女每天都抱着收音机听,希望能知道答案。《独行侠》、《青蜂侠》、《魅影魔星》和《杰克阿姆斯特朗》里的豪言壮语,美国系列男孩,激励着听众,无论老少,而且,卖掉了无数箱麦片。由H.V.卡滕伯恩和爱德华·R·默罗等评论员播报的新闻广播让人们知道欧洲的危机不断地在升温。富兰克林·罗斯福通过广播进行炉边谈话,从而影响公众的舆论。广播历史上最戏剧性的一刻发生在1937年5月6日,那天,德国的兴登堡飞船快要在新泽西州的莱克赫斯特着陆时忽然坠毁。记者赫伯·莫里森对事件进行了现场播报,所以,人们可以感受到事件的恐怖。他对眼前发生的事情的反馈至今仍令人迷惑。1938年10月30日,23岁的奥森·威尔斯在他的空中水银剧场播报了H.G.威尔斯的故事《星球大战》,尽管在节目的最后做了免责声明,但是,这则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仍然使那一百万将这则故事误认为是新闻的听众感到惶恐不安。这就是广播在其黄金时代对人们的影响。

科技:
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如其主题“建设明天的世界”所言让约2580万参观者瞥了一眼未来。参观世博会的人们在美国无线电公司大厦(RCA大厦)对电视机屏幕上不断变换的画面惊叹不已,并惊奇于通用汽车公司展出的七车道越野高速公路系统。当时展出的所有的新发明一直到二战后才真正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由这次展出,我们也可以一窥技术的新发展。30年代医学方面的进展包括一种新的输血方法,这种方法更安全,在即将到来的二战中,它拯救了很多战士的生命。1937年,芝加哥库克郡医院开设了第一个血液库,其中所储的血液是由活着的捐赠者们所捐献的,这个血液库,配合改良的麻醉术一起,使病人在活器官手术中的成活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由于资金的匮乏,纯科学的研究生存维艰。尽管如此,在物理学方面,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还是进行了原子核分裂技术方面的开拓性实验。1933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移民到美国,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的一名教授。1939年,他在这里写了著名的《致罗斯福的信》,信中建议发展原子弹技术。在天文学方面,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于1930年发现。
工业方面的研究让我们找到了更好的食品冷藏技术,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产品(如树脂玻璃、尼龙和玻璃纸等),改进了加工技术(如聚合作用,这种方法将汽油的产量提高了900万加伦/年)。1938年,美国物理学家切斯特·F·卡森采用一种叫静电复印术的静电处理方法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复印操作。

戏剧和电影:
在20世纪的这第四个十年里,戏剧得到了兴盛。除了音乐剧外,百老汇的大门罩因《绿色牧场》(马克·康内利编剧)、《晚餐的约定》(乔治·S·考夫曼和莫斯·哈特编剧)、《双姝怨》(丽莉安·海尔曼编剧)、《冬景》(马克斯韦尔·安德森编剧)、《伊利诺斯州的林肯》(罗伯特·舍伍德编剧)和《等待老左》(克利福德·奥德茨编剧)等剧目而点亮。1936年,最负盛名的美国剧作家尤金·欧尼尔因《安娜·克里斯蒂》和《伊蕾特拉的哀伤》等作品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好莱坞一部接一部地推出电影,以娱乐大萧条时期的观众们,所以,30年代常被称为是好莱坞的“黄金年代”。去看电影的人们主要是想通过看一场几小时的电影以忘却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烦恼。他们迷上了克拉克·盖勃、贝蒂·戴维斯、葛丽泰·嘉宝和埃尔罗·弗林这些偶像明星。他们取笑像W.C.菲尔兹、鲍伯·霍普和马克斯兄弟这样的的人。所有的美国人都喜欢那个卷卷头发的小孩秀兰·邓波儿,他们蜂涌地去看她的踢踏舞,去听她的《On the Good Ship Lollipop》。巴斯比·伯克利那些精致的舞曲让他的粉丝们惊喜。银幕上,弗雷德·阿斯泰尔和珍姬·罗杰丝的踢踏舞和交际舞迷倒了他们的观众。像威廉·福克纳和F.司哥特·菲茨杰拉德这样的著名作家也编著电影剧本。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梦幻而轻松的。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电影版将约押一家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从俄克拉荷马州的尘暴区到加州农业区的迁徒搬上了银幕。史上票房最高的影片之一《乱世佳人》于1939年在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首次上映。沃特·迪斯尼于1937年制作了首部长片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注:
(1)休伊·朗:1893.08.30-1935.09.10,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民主党政治家,他主张激进的平民政策。1928-1932年,他任路易斯安那州州长,1932-1935年,任美国参议员。1934年,他提出了“分享财富”运动,其座右铭是“每个人都是国王”,他认为应该通过对大公司和富人征收净资产税来重新分配社会财富,从而减少因大萧条而引发的贫困和犯罪问题。他是“联邦储备银行制度”的积极批判者。后来,他因其对政府近乎独裁的倾向而成为被告,在其人气最旺的时期,他在路易斯安那州议会大厦被枪杀,享年42岁。据称,他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上帝啊,请别让我死去,我还有那么多的事要做!
(2)室内游戏:一种室内玩的团体游戏,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和美国的上中流社会,这种游戏很流行,因常在客厅玩而得名。20世纪上半叶,因收音机、电影和电视等娱乐项目的出现,室内游戏开始没落,但并没有绝迹。这种游戏包括:逻辑推理和猜字游戏等。
(3)Big Band:Big Band是一种演奏爵士乐的音乐剧团,它们在二十世纪30年代初期到40年代末的这个所谓的“摇摆时代”很流行。随着时代的进步,Big Band流传直今。一般,一个Big Band都是由12-25位音乐人组成,一般包括萨克斯风、小号、长号和节奏乐器组。

一首小诗

http://family.mblogger.cn/berlinf/posts/145769.aspx


Don’t worry that your job is too small
And rewards are few
Because the mighty oak
Was once a nut just like you.

翻译如下,

不要因为事情琐屑职位低微而担忧
不要因为工资很低经常加班离家很远老板凶狠升职无望而发愁
你看那门前的老橡树
过去也和你一样是一只小栗子

上网搜索,发现这首小诗经常被人引用,尤其是后两句,人们以“That might oak was once a nut like you.”激励人们从小做起,从扫一屋到扫天下。橡树的nut也叫Acorn, 美国一民间组织就以橡子命名。该组织全称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for Reform Now(立即改革社区组织协会,简称Acorn)。奥巴马的当选,就是靠了这些社区草根组织的大力支持。如今,当年他这么一个小nut,变成了一个参天大树。

不如体面的老去--北京女病人

每每觉得她的文章都说到心里去了,越来越明白不要强求,有些事情当时不明白渐渐就会水落石出了,我们要的,只是时间,而已。

http://lome.blogcn.com/diary,21684606.shtml


不如体面的老掉

男人总有一段时光被隐藏,前面我写过那么一篇文章。就……很多人留言说,女人其实也一样吧。都有那种隐忍之后慢慢成熟的岁月。不过我想说的是,其实,还不太一样的。原因就是因为,女人还是女人。

记得有个女性心理测试题是这样的:假如可以选择,你希望可以以多少岁的年龄生活着?我还记得,在场的三个女人分别选择了20岁、现在的年纪还有50岁。答案是酱的——假如你选择的是比现在年轻的岁月,那说明你心智尚未成熟并且对现实不满;假如你选择当下,那说明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若选择更朝后面的那些年岁,则说明你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并且预期会更好……当然这种答案说出来很白目,不过假如让你回到年轻岁月:我靠,人家好不容易才活过来的,又要打回去重新来嘛?不要不要还是不要了。现在日子过得不错,假如不是不靠谱的话,大部分人也会过得越来越好的,只要心里过了年纪这个坎儿,未来还没那么丧。

SO,与男人不同的是,确实有相当多女性怀念过往岁月。首先女的不大善于隐藏感情,其次,虽然女人24-28岁之间也面临成熟期的转型或拧巴的重塑过程,可,那个时候她们真的是美啊……这个年纪,也是她们最能书写传奇的岁月,不知道遇见了什么人,人生就拐了个弯儿……回想起来,很唏嘘吧。当然,我知道谁年轻的时候都当自己是公主也梦想过白马王子什么的,好歹也能遇见个开宝马的。可最后还不是落入凡尘老老实实做人。可要是现在一把岁数了,也残的差不多了,环顾四周看看形单影只的,难免回想起当年排着队追求的男人们,难免想象一下假如当时是那样现在又会怎么样,难免在嘴边挂着三个字:想当年……SO,请记住,要是不想让人觉得你已经够老够衰,千万戒了这仨字。所以,您要不是现在的生活过得很满意,肯定会格外怀念面目尚好有人追求还能书写点儿传奇故事的年轻时代。

其他的,没得说。在好多男人甚至女人的眼里,女人的老就完全不可原谅。就算可以理解也不能原谅。等突然有一天没人再评论您好看还是难看,只说一句哎呀你这个发型好精神的时候,您已经残掉了。男人对她们不再有兴趣,年轻姑娘恶毒点儿的也会说声老女人。女人的最好的岁月却往往出现在心智还没完全成熟的时候,不像男的那样有充分的时间来成长——丫们到四十还敢说自己像孩子一样呐,女的到四十说自己像孩子他妈人家都觉得你生的太晚了。总之,一句老了,抹杀了多少东西,就算这样那样,是不是也到底意难平?

不过我觉得还好。长得好看既然不是人生全部,那么总有其他乐子和满足感可以填充,关键是要尊重事实,给自己合适的身份地位。就比如做贤惠状在家煮煮女主人套餐就好,偶尔出去扮个贵妇带上大拇指那么大的珍珠串也不错。要是非要穿露脐装去夜店跟人拼酒那才是人间惨剧。我瞧大部分姑娘在29岁的时候都很惊恐,但一旦过了这个槛才发现原来是海阔天空。这事儿我没法细说,跟爬山一样,你想看到更多的东西,不朝高处爬是不可能的。只有你站在山顶才知道视野有多好有多广。我想说的是,千万别因为害怕就自己吓自己干出丢脸的事儿来。

我越来越像个老年人,买东西的第一指标是材质优秀,款式已经放在其次,稍微贵价点的东西就开始琢磨有没有传给小辈的可能。著名的动批再优秀可能我也没什么机会去了。到最后其实就是心态非常自如,我所说所做所用,一切都为“我乐意我高兴”几个字存在,并且不会失了这个年纪应有的体面。年轻时候不漂亮,岁数大了不体面,简直就是人生两大悲剧。前者无法控制,后者好歹还能拿捏吧?

