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28 December 2009

娱乐圈的大哥和大姐们.......——黄佟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f46d50100g4bl.html

在热火朝天的娱乐新闻里,每次看到大哥和大姐们的新闻我都觉得要打冷颤。
大哥和大姐们都曾经叱垞风云,独领风骚一阵,在圈子里可算得上举足轻重,但可惜娱乐圈是个特别喜新厌旧的地方,再厉害的人物,过了自已的那个季节都得靠边站,这个时候就往往看出大哥大姐们的素质了。
   通常来说越是到最后,大姐们越是低调,要不然完全找不到影子,要不然就是洗尽铅华,狗仔队拍到当年的大姐倪萍近照,黑色的太空袄穿着,皱皱的大裤叉迈着,大眼袋,乱头发,手以一个奇怪的姿势摸到胸前,据说是为了掏烟,标题是大大的几个字倪萍大婶,连我这样刻薄的人都觉得不厚道,都五十岁的人了,难道不大婶还小姐啊!当然也有五十几岁还把自己当二十几岁打扮的大姐,但你不觉得这个女人不是人,十足是妖精么?我见过蓝眉毛红眼睛的妖精还真不少。   
在以色事人的娱乐圈,无论当年多么风光,容貌不在大姐们学会的是激流勇退,隐姓埋名。

但大哥呢?就不同了,他们越老越HIGH,有时甚至HIGH到颠狂。比如有事没事就拿前女友王祖贤来说事的齐大哥齐秦,又比如曾和倪萍大姐一起并肩战争的赵忠祥大哥,一辈子字正腔圆正义凛然,但当他一旦脱离了央视大家长的管束,便开始像脱缰的野马信步狂奔,主持上海舞林,到处接受采访,他以坚不可摧的央视形象与颠狂的现下娱乐MIX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其实,我是个画家!”“我可以说,我是一个道德很高尚的人。”……这些话和当年他与饶颖的“紧”一样,成为流传一时的经典名句;

最近让我比较有感触的海峡那边的大哥胡瓜,冲击14年金钟奖终于如愿以偿,喜不自禁,开始大讲特讲自己的桃色丑闻、外遇离婚、涉赌欺诈、吸毒勒戒……当年他最哄动的是劈脚,离开养育了几男几女的发妻秀秀而与女明星陈明真双宿双栖,如今再提起发妻时会嘻皮笑脸地说:“说这个太严重了一点吧!”除此之外,百无禁忌,面无愧色,侃侃而谈,嫁女儿、当外公、为那个不成器的女婿许愿的种种都爱谈,至于吸毒或者赌钱,也不否认,“这就是人生嘛,总会犯一些错”。

我常常思索为什么同在娱乐圈,大姐与大哥们会在生命的后半段采取这么不同的生存方式,后来我想通了,这当然与社会取向有关,但关健还在于男女两性的区别。 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我生命里,就是李宗盛和林忆莲的区别,李宗盛越老话越蜜,林忆莲越老越无话,我想无话的原因大约是因为无话可说,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越多,就越无话可说,看林青霞的专栏,她提到一个细节,离了婚的龙应台对忧郁的她说了一句话:“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太多了。”
当时我看到这一句,心中一震,悲从中来。

人到中年,历尽沧桑,大哥大姐们都是绝顷聪明的人,经历了这么多又怎么样,不还是一样,女人越是看透人生就越是绝望,而男人,越是看透人生就越是无耻。
绝望让人心冷,而无耻则让人心寒,殊路同归,谁也别笑庆谁 。

Monday 14 December 2009

两个别人的围脖

闫涛:坦白讲,我很有这种预感,看看吧:体制改革退回九十年代,舆论风气不及八十年代,歌功颂德堪比七十年代,党同伐异如同六十年代,天灾人祸好似五十年代,等待黎明仿佛四十年代,民生之苦可是三十年代,思潮涌涌依稀二十年代,惊雷频频好个一十年代,领导班子出自零零年代!

美媚粉丝团:只要半个平米的价格,日韩新马泰都玩了一圈;一两个平米的价格,欧美列国也回来了;下一步只好策划去埃及南非这些更为神奇的所在......几年下来,全世界你都玩遍,可能还没花完一个厨房的价钱。但是那时候,说不定你的世界观都已经变了。