淘宝上有家著名的设计服装店,以拖地长裙和恐怖大花而闻名。偏偏生意还非常好,甚至专门开贴举行了顾客真人秀。恕我直言,我们看那个帖子是去找乐子的。我想大多数普通人并不适合打扮成希腊风格或民族风格的墩布状,虽然有的姑娘身材很好穿起来也很好看,但是这种好身材穿其他的会更好看,更别提那些普通人的身材了。偏偏每个大姐都带着梦幻满足的表情摆出各种翩翩起舞的姿态,揪着三米多宽的裙摆摆POSE。这是我最害怕看见的场景之一,就是普通女人穿起个长裙就以为自己可以变身仙女,尤其是那些比我还大的大姐们,每每叫人感慨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我还害怕短发偏要穿中式立领带金丝眼睛的大姐,害怕披头散发拖地长裙斜背小布包做民族风打扮的中年女作家,害怕一切苦苦支撑非要叫自己和别人都相信此人依然还有女性魅力的一切举措……每当此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惊恐的悲哀,生怕一不留神也进入这种怪圈。所以,是为记,写下来提醒自己,就算没了魅力,还可以有气场有脾气有脑子知道找乐子有赚钱的能力有一堆朋友什么的……

你看,从开头到现在,我已经写乱了。不过,我到这个年纪才明白,所谓尊重和体面,其实不过“本分”两字。。。

Friday 5 December 2008

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视他为偶像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orA2iCkEpI&feature=related

从来没有看过他的电影,以为和成龙之流的差不多,大不小就是另一个李连杰,但原来我错了。
不会放视频,只好直接放链接了。

Wednesday 3 December 2008

难局-龙应台

http://www.blogchina.com/20080717573836.html


有个叫苏格拉底的老头,你大概不认识。
他已经七十岁了!深凹的眼睛,白花花一把胡子。在牢里关了好几天了;明后天等船回来,死刑就要执行。这天清晨.他刚睡醒,一小格窗子透着一点光,非常希腊的天空。
克瑞图是个有钱的老朋友,已经滔滔不绝用尽了口舌,恳求苏老头逃狱。“钱,包在我身上,”他说,“更何况,你死了,谁来照顾你的小孩?”
可是苏老头顽固得很,他一本正经地说:“雅典政府以‘妖言惑众’判我死刑,固然不合理。但是我如果逃狱而破坏了雅典的法制.那就等于以其人之‘恶’还治其人,使我自己也错了。你要知道,两恶不能成一善。 当我对一个制度不满的时候,我有两条路:或者离开这个国家;或者循合法的途径去改变这个制度。但是我没有权利以反抗的方式去破坏它。让雅典人杀我吧!我愿意做一个受难者而死,不愿做一个叛逆者而生。”
苏老头仰头吞了毒药而死黄黄的药水流下来,弄脏了他的胡子。
※ ※ ※

另外有个人叫梭罗,喜欢独来独往。
三十岁那年,一个人到森林湖畔搭了个木头房子,自耕自活。有一次在树林里升火烤肉,差点把康考特的林子烧了一半。
这天黄昏,正在散步的时候,梭罗被抓进了监狱,、理由是他拒绝付税。他认为政府用他缴的钱去支持战争(美国人欺负墨西哥人)及黑奴制度,有违他的个人良知,他以立即的、反抗的行动来抵制他认为是错的法制。
“面对不合理的法制时,我们应该盲目地遵从吗?还是暂且遵从,同时慢慢地循合法途径去改革?还是立即地反抗,来抵制、破坏这个法制?” 梭罗问着,而他的回答理直气壮:“盲目的遵从是最低级的愚蠢。不必考虑。寻求改革途径,时间拖得太长。人生有多少日子?又不是吃饱饭没事干,一天到晚绿头苍蝇似地去改造社会。人生在世为了生活,不是为了改革。所以对付一个不合理的制度,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地抵制。”
梭罗并没有尽兴;在牢里兴奋地睡了一夜,第二天就被那个慈善心肠的老姑妈代缴了税金,赎了出去。倒是一百年之后,在古老贫穷的东方,有个叫甘地的人尽了兴,带了千万个人去“立即地抵制”一个不合理的制度。
※ ※ ※

爱恨分明的纽约最近也出了一个人物。
戴着金丝眼镜、很文静秀气的葛兹坐在夜车里,一心想回家泡个热水澡。四个年轻的黑小子围了上来,跟他要五块钱。
约的人都知道,五块钱的下一步大概就是头上五个窟窿。那个脸上有条疤的家伙上个月才把一支枪抵在一个老女人的脖子上,抢走了一条金链子。但是文静的葛兹怎么办呢?没有警察来保护,没有乘客敢帮助——他究竟应该,如苏老头所说,做一个守法的受难者;还是如梭罗所说,做一个违法的反抗者?换个问法,他究竟应该任这四个人把他毒打一顿、刺上两刀,然后到警局报案;或是应该拿出手里所有的武器打击敌人,使自己成为法纪的犯人?
戴眼镜的葛兹在摇摇晃晃的车中站起来,说:“我给你们一人五块!”他连发了五枪。
有疤的那个被打中脊椎,半身瘫痪,他今年才十九岁。而葛兹,在家里等候法庭宣判他的命运。 ※ ※ ※

还有个中国人,你或许没听说过,叫张系国。
他坐上了计程车,恶司机不但绕了路,还要下车来打架。这位高级知识分子的张博士居然撩起袖子来跟司机当街对峙起来。
代表法制的警察先生来了,却认为,打架是不应该的,若轮到他,就该让司机给打伤了,再去告他伤害罪。也就是说,万一给扁钻刺死了,那么就由末亡人到法庭去告他杀人罪,皆大欢喜。 一个制度无力保护个人的时候,个人有没有权利保护自己? 就法制的基本原则而言,我们不能容许个人的“执法”。如果每个人都拒绝缴税,如果每个人都拿起枪来像约翰韦恩把“坏人”给“干”了,如果每个人都撩起袖子来打架;我们或许就回到了原始蛮荒的时代,人人靠一己的齿尖牙利,适者生存。
法制之所以重要,我们说,是因为它使齿不尖、牙不利的渺小的个人也获得保障。 可是,如果“法”的存在是为了“个人”,为什么“个人”却经常要为了“法”而牺牲呢?
对于梭罗而言,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个人的权益,但当他在争取个人权益的时候.政府反而要惩罚他。对于葛兹而言,他保护了自己——达到了“法”的目的,却同时也犯了法。
只有苏格拉底那个老头,他根本就放弃自己、牺牲个人,所以与法相安无事。
当所谓“法制”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僵硬的方格子,把每一个血肉做成的“人”锁在一方方小格子里的时候,这个法是不是违背了当初之所以有它的本意?当一个警察要老百姓让恶人打伤了再去报案的时候,人是不是已经“文明”得糊涂,忘了“文明”究竟是为了什么?
※ ※ ※

所以我很怕听人说“学校荣誉”,因为我知道,为了这么一个抽象的框框,有多少“不听话”、“不受教”的学生要受到残酷的压制,多少特立独行的个人要被塞进框框里,呼吸不得,动弹不得。 我更不忍心听人宣扬五代同堂的美德。
在那个和谐的表面之下,有多少半夜的叹息、破碎的梦想、解体的个人意志,一切都为了一个抽象的理想、一个原本造福个人而往往牺牲个人的制度。
法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荣誉、传统——每一个堂皇的名辞后面都是一个极其庞大而权威性极强的规范与制度,严肃地要求个人去接受、遵循。 可是,法制、社会、荣誉、传统——之所以存在,难道不是为了那个微不足道但是会流血、会哭泣、会跌倒的“人”吗?告诉我。

不相信-龙应台

在很多地方看了很多遍,被无数人转载的这篇,再看仍然想放进来。

http://www.blogchina.com/20080527540666.html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里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
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
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
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
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
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
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
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
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
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
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一些有意思的英语用法

电影《P.S. I love you》
Sorry, I have a syndrome. I don't really have a filter. I don't pick up on social cues.
对不起,我在生病,说话不经过大脑,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
这几句英语表达都很新鲜,我都是第一次听到,不过感觉很有共鸣,因为我其实也有这样的syndrome,对social cues漠然不觉,想什么就说什么,大脑中没有filter啊。
在电影中,女主角一句话就点出了这种syndrome的实质:
You mean you're rude?
你是说你很粗鲁?
Yeah, but now it's a disease I can take medication for.
准确地说,这其实是一种疾病,我会服药治疗的。
You're a terrible singer. I'd be really embarrassed if I were you.
你唱得真糟。换了我是你,肯定很惭愧。
Did you take your medication today?
你今天服药了没有?
No, I thought I'd come here instead.
没有,我更想来这里,听你唱歌。


Alan Shore是美国电视剧《波士顿法律》中的男主角,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律师。
他的一些台词令人印象深刻。我摘录几句。
1.
当他同某个邪恶的律师会谈结束,离开的时候他说:
You know we have a little saying in Massachusetts. Maybe someday you'll get horribly sick and die. Until then I wish you continued health and happiness in the future.
我们马萨诸塞州有一句俗语,也许将来某一天,你会病入膏肓、一命呜呼,但是在此之前,我祝你健康和幸福。
2.
当他对某人表示钦佩的时候,他说:
Jerry, you know I have a tremendous affection for my own intelligence, and even I think you are smarter than me.
你知道我自视甚高,但是连我都认为,你比我聪明。
3.
对方律师开出了优厚的和解条件,但是被他拒绝。对方说你一定是在开玩笑吧,他说:
No, I'm much funnier when I'm kidding.
我开玩笑的时候,比现在风趣多了。
4.
发生了一起不幸的事故。对方律师认为被告没有责任,法庭不会判被告败诉,因为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类似的悲剧,所以你们闹上法庭是毫无意义的。Alan Shore马上对那个律师说:
you're about to experience one firsthand.See you in court.
你很快就将亲身体验一回悲剧。法庭上见。
5.
被告傲慢地说,我已经被起诉过好几次了,全部是我胜诉,所以我不怕你起诉我。Alan Shore说:
You know what they say, You never forget your first time.
俗话说得好,第一次最难忘。