最精彩的一句话笑话——小米

这些英文原文已经够搞笑,就看众从不同的中文翻译哪个最佳了。

1、I asked God for a bike, but I know God doesn’t work that way. So I stole a bike and asked for forgiveness.开始我直接求上帝赐辆自行车。 后来我琢磨上帝办事儿不是这个路数。 于是老子偷了一辆然后求上帝宽恕。
2、I want to die peacefully in my sleep, like my grandfather.. Not screaming and yelling like the passengers in his car.我希望能像爷爷那样,安静地在睡梦中死去…… 而不是要像他开的车上那些惨叫滴乘客一样死法啊!
3、Do not argue with an idiot. He will drag you down to his level and beat you with experience.你永远不能战胜一个纯SB,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跟他个水平,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4、The last thing I want to do is hurt you. But it’s still on the list.直译: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伤害你,但是这件事仍在我的考虑之列。
意译a:我真不想伤害你,但你也别逼我。
意译b: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5、If sex is a pain in the ass, then you’re doing it wrong…a. 如觉嘿咻乃屁眼不能承受之痛,那是你操错洞…
b. 若XXOO是下体的痛,那么,是你操错。
6、The early bird might get the worm, but the second mouse gets the cheese.
a. 早起滴小鸟有虫虫!晚到的老鼠有奶酪!
b.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7、We live in a society where pizza gets to your house before the police.在咱们这噶哒送外卖的都比警察来的快.
8、Having sex is like playing bridge. If you don’t have a good partner, you’d better have a good hand.XXOO就象打桥牌。 如果对手不好使,自己的手必须好使。
9、 Some people are like Slinkies … not really good for anything, but you can’t help smiling when you see one tumble down the stairs.有些人就像 Slinkies (弹簧玩具),没什么实在用处,但看他们在楼梯上倒腾来捣腾去还是很有喜感。
10、Politicians and diapers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They should both be changed regularly, and for the same reason.政客和纸尿布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很有规律地被替换,而且因为同一个理由——脏了!!
11、War does not determine who is right – only who is left.战争不能决出正义,但能判出哪方出局。
12、Women might be able to fake orgasms. But men can fake a whole relationship.a. 女人的高潮可能是装出来的。但是男人TMD可以整段感情都是装出来的!
b. 女人假装高潮以获取真实的感情;男人假装感情以获取真实的高潮。
13、We never really grow up, we only learn how to act in public.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的成熟,我们只是学会在众人面前装逼。
14、Men have two emotions: Hungry and Horny. If you see him without an erection, make him a sandwich.男人就两种状态:饿 和 性饥渴。 要是他不硬,就给他个三明治!
15、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This is why some people appear bright until you hear them speak.光总是比声音跑的快点….这就是为嘛有些SB只有在开口说话之后你才发现他是在装B…
16、My mother never saw the irony in calling me a son-of-a-bitch.我妈每次对着我骂草泥马的时候都没看出其中笑点。
17、I thought I wanted a career, turns out I just wanted paychecks.曾以为我想要的是职业,结果发现我只是想要工资。
18、If you think nobody cares if you’re alive, try missing a couple of payments.你要是觉得没人在乎你的死活,那你不妨尝试一下跟你的债主玩躲猫猫~~
19、Sex is not the answer. Sex is the question. “Yes” is the answer.XXOO并不是结论而是个问题…爽不爽才是答案…
20、Evening news is where they begin with ‘Good evening’, and then proceed to tell you why it isn’t.晚间新闻总是以“晚上好”开头,再告诉你你为什么好不了。
21、How is it one careless match can start a forest fire, but it takes a whole box to start a campfire?直译:一根火柴能点着整片森林,一盒火柴也生不起个营火,这咋回事!意译:想当年哥戴套都能让人怀孕,看今朝叔竟然去看男科
22、If 4 out of 5 people SUFFER from diarrhea… does that mean that one enjoys it?如果4/5的人在忍受腹泻的痛苦,那剩下1/5咋回事?很享受吗?
23、Knowledge is knowing a tomato is a fruit; Wisdom is not putting it in a fruit salad.直译:知识就是说你知道西红柿是一种水果;智慧就好似不要把它放进水果沙拉里。意译a:知识就是告诉你说应该把鸡蛋放进篮子,智慧则是叫你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意译b:所谓知识就是知道韩少和小四都属于80后,但智慧告诉你这终还是男女有别~
24、If God is watching us, the least we can do is be entertaining.上帝瞅着咱们呢,大伙好歹喜感点吧!
25、Never,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take a sleeping pill and a laxative on the same night.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永远,不要在一个夜晚,同时吃,安眠药,和通便灵。