无所不在的莎士比亚

(英语史系列笔记之七)
如果你听不懂我的论点,宣称“It's Greek to me”(你的话像希腊语一样让我听不懂),你实际上是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如果你宣称你是“more sinned against than sinning”(天下人皆负我,而非我负天下人),你就是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如果你回忆起你的“salad days”(色拉岁月,即全盛时期),你就是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如果你的行为是“more in sorrow than in anger”(忧而不怒),如果你的“wish is father to the thought”(愿望是思想之父),如果你丢失的财产“vanished into thin air”(消逝在稀薄的空气中),你就是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如果你曾经坚决“budge an inch”(寸步不让)或者有“green-eyed jealousy”(红眼病),如果你曾一度“played fast and loose”(反复无常),如果你觉得“tongue-tied”(张口结舌)、像“a tower of strength”(力量之塔,即中流砥柱)、被人“hoodwinked”(欺骗)或“in a pickle”(被人腌了菜,即处于困境),如果你“knitted your brows”(拧起眉毛)、“made a virtue of necessity”(把非做不可的事装成出于好心才做)、“insisted on fair play”(坚持要费厄泼赖,即坚持讲公平交易)、“slept not one wink”(整夜未眠)、“stood on ceremony”(讲客气)、“danced attendance on your lord and master”(向主子献媚)、“laughed yourself into stitches”(肚子笑破要缝针了)、做了“short shrift”(临终忏悔)、得到了“cold comfort”(冷安慰,即几乎不起什么作用的安慰)或“too much of a good thing”(事情好得过了头),如果你曾经“seen better days”(走过运)或曾在“fool‘s paradise”(傻瓜天堂,即黄粱美梦)里住过,--就算你住过又怎么样,结论早就下定,你就是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如果你认为现在是“early days”(为时尚早),因此“clear out bag and baggage”(彻底地收拾东西),如果你觉得现在是“high time”(时候了),而且这就是“the long and short of it”(总的意思),如果你认为“the game is up”(一切都完了),“the truth will be out”(真相终将大白),即便它会牵涉到你自己的“flesh and blood”(血肉),如果你“lie low”(潜伏起来),直到“the crack of doom”(世界末日的霹雳),因为你怀疑人们可能有“foul play”(奸诈行为),如果你“at one fell swoop”(一下子)“teeth set on edge”(感到恼火),又“without rhyme or reason”(毫无道理),那么--“to give the devil his due”(平心而论)--如果讲出真话的话,你又是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了。
即便你“bid”我“good riddance”(觉得我十分可厌),因此“send”我“packing”(让我卷起铺盖滚蛋),即便你“wish”我“dead”(咒我早死),硬得像根“door-nail”(门钉),即便你觉得我是个“eye-sore”(很刺眼的人)、一个“laughing stock”(笑柄)、“the devil incarnate”(魔鬼的化身)、一个“stony-hearted villain”(石头心肠的恶棍)、“bloody-minded”(心肠冷酷),甚或是个“blinking idiot”(该死的傻瓜)--“by Jove”(啊)!“O Lord”(老天爷呀)!“Tut,tut”(啧、啧)!“for goodness's sake”(看在老天爷的份上)!“what the dickens”(真是的)!“but me no buts”(别老是跟我说“但是”、“但是”了)--“it is all one to me”(反正都一样)--,你又在引用莎士比亚了。
--英国记者伯纳德·勒文,转引自 The Story of English,by Robert McCrum。

聊聊英国口音1-破烂熊论坛

http://www.ragbear.com/read.php?tid=24990&fpage=4

根据国际惯例,前面应当是Introduction。嘿嘿。这一层先大概介绍一下吧。 我是地理历史白痴,我把英国分为四大块(汗) ,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这四部分的口音差别非常的大,威尔士和北爱的我不太熟悉(主要是因为不控),英格兰苏格兰地区的口音也千差万别,因此这个帖子也会根据地区来区分一些有明显特征的口音。 偶喜欢分类,所以这个楼层会比较多…目前空的也会比较多——我本来没打算今天发帖的,想自己归整归整再发,可是,有人给我发了一张英国地图,并且和我自己原来那张一模一样,我对着一新一旧的两张地图很郁闷:这是在暗示我什么吗?好吧,我先把搂都占好……这比写paper累…… 另外,鉴于四明同学对于本贴精神传达的不够清楚,我写了一点之后忽然在想:四明同学说的英国口音帖,是要说和美音相对的英国口音呢,还是英国本土的各种口音呢? 我姑且按照后一种来理解了,默认这里大家都知道英音和美音的区别。 如果有哪位觉得还是有必要整体说说英音和美音的区别,还请跟贴说明,我会在本楼加上的。 已经加在RP那一层了
===================下面提供一些资料====================
1. 驴子上有一个学不同英国口音的教程,有兴趣的可以去下载,一共四种口音。不过那个教程一讲到发音技巧的时候我就有好些名词都听不明白 水平不行啊…… http://www.verycd.com/topics/98358/
帖子里有下载单独几种口音的音频。
2. 新近在豆瓣看到的一个地址:http://accent.gmu.edu/index.php 相当于一个语料库(其实我没学懂语料库到底是个啥)的东东?收集了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朗读的同一个英文短篇,在Search那一栏里可以选择母语,地区等等。不过我试了几个典型的地区,ms人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Glasgow,York出来的人基本也没啥口音,就爱丁堡的还能听听新鲜。
3. RP对比GA的发音教程
http://www.namipan.com/d/839cdc6daff729863f05c46446c749331ab336278d38ce01
4. ..coming soon...
==================内 容 索 引====================
主楼:废话一堆
1楼: Cockney Accent/伦敦土腔
2楼: RP/"标准"英音+英音与美音的区别
3楼: Estuary English/河口英语
4楼: Scottish Accent/苏格兰口音
5楼: Irish/爱尔兰口音
……

Cockney Accent我决定还是把Cockney放在第一个。因为看着好像呼声比较高(为什么比RP还高?!)。 Cockney是伦敦东部的一个区,那里讲的英语就被称为Cockney English,当然现在已经不是特指那一个地区了。 记得有一次,我讲电话时脾气很爆,过后旁边朋友说你怎么一直用英语骂人,而且“一口伦敦腔”——她知道我讲British English,只是头一次听到,于是作为极少了解英音的人,她听见BE就想着是伦敦腔。 伦敦腔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嗯,伦敦土腔。在网上搜索cockney accent相关影视的时候,一定会先看到一个叫做My Fair Lady,讲的就是一个cockney girl的改造过程,其中重头就是口音,从cockney变成RP,才能有进入上层社会的可能。谁让伦敦东部早期是贫民窟呢,所以cockney所代表的身份就是社会底层人民。当然那是多年前啦,不过即使现在RP也还是良好教育的标志。如果让你听上一段非常典型的cockney accent,十有八九你也会认为,真的那么土啊……为了验证我的预测,奉上发音很夸张的教学音频,让大家感受一下~
Quote:
上半段:http://www.namipan.com/d/31313a79aef3ae201796f14525991df6bec9d8d22429e700 下半段:http://www.namipan.com/d/2b486c5b91c0ffe2a7736c969f2237e2db9fd0acfb60d900 Cockney English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吞音,比如单词开头的h被dropped:him---'im, have-‘ave, ---看片时留意的话会发现h吞音的单词在英文字幕中也有体现;在TV里面t吞音更常见,你是否听过有人大喊ge(t) ou(t) 涅? 注意,和爆破音不一样的。 还有th的发音,比如/θ/ 变成了/f/,/ð/变成了v,thin变成了fin,with听起来是wiv等等。 此外元音也有变化。常见的双元音/ei/听起来像/ai/,这一点很像澳大利亚口音;如果ei后面还有个鼻音,那听着就更明显了,比如change,总之感觉这个音口型做的很大,很费劲的样子。而有些音却往回收的感觉,比如/æ/听起来接近/e/这个音(听到这个变过之后的/æ/我总会想起高中英文老师那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comprehension一词,八年来始终印象深刻)。 好在我们平时看片不会听到那么重的cockney accent,毕竟很多在剧中讲cockney的演员都不是cockney。基本上就是吞音和/ei/这个音比较典型,其他则因人而异。 大家熟悉的片子比如有朋友提到的Doctor Who,(自从CE变身为DT之后讲了几句话开始,我就一直为Doctor没能回归CE的口音而耿耿于怀),虽然Rose, Donna理论上都讲的是cockney,基本还挺好懂的,个人觉得Donna的重些。有人说Rose的口音是伪cockney accent,而Donna则over了。我就记得有Doctor死掉的那一集里面Donna回骂街头某人时的那一段,我真的一个词都没听出来…… 许多古典剧中都会有cockney的角色,基本上可以把古典剧简化为cockney和RP两种口音——阶级特征嘛~比如我刚看了集Bleak House,里面的Mr Guppy,还有胖胖的房东,几个孤儿,都是在模仿Cockney。 必须要提的是Little Britain,那里面的口音真是五花八门,这帖子恐怕得常从其中取材了。不过两个主演的多数角色还是讲的cockeny,比如推轮椅和坐轮椅的 还想更过瘾的,去看EastEnders吧~我反正是听不太懂的~cockney accent已经很个性了,cockney slangs更是不知所云…还好这个不属于本帖讨论范围,嘿嘿

RP(Received Pronunciation)开始说RP啦! 这个基本上可以算作是标准英音的口音,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BBC English, Oxford English, Queen’s English,以英格兰南部地区中上阶级的口音为基础,经过改良之后形成的口音。以前是属于上层社会的口音,至少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标志,曾经是BBC的播音员发音规范,然而后来逐渐不那么流行了,人家追求多样性呗! 于是BBC也开始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口音了。据说只有不到3%的local说纯正的RP,并且一些外国人学的RP比他们本地人说得更好(嘿嘿,所以大家要有信心!)当然了在一些重要的公众场合还是讲RP的,听起来很正式,并且易懂,也比其他英国口音易学。 这层主要以RP作为英式发音的代表和美式发音(拿GA做代表)做番比较,说说英音一些比较典型的发音特点。 英式发音整体感觉比较严谨,每个音都很到位,也比较干净,不像美音那么随意,长音懒懒的卷出一个多余的[r]。而且很多时候发英音要完全靠舌头,而美音连嘴唇一起用上了,这可能也是英音不如美音那么好发的原因之一。 元音 最为明显的、最容易被注意到的元音有这么几个(音标打的我都快不行了,大家根据列举的单词来理解吧): 另外hot里面o的发音,就用[c]来代替了,请自动作镜像处理…… [c] 比如Hot标准英音是[hct],美音是[hat]——当然不是[a],是but里面那个u的发音,可是我实在是打不出来 ; [a:]1 比如pass英音是[pa:s],美音是[pæs] (不然美音一些句子中怎么can和can’t不分呢,嘿嘿); 下面这几个音,美音会有卷舌。发英音时口型要始终保持一致,不要发到音节的最后舌头累了往后一卷,结果就会带出/r/的一个尾音 [a:]2 比如harm英音是[ha:m],美音是[harm] [c:] more [mc:] [ə], [ə:] 如her,word,以及几个双元音:[eə] 如hair; [iə] 如here 还有区别不是很明显,但听起来味道就是不一样的音节: [əu] 这个发音还真是不好描述。大家自己来感受一下是什么样子的吧: (音频太小了,只有一句话,不知道怎么传了) 一些长短音 [i:] 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不小心就容易把[i:]读成中文的”1”。我以前也只是晓得口型要往回收一点,后来发现原来英式的还要收得更厉害。简单点说,在发这个音的时候口型和微笑时差不多。这是英格兰南部一个女孩教的窍门,从此以后我一发到这个音就会想到要微笑----微笑着说:fancy a cup of tea? 于是[i:]和[i ]也容易多了。然后试试这几组单词吧:shit, sheet ; bitch, beach (以前上课听有学生向外籍老师要shit就很寒…) [c]和[c:],[a]和[a:],哈哈我招了,对于这两组长短音到底要怎么发我讲不清,哪个会的来讲讲?我的理解很抽象,总归记得长音口型要更小些。 实际上,英音中的长短音不止这些,有时候觉得明明照着音标读的很准,可偏偏和native的不一样,关于这个,曾经在豆瓣上看到有人写过,摘录如下: “/i:/ /i / /I /这里有3个……speed中ee是/i:/,最长,因为/d/是浊辅音,speak中是/i /,比speed的短点,因为k是清辅音。虽然字典上这2个词的音标中元音是一样的,但是元音后的辅音对元音的长短有直接影响的,浊辅音前的比较长,清辅音前的短。然后最陌生的就是/I/了。sit中的i是短音,就是/I /,发音是有点介于/i /和/e/之间的。这样说来的话sid的发音和sit有有点不一样。。。那个i的长度又比sit中的长一点,但是一样要比speak的短。简单总结下就是speed里面的i是发国际音标的长音[i:],speak是发国际音标的短音;sit是是发国际音标中没有的/I /,就是有点象国际音标中的[e](不过口型要扁一些);sid的话大家自己在/I /和之间找个中值(不要砸我- -) ” 讲得很细了,我只补充一点:上文所说的那个/I/的音,也就是sit,非理论的说,就好像[e]这个音发了一半又吞回去一样。 辅音
[l] 辅音中我觉得最有特点的就是这个音,并且比起美音来更难发。比如ill这个单词,发过之后嘴巴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要再动,只把舌头往回卷一点,停留在口腔中比上齿龈再靠后一些的地方(不要顶住上颌。要悬空),就够了。而美式的话感觉就随意一些,好像嘴巴也会动的, [u ] 首先这个音是辅音么?我汗。在英音里面,它的发音不是像拼音里的"u",而是比"u"靠后,口型有一点点开。真的不像辅音了,特别是在双元音[au]里面,美音如果是[auə],的发音像[w],会和后面的元音拼在一起,而英音中发音靠后,所以很少会和[ə]拼成一个近似于“我”的音。 此外美音中时常会有单词内清辅音浊化的问题,比如city的t,而英音则少见。 给出几个曾经惊奇到我或者郁闷到我的单词,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来试试~(看在偶敲了这么多字的份上,大家要踊跃做习题啊! 我把它们所针对的音节也标注出来了) sure —/u/—这个发音很惊奇。到底怎么发,大家可以在看剧的时候仔细听听 our —/u/,/ auə/—这个的惊奇程度不亚于sure,后半句同上 fill, feel —/i/,/i:/,/l/—这个有点小郁闷 where were we —/eə/,/ə/,/i:/—这个句子很强大
all over the world —/c:/,/əu/,/ə/,/l/—嘿嘿,world,girl之类的词很容易拐的。 …… 最后的最后,还是忍不住跑题的说:要想讲得一口像样的RP,音节甚至都不是首先需要注意的东西。整体抑扬顿挫的有节奏感的语调也非常重要。 除了发音,还需要注意:爆破,连读,重音,语调,辅音的清化/浊化, etc. 英音很少有升调的,即使有升调,也是出于句意而非句子类型。而美音则相反,哪怕一个普普通通的陈述句,当出现在句群中时,也常会被读成升调。 听起来很复杂。而实际上,针对句子的发音规律,都是非常自然的:辅音原本就可以和元音”拼”在一起,于是有了连读;你也会发现爆破让两个相连的辅音读起来省力多了;同样把have to读成[hæf tu:]的时候,反而比[hæv tu:]更顺口了…因为所谓的规律原本就是在现象产生之后才出现的人为的总结。 ……
额滴神啊,我这帖子怎么彻底从高贵的RP变成了俗不可耐的英语学习贴?不说了不说了…下面说说片子:
其实也不用怎么推荐,很多古典剧,特别是里面的上层阶级,都讲得一口RP,优雅又高贵——就是有些单词比较那啥哈。还有许多当代的Drama,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戏骨们,通常都是讲的RP。不过我刚看的一个电影正好满适合介绍给大家:The Oxford Murders。大爱那些数学,逻辑,哲学啊。主要是里面有句字幕挺好玩:美国人跑到牛津的课堂上举手,一通发言之后教授说:impressive. Translating his language into Queen’s English, (we…),一教室人哄堂大笑,而字幕上写着“把他的话翻译成昆士英语(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牛津的故事,男主却是个美国人,RP vs GA,同时还有教授这句话来对比,难得的教材lol。顺便,里面还有Bleak House里的Mr Guppy,不过这回他又不讲Cockney了,ms装的俄/德国人)。

刚在网上也查到些:
Received Pronunciation,即RP。在英国,真正讲RP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常小。
伦敦英语是一种很突出的口音,特别是伦敦东部,这个区域传统上是大量中下阶层工人的聚居地,这种口音叫做Cockney。
英格兰中部以伯明翰为中心的地区的英语鼻音很重,这种口音叫做Brummie。
英格兰西北部的利物浦地区发音比较粗糙生硬,这种口音叫做Scouse。
英格兰东北部纽卡斯尔地区的口音语调起伏很富音乐感,这种口音叫做Geordie。
苏格兰人的英语中多个元音有变异,发"r"音时不太卷舌,这种口音叫做Jock。
而在威尔士,人们有自己的语言:威尔士语。

侯爵从何而来

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39381/18993?tag_related

侯爵,在英文中是Marquess,在北美或者法语中,则被称为Marquis,是一个在欧洲大部分王朝体系以及他们殖民地上世袭的贵族头衔。这个称谓,也经常被用在形容中国或者日本相同地位的贵族。在英国的贵族体系中,侯爵位列公爵之下,居于伯爵之上,在欧洲大陆上经常会有一些与此同源的头衔出现。侯爵的夫人或者女侯爵,通常被称作Marchioness或者Marquise。
起源
侯爵据猜测是原来边境公爵Margrave,或者说直接从日尔曼语中的Markgraf来的,Markgraf,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各种语言中有着相同的涵义(荷兰语中是Markgraaf,意大利语则是Margravio),而英语的这个单词则是从中世纪法语中来的Marquis(Marquise阴性),古代法语则是Marchis,从拉丁语演化而来,意指边境的土地。日尔曼语系中Mark也同样指边际,而在英语中则是March,复数是Marches。法语形式的Marquis,从1300年起就出现在英语中,并却经常被使用,尤其是英格兰地区,但是Marquess现在是英国用法。曾经是伯爵(英国人叫Earl,而欧洲大陆称其Count),伯爵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因为他们保护这边境领土,因此他们比其它伯爵有更多的特权。这种说法从现在的德语中仍然可以看到Mark+graf=March+count1529年的威尼斯,有相当的贵族自称他们自己是Marches。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5世到达威尼斯时,他对复杂而混乱的称谓失去了耐心,为了取悦当时的Florentine,而将所有的爵位都称为Marchesi,而这一故事在1861年Genoa加盟意大利王国的时候有再次重现,所有的追随者都被称为Marchesi AL cognomen。
英国侯爵
英国的贵族体系
欧洲大陆不同,在英国(后来的大不列颠),君主是唯一能够任命世袭贵族的人。所以对于贵族头衔的把握非常紧,所以至今贵族头衔依然和财富有着极大相关。现在全英国只有34位侯爵。英国的第一侯爵是罗伯特·德·维和,第九代剑桥伯爵,他在1385年的12月1日被理查德三世任命为都柏林侯爵,候爵的称号被启用。并却罗伯特随后被提任爱尔兰公爵。1397年9月 约翰·布幅特,第一任索姆塞伯爵,约翰·高特的第二个儿子,被提任为第二个侯爵,多塞特侯爵,但是在1399年,他被国王剥夺了他的侯爵头衔。
国会请求理查德恢复这一称号,但是理查德认为侯爵的名称非常的奇怪。所以从那时开始一直到亨利六世,这个贵族称号一直没有被使用,1442年获得了重新的使用。唯一的一位女侯爵是安妮·布林,在嫁给亨利八世的筹备中,她被任命为朋布洛克侯爵。就职仪式在1532年9月1日在文特索尔城堡(Windsor Castle)举办。
爵位称呼
英国侯爵的正式称谓是“最值得尊敬的XX男爵” (The Most Honourable The Marquess of X)一般则是XX阁下(Lord X),正如公爵一样,侯爵家左右的男孩被尊称为“姓+阁下”,所有的女儿被尊称为“姓+女士”,而对于长子的称呼,通常是附属于他父亲的另外一个贵族头衔,比如伯爵或者子爵(在签署文件时,签名只是贵族称号),这是对英国所有贵族的习惯,例如,萨里斯布瑞侯爵,其签字时仅是一个萨里斯布瑞(Salisbury)
侯爵作为尊称,(但是在公爵家里,有可能是公爵长子的贵族头衔,因为附属头衔通常只低一级),不享受“最值得尊敬”(Most Honourable)这一称呼,而只是“XX公爵”,而被任命的纯正侯爵,则总是被称为“最值得尊敬的XX侯爵”,这是继承侯爵和自主侯爵之间称谓上的差异。
Marquesal titles in other European languages
下属的表格并不是完全的,阴性的称呼在斜划线之后,许多语言中有两种,一个是现代的Marquess,一个是最初的Margrave。在意大利,则是Marchese,而其夫人是Marchesa,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了很多语言在采用了现代Marquis的形式,并却和原来只用于军队的Margrave相区别,甚至是这些头衔重未被采用过,这样的描述依然存在。
日尔曼语系
丹麦语 Markis /Markise
荷兰语 Markies, Markgraaf /Markiezin, Markgravin
德语 Markgraf, Marquis /Markgräfin, Marquise
冰岛语 Markgreifi /Markgreifynja
卢森堡语Marquis /Marquise
挪威语 Markis /Markise
瑞典语Markis, Markgreve /Markise, Markgrevinna
罗曼语系
拉丁 Marchio
加泰罗尼亚Marquès /Marquesa
法语Marquis, Margrave/Marquise
意大利语Margravio, Marchese /Marchesa
Monegasque Marchise /Marchisa
葡萄牙Margrave, Marquês /Marquesa
Rhaeto-Romanic Marchis /Marchesa
罗马尼亚 Marchiz /Marchiza
西班牙 Marqués /Marquesa
斯拉夫和巴尔干语系
保加利亚Markiz /Markiza
克罗地亚Markiz /Markiza
捷克Markýz /Markýza
拉脱维亚Marķīzs /Marķīze
立陶宛Markizas /Markize
马其顿Markiz /Markiza
波兰 Margrabia, Markiz /Margrabina, Markiza
俄罗斯Markiz /Markiza
塞尔维亚 Markiz /Markiza
斯拉夫Markíz /Markíza
乌克兰Markiz /Markiza
其他语言
Albanian: Markiz /Markizë
Estonian: Rajakrahv /Rajakrahvinna or simply Markii/Markiis
Finnish: Rajakreivi /Rajakreivitär or simply Markiisi /Markiisitar
Greek (modern): Markisios /Markisia
Hungarian: Őrgróf (Márki) / Őrgrófnő (Márkinő) / Őrgőrófné (consort of an Őrgróf)
Maltese: Markiż /Markiża
欧洲之外
许多欧洲王室都有不同阶层的贵族头衔,包括侯爵,并以地域名称作为区别,无论是领地还是海外殖民地。比如西班牙和南美洲,无论贵族是否居住于此。
等同的其他国家的头衔
如西方的主要贵族头衔,公爵也同样被使用,用来指代那些在非西方体系的贵族名称上,尽管在历史的角度,关联不大甚至难以比较,但是在贵族头衔的对等性上的引用将有助大家理解。