26、I didn’t fight my way to the top of the food chain to be a vegetarian老子拼死拼活奋斗到食物链顶端,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素食者。
27、A bus station is where a bus stops. A train station is where a train stops. On my desk, I have a work station..公车站呀公车停。火车站呀火车停。俺桌上有个工作站…
28、If I agreed with you we’d both be wrong.要是我听你的,咱俩就都2B了。
29、 Did you know that dolphins are so smart that within a few weeks of captivity, they can train people to stand on the very edge of the pool and throw them fish?海豚可聪明了你知道不?只要驯养几个星期,它们就能让人类乖乖站在池边给它们扔鱼吃了。
30、A computer once beat me at chess, but it was no match for me at kick boxing.a. 下棋,我不行;玩跆拳道,电脑不行!b. 下象棋电脑把我玩得团团转,拳击我能把机箱踹得七零八散!
31、I saw a woman wearing a sweat shirt with “Guess” on it…so I said “Implants?”瞅见个姐姐,胸前衣服上写着“Guess”…俺就问了一句:“…隆过?”
32、 Children: You spend the first 2 years of their life teaching them to walk and talk. Then you spend the next 16 years telling them to sit down and shut-up.孩子就是:你先花2年,教丫们走路和说话。然后你再花16年教丫们坐定和闭嘴。
33、Why does someone believe you when you say there are four billion stars, but check when you say the paint is wet?为什么当你说天上有400亿星星时他不怀疑,却偏要检查你所说的“油漆未干”?
34、Better to remain silent and be thought a fool, than to speak and remove all doubt.a. 宁愿闭嘴当傻瓜,也别学乌鸦乱呱呱。b. 越解释越SB,不说话最NB。c. 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d. 宁可闭口被人当SB,也不张口解释所有疑。
35、A bank is a place that will lend you money, if you can prove that you don’t need it.银行就是当你证明了你不需要钱的时候可以借钱给你的地方
36、Laugh at your problems, everybody else does.a.对你的问题哈哈大笑吧,别人都在这么做。
b. 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给大家开心开心。
37、The voices in my head may not be real, but they have some good ideas!a. 我知道没人在我脑子里跟我聊天,但那些话真TM有用!意译:我幻想的低吟不一定是真的,但足够让我意淫
38、A clear conscience is usually the sign of a bad memory.a. 无愧于心哈?记性不好吧?意译b: 自从那次在人妖身边醒来,每次去夜店我都提醒自己“一定要戴眼镜……”c. 意识清醒了,意味着不堪回首了。
39、Good girls are bad girls that never get caught.a. 所谓的好姑娘,咳!就是还没被群众抓到的JP女·····b. 想立牌坊就得会装
40、He who smiles in a crisis has found someone to blame.临危忽然微笑的那谁,定是找到替罪羊鸟~
41、 Women will never be equal to men until they can walk down the street with a bald head and a beer gut, and still think they are sexy.如果女人能做到以秃顶和啤酒肚在大街上晃还觉得自己倍儿性感——此时估计男女能平等。
42、The shinbone is a device for finding furniture in a dark room.小腿上的骨头——在黑房间里找准家具位置的好装备。
43、The main reason Santa is so jolly is because he knows where all the bad girls live.圣诞老人当然美,他知道所有YD妞住哪儿啊!
44、To steal ideas from one person is plagiarism. To steal from many is research.剽窃一个人的叫剽窃,剽窃许多人的叫研究。意译: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45、Some cause happiness wherever they go. Others whenever they go.有些人一来大家就开心了;有些人一走大家就开心了。.
46、 I discovered I scream the same way whether I’m about to be devoured by a great white shark or if a piece of seaweed touches my foot.我发现,我滴脚丫被一小片儿海藻擦过时,我滴那个惨叫声——和我被大白鲨吓坏时的惨叫声是一样滴。
47、Crowded elevators smell different to midgets.直译:你若是挤满人的电梯里的小矮人,肯定能嗅出不同的味儿。意译:灵感来自于所站的角度与众不同。
48、I didn’t say it was your fault, I said I was blaming you.我可没怨你!我是在谴责你!
49、 Whenever I fill out an application, in the part that says “If an emergency, notify:” I put “DOCTOR”. What’s my mother going to do?当我填表的时候,有一项是“紧急情况联系:” 我填上了“医生”,到时候我妈能帮上什么忙?!
50、God must love stupid people. He made SO many.上帝一定倍儿爱SB,不然他造这么多!!!!!!!
51、Behind every successful man is his woman. Behind the fall of a successful man is usually another woman.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每一个翻了船的成功男人背后往往是另一个女人。
52、I always take life with a grain of salt, …plus a slice of lemon, …and a shot of tequila.生活对于我来说是小菜一碟,我通常就着盐和柠檬,再来一小杯烈性酒。意译a:生活,是一团麻……绳,……再加一根蜡烛……一柄皮鞭。意译b: 生活,不就是先狂吃菜,然后把烈性白酒一饮而尽?