剑桥猪肉史

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34145/16580?orgin=index


II.G.13. -猪
"Pig"和"hog"以及"swine"是同义词,都指一种家养的猪科动物,学名Sus scrofa domesticus。畜牧行业里把超过50千克的猪叫做hog。"swine" 一词原意是不分年龄和性别的,不过有些人认为它含有贬义。"gilt"是未成年的母猪,而"barrow"指阉过的雄性,没阉的公猪叫boar。小猪piglet断奶以后就叫"shoat"。只在超市里看得到猪的普通人是用不着这些术语的。这种常遭人嫌的动物提供了一些世上最美味的肉食并供应了大量的蛋白质。
驯化所有的家猪都源自野猪(Sus scrofa) (Epstein 1984)。这一野生物种有超过20个亚种,分布在西自不列颠群岛和摩洛哥东至日本和新几内亚的区域里。然而在如此广袤的地域内,哪里首先实现驯化仍不能确定,尽管已发现最早的考古记录(约公元前7000-5000年)集中在中东和地中海东部。
实际上,家猪的骨头在巴勒斯坦Jericho,伊拉克Jarmo,土耳其Catal Huyuk和希腊Argissa-Margula等地都有所发现。不过其中最古老的则是1994年在土耳其东南部的Hallan Cemi出土的。在那里的Taurus山麓,显然公元前8000年就养猪了,证明猪是除了狗以外最早被驯化的生物。而且在这个遗址发现的家猪比驯化的小麦和大麦出现的还要早。这两项发现与两个人们长久以来都信以为真的断言相悖:绵羊和山羊是世界上最早驯化的家畜以及先有庄稼的种植,然后人类才用粮食来养牲畜。
另一种观点是把养猪出现的地点放在东南亚。Carl O. Sauer 1952年提出家猪是从那里传播到中国的。不过,Seung Og Kim 1994年提出早在公元前4300年中国北方的政治精英已经靠控制庞大的猪肉生产来建立权威了。当然,在考古和文化上的自大让很多中国人相信是他们的祖先最早驯化猪的(译注:人人都这样,谁比谁傻多少呀)。中文字里的“家”就是表示屋顶的宝盖头下面一个表示猪的“豕”。
野猪的某些天性使得它的驯化很有可能在旧大陆的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多次发生。这种好奇的,投机的偶蹄动物说不定会自觉自愿地走进人类的生活。人类居住点的垃圾是有规律的食物来源,而且人类帮助抵御了大型食肉动物。在捕获的小猪被驯服以后,圈养中的繁殖就开始了。因为拴住的小野猪的行为和未被拴住的小家猪一模一样,所以人工控制很容易实现。下一步,人类无意识的选择启动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最终造成了各地品种结构上的差异。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品种绝大多数要到十八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人工选择大规模实现以后才培育出来。
宗教或许是猪从半驯化状态转变成与人类互相依靠的幕后推手。在古埃及,Seth的追随者把猪奉献给他们的神。在伊比利亚半岛,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之间的凯尔特人雕刻的叫做verracos的花岗岩雕塑显示当时猪也有其宗教地位。在古希腊罗马,猪也是神的祭品。中国的满族人相信祭祀的猪能逢凶化吉。在所有这些文化中,为宗教目的养育活畜的结果是培养出了完全家养的猪种。 猪的优势
以当代功利主义的眼光看,猪是最成功的驯化动物。它多产:孕期仅有4个月,每胎平均产10头猪仔,有时甚至达到30头。生长快:体重1.2千克的猪仔6个月就能长5000%。这样的效益回报高过其他任何牲畜。另一个好处就是猪的杂食性使饲料来源非常广泛,可以全部使用丰富廉价的食物。例如,新几内亚的甘薯,波利尼西亚的椰子,美国中西部的玉米,以及丹麦的大麦等等这些过剩的作物,常用来做猪饲料以实现增值。猪主要的缺点是消化植物纤维的效率较低,因此不能像反刍动物那样只喂给纤维饲料。 放养猪
长期以来,养猪有两种方式:林中放养和居民区圈养。这两种方式养的猪都不会与人争食,尽管猪吃人类的食物一样能过得很好。树林中地下地上的动植物放养的猪都能吃。在西欧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养猪了,那里的猪吃橡子,栗子,山毛榉,榛果,还有野果如浆果,苹果,梨和山楂。它们能用有力的鼻子和尖利的牙齿从地下挖蘑菇,块茎,根茎,虫子和蛆。要是有机会也能吃蛋,蛇,幼鸟,老鼠,兔子,甚至其他小动物。
林中牧猪在上古的欧洲就已有记录,今天仍然没有完全消失。这可以看做猪在欧洲农业社会变迁中所占地位的生动图解。猪总是被描绘成长着平坦的脖子,直背,细鼻子,竖立的小耳朵和长腿的动物。它灵活而机敏,以落地坚果为食。在中世纪早期,用树林里的坚果养猪的收入还远多于销售木材。不过放养就需要农民用木栅栏或者篱笆把自己的田地围起来,防止猪跑进来糟蹋庄稼。后来封建领主渐渐看重森林资源,于是限制了林中牧猪的季节。主要的季节是秋天,这时候富含营养的坚果正好大批落下。在很多地方,从圣迈克尔节(九月29日)到十一月末在森林中牧猪已经成为传统了(Laurans 1976)。
如今在欧洲只剩下极少数地方还残存有林中牧猪的传统了。其中最著名的位于西班牙,那里的橡树林季节性地放养黑种和红种伊比利亚猪(Parsons 1962)。尽管这种落果喂养的乡下品种1990年只占到西班牙总猪口的百分之四,用它们做的腊味却被评价为及其美味。这一品种制作的腌火腿非常名贵,其中最负盛名的出自Jabugo,Huelva以北Morena山区的一个肉类加工专业村。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中为新世界带去了第一批猪(1493)。在加勒比海的Hispaniola岛上,它们从最初的八头开始繁衍,其中许多后来成了野生的。人们需要时再把它们聚拢来,赶上开往墨西哥,巴拿马,哥伦比亚以及中途所有的岛屿的航船。1531年,年轻时在Extremadura养过猪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从巴拿马把活猪带到了安第斯高原。这种腿长敏捷的小猪很适合作为随探险队行动的鲜肉供应。热带美洲没有榛子和栗子,却出产丰富的野果,尤其是棕榈果实更是猪的好饲料。在半干旱地区觅食的猪主要吃豆科植物的豆荚。 后来成为美国的这片土地上最早的猪,由Hernando de Soto的探险队(1539–42)从古巴带到了东南部。后来又从不列颠群岛有了引进,最著名的是1607年在John Smith建立的定居点Jamestown。几年后,它们繁殖到了数百头。在佛吉尼亚以至北美东部的其他地方,猪作为林地饲养非常合适。阿巴拉契亚山脉富余的橡子和栗子用来养猪,考虑到喂食和看管的成本仍然回报丰厚。深秋时节,半野放的猪被聚拢和屠宰,肥厚的猪肉腌起来,与玉米一起构成早期美洲的主要菜单。十九世纪早期,这种阿巴拉契亚猪商品化了。当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肥皂生产中心的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常被开玩笑地称为猪肉市"Porkopolis")应把她的诞生归功于那些被驳船装来屠宰的猪;猪肉在那里被腌制,而脂肪被制成肥皂。
这种已经成为民间传奇的健壮的野生猪种如今仍然生存在美国南部的Ozark族等地。实际上,这种"razorbacks"尖背猪可能是de Soto探险队带来的品种的后代。这位探险家曾把猪作为礼物送给印第安人,当他1542年死于如今是阿肯色州Smith堡的地方时,遗产中还包括700头猪。另外,乔治亚州海岸边的Ossabow岛上仍然存有一支被认为是西班牙人带来的猪的直系后代。
不仅是加勒比群岛,世界上其他一些无人的岛屿也成了猪的家园。在许多情况下,探险者和船员把猪带到这里自行繁衍。经过船只上的水手常常捕猎一些野放的猪来补充储存。但是,(这些岛上的)猪经常过度繁殖得危害到本地的动植物。 在美拉尼西亚,半驯化的猪仍然在森林里放养,主要用作宗教仪式来屠宰(Baldwin 1983)。R. A. Rappaport (1967)曾解释了新几内亚Tsembaga人盛大的猪肉宴会,是如何成为一种用于控制猪口数量,结构和增长率的社会机制的。如果没有定期的大批屠宰,猪将会严重威胁经济作物和庄稼。Rappaport对猪与作为一种社会内在平衡力的宗教仪式的解释,已经成为社会生态学这一新晋分科的里程碑式的杰作之一。这一猪现象是否具有经济意义仍有争议,因为在这里,猪并不是人类日常的食物。然而即使不是为了吃肉,猪仍然有许多用处:可以作为不时之需(例如粮食歉收);可以把余粮转化储存起来;可以作为肥料来源;可以作为垃圾废物处置器。
垃圾猪垃圾猪的大名自然是源自它的食谱,无论食物是定点供应的还是在一个限定区域里找到的。在东亚,很多个世纪的伐木以及人口的高密度使 得林牧不适合这里,长久以来都是用生活垃圾来养猪。在中国和韩国有那么一个时期,溷猪——就是吃人类排泄物,长肉供人类消费的猪非常重要(Miller 1990)。亚洲的猪由于人类的喂养而不用觅食,培养出了不好动的习性,结果演进出几个垂背,盘子脸的品种。然而亚洲猪里即使是最小型的品种,胃口和产仔 量也大的很。东亚以外的古代文明也有垃圾猪。Robert L. Miller (l990)曾天才地考据出了猪在埃及王朝时期的清洁功能。但是,古希腊罗马就找不到类似的证据。在欧洲,早至中世纪就有垃圾猪了,但看起来要一直到十五 世纪一种白皮肤垂耳朵的所谓凯尔特猪出现以后才算普及。欧洲人家主要用食物残渣来喂猪,冬天临近时就把猪杀掉。猪肉经过处理,脂肪炸成猪油用于烹饪甚至用 于储藏食物,从而把猪吃下去的食物以另一种方式保存过冬。当森林的砍伐继续进行,粮食加工业进一步发展时,这种养猪方式传播了开来。磨坊 和榨油坊产生了大量可以喂猪的废料,医院和修道院等机构也有这样的垃圾。在良好的污水处理实现以前,很多城市都养猪作为一种会跑的污水处理设施。在中世纪 的巴黎,猪口之多使得猪肉成了最便宜的肉。养猪人的守护圣人——圣安东尼的僧众被赋予在城墙范围内养猪的特权。纽约的小巷里直到十九世纪还有猪在游荡。那 不勒斯是欧洲最晚取消用猪作污物处理的城市。曾经每个那不勒斯家庭都在家附近拴着一头消化垃圾和排泄物的猪。 在某些农业社会的本地经 济中,垃圾猪仍然是一个构成元素。在大部分的拉美农村,猪不管找到什么都吃下去,可算得上是饲料投资最小的了(Gade 1987)。猪油曾是那里养猪最重要的产品。欧洲征服者带来了新的煎炸烹调方法,本地人于是学到了这种动物脂肪的用处。不过,今天这种胡乱喂食的牲畜肉质 已经达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要求了,绝大多数城里人从经过检验的渠道购买猪肉制品。 不像羊的毛比肉更有价值,也不像牛还可以产奶和拉东西,猪除了肉用以外没有什么功能。一个可能的小小例外就是松露猪,在法国——主要是Périgord 地区——用来搜寻象征着美味的松露。训练过的猪能从6米外嗅到隐藏的松露。
猪肉 很 多人觉得猪肉是所有肉食中最有味道的。丰富和高质量的脂肪使得猪肉口味不那么干,而且本身也是猪肉特殊味道的组成部分。中国和欧洲都具有自己的大规模消费 猪肉的模式。在中国,猪肉比其他所有肉类加起来还要重要,而且猪的所有部位都得到利用,包括肝,肾,脚,关节,舌头,皮,尾巴和血(Anderson 1988; Simoons 1991)。大量的分割猪肉也用于炸油。 欧洲比中国更欢迎猪肉加工制品。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喜欢各种香肠,比如猪脑香肠(Gehirnwurst),在德国非常受宠但美国就买不到。 另外,俄罗斯人和波兰人特别喜爱乳猪。(俺也喜欢!化皮乳猪!) 西 班牙人也大量消费猪肉,而且钟爱加工过的火腿和乳猪。Cochonillo asado,一道非常传统的Castilian菜式,就是把一个月大,只吃过母乳的乳猪放在一只陶盘里烤出来的。西班牙人对猪肉的热爱部分地源自猪肉作为 一种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意义。因为摩尔人和犹太人不吃猪肉,所以基督徒把它看成具有超过比营养更重要的意义。在十六世纪的西班牙,吃猪肉是对公开声称皈依 基督教的皈依Morisco人和Marrano人最重大的考验。公开地忌食猪肉可能会导致宗教裁判所的审问。 在北美,二十世纪初猪肉 失去了其对牛肉显著的领先地位。除了养牛人在推销产品方面组织得更好的影响以外,也因为猪肉被暗示为穷人和拓荒者枯燥的食物。猪肉还曾经因为存在携带旋毛 虫感染人体的可能而被加以不健康的联想,但是联邦机构的检验认证已经急剧降低了旋毛虫病的感染率。不过,古老的常识仍然促使厨师把猪肉完全煮熟才敢上桌。 猪肉要煮到内部平均达到75.9° C (170° F)才算安全。 南方式烧烤常常用到猪排骨,而用猪肉商所谓的猪腩"pork bellies"熏制的培根始终是传统美式早餐的重要组成部分。猪小肠是一种叫做"soul food"的少数民族菜谱的一部分,其他地方就看不到了。而火腿就到处都有了。弗吉尼亚火腿,尤其是Smithfield出产的,在美食家中享有盛名。它 们来自用花生和玉米养肥的弗吉尼亚猪,需要熏制长达一年之久。猪肉禁忌尽管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受到欢迎,猪在许多人群中 引起的负面反应仍然超过任何一种家养动物。在西方国家,猪通常被看作是污秽,贪婪,臭气,懒惰,固执和刻薄的化身。尽管这些偏见并没有影响猪肉消费。而在 其他一些文化中,长期以来对猪强烈的反感已经达到了不仅是不许吃,连看也不许看的程度。 全世界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持有禁食猪肉的信 条。超过8亿的穆斯林是其中最大一群,因为古兰经专门指出猪是污物。一千年以前,犹太人也认定猪不可食。圣经利未记(Leviticus)记载,猪不能吃 是因为它不符合两条神秘的规定,必须是偶蹄(其实这条符合)而且反刍(这条不符)。先知穆罕默德极有可能是从犹太人的传统里得到猪是污秽的动物这个观念 的。 而犹太人可能也是从他们的邻居那里学来关于猪的基本知识和负面印象的(Simoons 1994)。Brian Hesse (1990)在考察铁器时代的巴勒斯坦遗址时,没有发现猪在他们的文化中扮演任何角色,这就引起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不是希伯来人当时在禁忌一种本来就没人 吃过的食物?安那托利亚的希太族人养猪,他们以猪的负面形象取乐。在古埃及帝国时代,养猪是有阶级限制的;猪也被看作不洁,祭祀是不吃猪肉的。 Marvin Harris (1985)曾声称由于猪不能适应中东干热的气候条件,犹太人出于生态上的考虑禁止养猪。不过其他人相信这种有趣的禁忌是出自比这复杂得多的原因 (Simoons 1994)。在基督教传统中,埃塞俄比亚东正教徒忌食猪肉,而属于相邻分支的埃及Coptic教徒不忌。许多佛教徒和大多数印度教徒不吃猪肉,不过这两者都是出于素食的信念,而不是宗教上对猪有明确的禁忌。蒙古人在中亚的游牧生涯不适于养猪,他们把猪看作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象征。 在苏格兰历史上也能找到忌养猪吃猪肉的现象。Eric B. Ross (1983)曾把苏格兰对猪的禁忌解释为橡树和山毛榉树林消失后对养猪的生态成本过高的反应。由于此时形成的荒原地形更适于绵羊,羊肉也就成了最廉价最为社会接受的动物蛋白来源。
猪的分布 世界猪口的分布受到文化和生态因素的严重影 响。全世界超过40%的生猪存栏数在中国,那里的密度高过任何地方:平均每三个中国人可以分到一头猪。这部分可以解释为文化倾向,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 乏其他选择。中国的人口压力使得用大片土地放牧食草动物太过奢侈。而猪在这里长久以来扮演垃圾排泄物的处理器和余粮的消耗者的角色很成功。欧洲包括俄罗斯共有1.7亿头猪,而丹麦是全世界唯一的猪比人多的国家。美国加上加拿大总共大约有7千万头猪,也就是平均大约四个人有一头猪。巴西约有3千2百万头。太平洋群岛拥有不到5百万头,但是猪对他们的重要性比光从数字角度看上去更大。而中东则是不养猪的世界中的一部分。少有的例外主要在非穆斯林人群(例如埃及的Coptic基督教农民),不过某些边缘的穆斯林可能秘密地养猪。在潮湿的东南亚,伊斯兰教对猪的禁令执行得比较微妙一些,印尼的穆斯林就和该国8百万头猪的消费者住在一起。 在印度,由于主流的印度教徒不接受任何肉食,所以只有一千万头猪,而非洲的非伊斯兰地区只有低于预期的1千8百万头上下。不过那里的非洲猪瘟会周期性地消灭全部猪只。 其他地方,北极及周边地区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原因而少有猪只。极短的生长期无法维持种群;而且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小猪也不能安度严冬。因此,格陵兰公元986年到1400年的挪威人定居点只有牛没有猪。
发展趋势196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工业国家迅速把养猪业向生产率最大化推进(Pond 1983)。猪们被注射生长激素并被关在近乎黑暗的建筑内度过短暂的一生。人工授精(1932年出现的一项技术)的母猪在狭窄的钢铁笼子里生产。小猪很早 就从母亲身边带走以利母猪停止哺乳并促使重新发情。四个月后就能再生一窝。小猪的门牙被拔掉,尾巴被剪短,耳朵被打口,雄性更要被切除睾丸。尽管理论上猪 可以活大约15年,然而绝大多数现在活不过八个月。现代养猪业希望其效益水平能与家禽业竞争。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养猪业的技术中心从中西部转移到了北卡罗 来纳州东部的一群大农场企业。仅在1994年,这个今日“猪天堂”就把大约一千万头猪送上市场,总值约十亿美元。下道工序的猪肉处理和贸易更是有利可图, 因为猪身体的大约75%可以分割成可销售的猪肉。猪油,鬃毛,骨胶和可的松这些副产品更增加了利润。大约半个世纪以来,一种加香料的高脂 肪的火腿制品成了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最受欢迎的罐头食品。明尼苏达州Austin 的Geo. A. Hormel and Company出品的Spam,年销量接近一亿罐。自从1937年面世以来,Hormel的Spam就成为数百万人动物蛋白质的廉价来源。1991年,跟 随美国食品业的潮流,Spam Lite上市了;不过这个产品也只是勉强满足联邦政府减少食品脂肪含量的要求。欧洲和北美关注体重和胆固 醇的消费者对猪肉工业产生了影响(Bichard and Bruce 1989)。消费者需要更瘦的分割猪肉,超市则需要减脂的肉。同时也驱动研发出一种肌肉组织含有的脂肪比例低于通常的百分之5到7的新品种。猪肉脂肪比牛 肉,小牛肉和羊肉的脂肪含有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平均而言,每片85克的猪肉含有大约79毫克胆固醇。猪油作为一种烹饪介质,已经把它的 重要地位让给了植物油。为了响应这一转变,出现了改养Landrace和Large White品种的趋势。美国农业部1930年农业年鉴所列的15个猪种,如今一多半已经消失。低效益品种在欧洲也步步退却,那里现存的66个品种也有半数 已濒临灭绝,中国的100个品种里面也只有40个被认为是有经济价值的(Epstein 1969)。国际猪肉贸易绝对是起源于欧洲。数 十年以来,罐装腌猪肉最大的单向贸易是从丹麦到英国。不过早在这项贸易出现以前,培根就已是不列颠式早餐不可或缺的元素。“培根”一词就源自佛兰西斯培根 (1561–1626),他家的家徽上就有一只猪。日本传统上并非主要的猪肉消费国,如今也成为欧洲猪肉制品重要的进口地,来自意大利Parma省闻名遐 迩的prosciutto(熏火腿), 现在在世界各地的高档商店里有售。更多加工猪肉的流动被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三种疾病所阻挠:口蹄疫,猪霍乱和非洲猪瘟。比如1980年代早期在海地, 一场非洲猪瘟杀死了该国一百二十万头猪的三分之二。幸存的携带者也被屠杀。然后又从美国进口健康猪,分发给海地的80万养猪人。结论猪 的故事从地理和历史上都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猪早期以吃垃圾或者森林野放的方式避免了与人争食。而且作为垃圾处理也有部分的卫生作用。在把最不体面的物事 传化为丰富蛋白质的同时也引起了激烈的反感以至在某些文化中遭到封杀。如今猪在全世界生存于截然不同的环境之中。在工业化国家,经济效益和脂肪控制的问题 最受重视,而史上还没有第二种牲畜的饲养环境发生过如此巨大的变化。Daniel W. Gade

一图知生死-英国卫报

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44731/16077

过去25年里英国人死亡率的地理因素被首次绘制成图,通过此图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住地来判断自己将来最有可能因何而死。《格里姆·里珀的路线图:英国死亡率地图册》详尽揭示了人们的死亡与住地、财富、工作和生活方式具有什么样的联系。
地图将在明天由政策出版社发行。比起以前针对全英国范围内死亡的探索,该地图的研究模式可谓是与众不同。“很多死亡率图仅仅表明了人口聚集,特别是老龄人口众多的市镇死亡人数较多,”地图的作者之一,谢菲尔德大学人类地理学教授丹尼·多林说。“而我们的地图表明了特定地点、特定死因引起的死亡机率,与全国平均值相比较,并根据人口分布和各地区年龄性别因素进行了标准化。”
地图标明了各种死因,包括心脏病、癌症、谋杀、触电和手术中死亡等。
“1981年以来死亡平均年龄为74.4岁,其中男性71.2岁,女性77.4岁,”多林说。“但在情况较好的地区,比如东伊斯特本,42%的居民死亡年龄都超过了80岁,而像格拉斯哥伊斯特豪斯这样的地方,25%的人60岁不到就去世了。”
“伦敦外围的英格兰南部,和北部一些繁荣的‘世外桃源’,以及威尔士和苏格兰,人们每年的死亡机率比1981年的平均值少了30%。”
多林指出,地图上体现的大多数差异不是遗传因素所导致,而是由于环境因素,以及人们是否吸烟、喝酒、锻炼造成。“我们希望地图能够使读者去反思生命的不公,即使是在一个富裕繁荣的国家,因为我们发现,当今最显著的因素就是相对而言的贫穷,”他说。“贫困地区的死亡率更高。内部人口迁移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它导致英国不同地区贫富差距拉大。”
多林在研究了14833696份死亡记录后制成了地图册,给出了1981-2004年间英国各市镇的标准化死亡率。地图册的第一张是这24年里英国所有的死亡记录,它随后被分为九种死因加以分析,包括各种癌症和所有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这些地图又被细划为99个类别。
对于生活在英格兰北部默西塞德郡到格林斯比一带,生活又不太富裕的人来说,宫颈癌是她们的头号大敌,而脑癌的多发之地则是阿伯丁南部和伯里克郡附近。
威尔士南部、布莱克普、庞蒂弗拉克特、埃克塞特和考文垂是哮喘的高危地带,威根、北安普敦、纽波特和伯恩利的居民最易罹患白血病。卵巢癌的密集区是苏格兰边境的埃特里克和劳德代尔、蒙哥马利郡、多塞特东北部和什罗普郡雷金的乡村地区。
地图同样揭示了非正常死亡的高发地带。大多因噎食而死的人生活在莫佩思和东圣阿尔班斯,意外溺亡则较多发生在沿岸海水温暖的英格兰西南部和威尔士南部。
地图表明,1981-2004年间英国共有8600万人在75岁之前去世。
“75岁之前去世的人中只有五分之一死于心脏病突发和慢性心脏病,加上肺癌,总共是四分之一多。”多林说。
在这24年间,谋杀平均每年只造成7677例死亡,在苏格兰西海岸一带,每周只有6人死于谋杀,约占全部死亡的0.05%。出生后一年内的死亡通常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然而,在艾尔斯米尔港西,西赫克瑟姆,北凯利和梅里翁尼德城区,多数的婴儿是因先天性心脏功能缺陷和其他出生缺陷死亡的。
童年夭折的人少之又少,但英国北部5到9岁的孩子却很可能死于交通事故,南部相同年龄段的孩子则最容易被癌症夺走生命。对于10到24岁的青少年,交通问题是杀死他们的罪魁,其中马路交通事故又占了多数。在15-19岁年龄组,孩子们的死因因地域不同而大相径庭。在诸如伦敦和一些苏格兰地区这样的城市地带,自杀和过量吸毒是多数青少年死亡的祸根,而在格拉斯哥,谋杀是该年龄段的第一杀手。
在50-54年龄段,慢性心脏病几乎成为全英国所忌惮的头号公敌,唯一的例外是剑桥郡的大谢尔福德,乳腺癌在该地区最为致命。

揭露人性丑恶的五大心理实验-译言

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88126/18094

作者:Alexandra Gedrose来源:Cracked.com
  心理学家认为,当你触及他人思想的时候必须格外小心,因为你永远也无法肯定你将会发现些什么。多年以来,就这一课题的大量心理实验已经得出了惊人的结论。  请注意,我们所要讨论的对象并不是那些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正是您。以下这些实验的结果将不言自明:
实验五、阿希的从众实验(1953年)
  实验步骤:心理学者阿什(Solomon Asch)曾作了一系列用以验证从众效应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可令所有读到它的人都为之沮丧不已。  受试者们被告知,他们将与另一部分人一同参与某项视力测试,随后将出示一些图片,并要求各自回答一些十分容易和显见的问题。这个测试的陷阱在于,除受试者本人之外,房间里还有其他实验合作者共同进行这一测试,他们将按照要求给出显然错误的答案。那么,在大多数人都犯了再明白不过的弱智错误时,受试者会与其他人给出不同的结果么?
  实验结果:受试者们要求回答的“难题”可参考下图所示
  他们所需做的仅是指出右侧中的哪一条线段与左侧的线段等长。你看,阿什所提的问题远未达到什么设计下一代空间站的那种难度。说实在话,一个能在这种类似线段长度的问题上答错的人,除非是你当天早上服用了两个剂量的迷幻药,还把它擦在了眼球上(当然这将会引发其他更为可怕的“试验”,我们略过不谈)。  然而遗憾的是,当看到参与测试的其他三个人给出错误的回答时,32%的受试者也给出同样错误的答案,即使线段长度的差别达到几个英寸也依然如此。三人成虎的谚语无疑得到了验证。  [点此观看本实验的视频剪辑]
  结果分析:试想一下,当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那么黑白分明、显而易见的时候,这个32%的比例将会上升到多少。即使我们没听懂一个笑话,我们也更愿意跟着大多数人一起笑起来;当我们发现自己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时,我们更倾向于怀疑自己的观点。小学时我们所经历过的同龄人的竞争压力和“勇敢地做你自己”之类的鼓励,仿佛都不知所踪。  “嗯,我应该是一个叛经离道的独行者,这样挺好。”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总是这样说。当然,也同样是我们当中的每个人,下一步的举动就是观察其他“独行者”所做的事……  ……然后,确保自己与他们所做的完全一致而不相违背。
实验四、好撒马利亚人实验(1973)
  实验步骤:如果你没有听过“好撒马利亚人”(the Good Samaritan)这一《圣经》故事,在此可以简要介绍如下: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而身受重伤、躺在路边,有祭司和利未人路过却不闻不问,惟有一个过路的撒玛利亚人不顾隔阂,动了善心帮助了他,故事借以表明鉴别人的标准是人心而非身份。因此,心理学家约翰·达利(John Darley)和C·丹尼尔·巴特森(C. Daniel Batson)希望对宗教信仰在助人行为上的影响进行测试。  他们的受试者是一组神学院学生,其中的一半给予“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并要求他们在另一所神学院里布道,另一半则要求在同一地点对就业机会的问题进行布道。  作为额外的变量参照,受试者被要求在不同的时间内到达布道的地点,因此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可能在路上会显得匆忙。  同时,在到达指定地点的途中,受试者将会经过一个瘫倒在小巷中的路人,看上去急需帮助。我们可能会认为达利与巴特森仅是就一些助人的随机现象作测试,但研究资料表明这位可怜的路人是事先安排好的,并且表现得十分逼真。
  实验结果:相比那些准备演讲就业机会问题的学生,被给予“好撒马利亚人”故事的学生并没有因为寓言的教育意义而更多地伸出援手。真正起作用的因素竟然是他们在路上究竟有多匆忙。  事实上,假如时间紧迫,仅有10%的学生会停下来提供援助,即使他们即将布道的话题是停下来给予援助是多么地重要。然而平心而论,如果你在课上迟到了,教授会相信“路上我不得不停下来帮助一个受伤的旅客”的借口么?很可能不会,除非你能出示那个人沾满鲜血的衬衫作为证据。
  结果分析:正如我们喜欢开玩笑时所说的那样,一个反同性恋的男议员可能被发现与一名男子共浴爱河,呼吁环保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Al Gore)可能拥有一所能耗不菲的宅第……  ……而事实上,我们这些普通的民众与政客一样伪善。毕竟,与面对一个浑身散发恶臭甚至淌着鲜血的流浪汉相比,面对一众听者高谈阔论应该帮助陌生人显然更加容易。因此,即使指出他们的虚伪也是一种虚伪。  假如你认为这些研究结果仅限于伪善的神学院学生,那么请看看新闻。还记得数年前,照相机拍下至少12辆车拒绝搭载躺在路边的受伤女子那一幕么?  也正如这些学生那样,他们总会有感到迫不得已的地方。司机或许还感到庆幸,因为自己仅仅是拐个弯路过她,而不是像车祸惨剧中那样压扁她。
实验三、旁观者冷漠实验(1968)
  实验步骤:在1964年的一起女子谋杀事件中,新闻报道称,有38个人亲眼目睹或者听见案件的发生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约翰·达利(John Darley)和比伯·拉坦纳(Bibb Latane)希望通过研究验证,当人处于群体环境中时,是否就不愿意施以援手。  这两位心理学家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参与了试验。他们告诉受试者,鉴于会谈可能涉及极其私人化的内容(诸如讨论生殖器的大小之类的话题),因此每个人将被分隔在不同的房间,仅使用对讲机来相互沟通。  在会谈中,一名参与人员将假装突然病发,当然这可被其他受试者所听见。我们并不完全确定此通话传达给他们的信息是对方发病,但我们确保诸如“噢我的癫痫发作了”之类的话将被受试者听到。
  实验结果:当受试者认为除发病者外,他们是参与讨论的唯一一人,85%的人会在对方假装病发时自告奋勇地离开房间去寻求帮助。与另一个人进行一次非常私人化的会谈(再次强调,很可能提及生殖器官大小等问题)已属十分不易,相比之下,假如在剩下的时间里被迫一个人自言自语仅仅是可悲而已。但不管怎样,有85%的人愿意帮助;这一结果还不错,不是么?  但实验还没有结束。当实验环境发生转变,受试者认为还有另外四个人参与讨论时,只有31%的人在对方发病后寻求帮助,剩下的受试者猜测会有其他什么人去照顾此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多多益善”这种词汇失去了其真意,更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多多益死”(人愈多的情况下,就有愈高的概率死于发病)。
  结果分析:由此推及,在紧急情况下,假如你是当事人身边的唯一一个人,你参与援助的动力将大大增加,你将感觉到对此事具有100%的责任。然而,当你仅是10个人中的一个时,你将只感到10%的责任;问题在于,其他每个人也只感到10%的责任。  这便给我们之前的例子提供了解释。假如受伤的女子躺在荒无人烟的高速公路旁,原本视若无睹的司机可能更愿意停下来帮忙。题外话,当然他们也可能更愿意弃之不顾,因为他们知道无人在旁监督(这与本实验的受试者不同,因为至少受试者知道有人在记录和分析他们的举止)。  又或许,这个问题也可被归结于我们能为自己找到借口的合理性。我们会说,“显然,这条道上总会有人路过去救她的”。抑或,“显然,保护环境总会有人去做些什么的”或者“显然,鲨鱼总会饱的,所以到某个程度就不会吃他的”。我们只是需要为自己的不作为找一丁点的借口而已。
实验二、斯坦福监狱(1973年)
  实验步骤: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希望研究监狱生活如何影响其中的警察与囚犯。这听起来够愚蠢的;问题在于,那会有什么问题吗?  津巴多将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改建成了一个模拟监狱。仅通过报纸广告而来的志愿者均通过了身体健康和心理稳定测试,这些测试在筛选监狱实验的受试者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受试者都是男性的大学生,被随机分布12名狱警和12名囚犯。津巴多自己也希望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自己任命自己为监狱总监。此模拟监狱的实验仅仅持续了两周。  是的,关于这一点绝不会有任何问题。
  实验结果:每个受试者都花费了一天左右的时间来适应这种生活,并开始变得疯狂。仅到第二天,囚犯便在这个人为设立的监狱里发起了暴乱,用床铺在牢房里设立障碍并讥笑狱警们。看到这一情形,狱警仿佛找到了向囚犯开火(事实上使用灭火器替代)的绝佳借口,嘿,见鬼的为什么不这么干?  至此开始,斯坦福监狱已经真的见鬼了,在这一地狱里日复一日地上演暴乱。一些狱警开始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并以限制浴室的使用作为特权(常常被剥夺的特权)相威胁。他们强迫囚犯做羞辱性的训练,并用双手去清洁马桶。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囚犯”被告知他们有机会被假释、但假释申请又被驳回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简单地要求终止这见鬼的实验。请记住,他们绝对没有因法律上的原因而被监禁,这仅仅是一个角色扮演的实验。这意味着,他们将继续赤身裸体地坐在自己的排泄物上,头上套着袋子。  有50名以上的非实验人员参与观察和关注这一监狱,然而道德的审判却从未遭到质疑,直到津巴多的女友克里丝蒂娜·马丝拉(Christina Maslach)提出强烈抗议。仅在此后6天,津巴多便终止了这一实验(几位“狱警”对此表示失望)。如果你想要称赞巴丝拉是这一见鬼实验中唯一一位理智的人的话,那么你还应该知道的是,后来她便嫁给了策划这一实验的津巴多。
  结果分析:这一结果表明,扮演囚犯的角色预谋造反,扮演狱警的角色则开始变得具有暴力倾向。难道说是因为扮演被暴动折磨的狱警们都是混账,不问情由地把人随意摆布吗?科学研究表明,假如角色互换,你也会采取同样的方式。  正如它所验证的那样,这通常是出于对方反击的恐惧使得我们对我们的人类同胞百般折磨。当我们比某些人拥有绝对权力或来自上级的空头支票时,阿布格莱布监狱(译者注:虐俘丑闻,某些囚犯曾被迫要求裸身堆叠成金字塔状)光突突的“金字塔”都会恪遵。呵呵,假如这是在一伙越战时期的嬉皮士大学生,那么这绝对会见鬼地发生在你的身上。
实验一、米尔格伦实验(1961年)
  实验步骤:当屠杀犹太人的纳粹追随者在纽伦堡审判中遭到起诉时,许多被告的辩护似乎围绕着“我不是真正的凶手”这样的论点,认为“事实上,我只是单纯服从命令”。因此,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希望就受试者对权威人物下达命令的服从意愿进行测试。或许你会以为,他只是向受试者询问?噢,那可不行;那还不够残忍。  与你所想象的不同,在米尔格伦所组织的实验中,受试者被告知将扮演“老师”的角色,所要做的是给隔壁房间的另一名受试者进行记忆力测试。事实上“另一名受试者”是由实验人员假冒的,这一切只是米尔格伦布置的一场局。  受试者还被告知,只要对方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他将按下一个按钮,控制器将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此外,一名身穿实验室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将在旁边作指导和监督(必须指出的是,并没有真正的电击发生,当然受试者并不知道这一情况)。  受试者相信,电击以45伏特开始,一旦作答错误,电压值将随之提升。受试者每次按下按钮,“学生”将在隔壁房间发出尖叫声,请求受试者停止测试。  那么,你可以预测一下实验将如何进行下去么?
  实验结果:在实验进行到某一程度(如电击330伏特)时,许多受试者表示开始感到不舒服,并质疑是否继续实验。然而,穿实验室工作服的工作员对每一次的暂停请求都鼓励他们继续。在得到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保证后,大多数的受试者都选择了继续,提升电击电压,给予受害者一次又一次的电击。一些受试者则在听到“学生”的尖叫声后紧张得笑了出来;因为当电流传向另一个人的躯体却无能为力时,恐怕笑是最好的良药。  最终,隔壁的“学生”会开始痛苦地敲打墙壁,恳求检查自己的心脏状况。在电击继续提升后,来自“学生”房间的声音将突然消失,以暗示他已经死去或者失去知觉。假如你必须给出猜测,此后有多大比例的受试者将会继续给予电击呢?  5%?10%?  在“学生”可能已经陷入昏迷或者死亡的情况下,约61%至66%的受试者选择继续实验,直到电击达到最大电压450伏特。重复的实验研究表明了同一的结果:只要实验室里的那名工作人员认为没有问题,受试者将无意识地对一个无辜的陌生人施加痛苦。  大多数受试者在电击达到300伏特之前都不会提出质疑或反对,0%的受试者在此前要求停止实验(请注意,在某些情况下100伏特的电压就足以使人丧命)。
  结果分析:你可能更乐于认为自己是一个自由思想的捍卫者,但是归根结底,关键还是在于“那个人”的想法是否足以令你坚持,这是源于身后的“那个人”总会令你坚持那些想法,即使那只是一个身穿实验室工作服的人——试想假如他身穿着制服或者佩戴着徽章将会如何。  查尔斯·谢里丹(Charles Sheridan)和理查德·金(Richard King)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实验,但对受试者的要求变为,一旦某只幼犬做出不当举止即给予电击。与米尔格伦实验不同的是,这种电击是真实的。实验结果表明,26名受试者中有20位达到了最高电压值。  几乎高达80%。请想象一下,当你漫步在购物中心时——你周围有80%的人都愿意对一只小狗施以极端酷刑,只要一个穿着实验室工作服的人要求他们这样做。

今夜,我只关心人类-刘原

http://sohuliuyuan.blog.sohu.com/105537279.html

忽然,在某一瞬间,想起了家国。
我所热爱的某种家国,人民可以自由地迁徙,不同的族群可以和睦地相处,物价便宜,草民不受剥削,可以独立地发表见解,可以选举出自己喜爱的人去操办自己的国家。房子是便宜的,车子是便宜的,油价也是便宜的,政府不会随意地添加无穷尽的税费。政府有许多毛病,但是都在自己能够忍受的范围内。上网是没有防火墙的。信仰是自由的,不同的族群可以有巨大的差异,但是互相尊重,不以暴力诉之,甚至,不吃猪肉的人、吃素的人、什么都吃的人可以聚集在同一张餐桌上。这样不可想象的场景,的确,发生了,的确,存在了。
我所热爱的某种家国,人民可以选择自己的一生,他们可以懒惰,可以果腹即安,可以懒散地对付工作,然后到某个海岛上,吹海风,在椰林下沉沉睡去,宛如嗜睡的婴儿。他们可以贫困,但是不仇富。他们的脸上,没有戾气,永远不会像某些阶级斗争过的国度那样,国民的脸上永远是警惕、杀气、猜疑、奸诈。他们信任规则,有生存的底线,有基础的道德,不会用最恶毒的手段,相互残杀,不会像某些国度那样,每个行业都在尽可能地无耻,尽可能地相互坑害,尽可能地做婊子,同时,嘲笑不做婊子的人是二百五。
我所热爱的某种家国,国民们会真诚地怀念过去的某位元首,同时抨击现今的元首,他们有主张的权利,有否决的权利,有爱和不爱的权利。
民有。民治。民享。
这本是上天赐予我们的。
但是,不是每一个种群,每一个人,都能够有尊严地活着。
而最大的悲剧是,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原本可以这样活着。
他们有乡愁,但是,无处安妥自己的乡愁,他们最终发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异乡。他们从生下来开始,就悲剧下去了。等到有一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家园,但是这个家园,却只属于番人。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远方的秋天比远方更远。
一地的月光,无边的月光,弥留的月光。
忽然想起身世,想起家国,想起自己的客家血缘,想起百年苍茫,想起尘世杀戮。
忽然想抱住一块礁石,痛哭一场。

杂物间开张

这里是转贴、摘抄、断章取义的地方。
事实,真相,真实的情感。
旁观传奇。
好奇心。
好玩。
爽。

有技术含量的,黑色字体的均为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