53、The sole purpose of a child’s middle name, is so he can tell when he’s really in trouble.直译:小孩子要中间名,纯粹是为了让他知道他啥时候真的有麻烦了。直译a:起个全名就为了揍孩子前可以底气十足地喊出来。意译b:贾君鹏这名字就为了让他妈喊他回家吃饭!
54、It’s not the fall that kills you; it’s the sudden stop at the end.跳楼的时候,“啊——”的时候还没死,“啪!”那才是死了。
55、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no match for natural stupidity.人工智能从来敌不过天然请勿使用不良词语。
56、Never hit a man with glasses. Hit him with a baseball bat.直译:不要用眼镜腿来打男人,用棒球击杆。意译: 要下手就得狠,甭来毛毛雨。
57、There’s a fine line between cuddling and holding someone down so they can’t get away.直译:要想留住谁,在抱摔的时候有一条细线区分出你是否为高手。
其他译法:抱摔是留不住女人的,搂抱才管用。/抱和爆是有区别的。 /推倒和拥抱是有微妙的区别的哟!/拥抱和柔道里的压制是有区别的!
58、A bargain is something you don’t need at a price you can’t resist.所谓砍价,就是这东西虽然你不需要,但价格太好必须要买下来!
59、Never get into fights with ugly people, they have nothing to lose.绝对不要和长得丑的争执,他们已经没什么可输的了。
60、My opinions may have changed, but not the fact that I am right.我的观点或许改变了,但我是正确的这一事实却亘古不变。意译:我们要搞共产主义,也要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1、My psychiatrist told me I was crazy and I said I want a second opinion. He said okay, you’re ugly too.心理医师:你神经病!!! 我:能说点别的吗?心理医师:好!!而且你真TM丑!!!
62、 A little boy asked his father, “Daddy, how much does it cost to get married?” Father replied, “I don’t know son, I’m still paying.”一单纯傻儿子问他爹:“爸,结婚到底要花多少钱啊?”他爸说:“儿啊,我真不知道…没看见我还在交钱吗?”
63、 Some people say “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I say “If you can’t beat them, beat them”, because they will be expecting you to join them, so you will have the element of surprise.有人说“打不过,就合作”。我说“打不过,也要打”。因为丫们指望你加入,得来点惊喜~!
64、When in doubt, mumble.脑子不好使的话,你就嘟囔。不明白的话,哼哼试试。
65、I intend to live forever. So far, so good.我已决定长生不老,目前为止,感觉良好。
66、Hospitality: making your guests feel like they’re at home, even if you wish they were好客就是:让客人觉得他们像在他们家一样,尽管你真的希望他们滚回他们家。
67、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skydiving is not for you!跳伞是这样一种运动:不成功则成仁!
68、A TV can insult your intelligence, but nothing rubs it in like a computer.电视侮辱你的智商,电脑则是吐你槽的终极存在!
69、Knowledge is power, and power corrupts. So study hard and be evil.知识就是力量,力量会邪恶化。那么就好好学习当大魔王吧!
70、Money can’t buy happiness, but it sure makes misery easier to live with.钱买不来幸福,但有了它,痛苦的日子会好熬一点。
71、Always borrow money from a pessimist. He won’t expect it back.跟悲观主义者借钱吧!他反正不指望你还!!!
72、Worrying works! 90% of the things I worry about never happen.担忧真的好使!!老子担心的事儿90%都没发生!!
73、Virginity is like a soapbubble, one prick and it is gone.贞操如泡影,一戳无踪影。
74、Nostalgia isn’t what it used to be.这年头,连怀旧都不如从前够味儿了。
75、With sufficient thrust, pigs fly just fine.只要主义真,猪也成超人。信春哥 ,得永生
76、I should’ve known it wasn’t going to work out between my ex-wife and me. After all, I’m a Libra and she’s a bitch.我早就该知道我跟我EX没戏!归根结底,我是天枰她是JP!
77、Hallmark Card: “I’m so miserable without you, it’s almost like you’re still here.”豪马克卡上的话:没有你我痛苦万分,正如你就在此处。(没有女人冷冷清清,有了女人鸡犬不宁)
78、You’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 something stupid.越活越2~ /活到老,2到老
79、A diplomat is someone who can tell you to go to hell in such a way that you will look forward to the trip.直译:外交家们说让你下地狱的时候,措辞也好像你正巴不得来这么趟旅行。
80、 I got in a fight one time with a really big guy, and he said, “I’m going to mop the floor with your face.” I said, “You’ll be sorry.” He said, “Oh, yeah? Why?” I said, “Well, you won’t be able to get into the corners very well.”我和个壮汉闹急了。 他:老子非得用你丫脸把地给擦了!!! 我:你会后悔的!! 他:噢?真哒?怎么讲? 我:呃,边边角角的地方你擦不到!!!
81、Some people hear voices.. Some see invisible people.. Others have no imagination whatsoever.有些人吹牛说丫能通灵,有些人吹牛说丫有阴阳眼,其他人只是没有这种想象力而已
82、I like work. It fascinates me. I sit and look at it for hours.啊我好爱好爱工作啊~ 工作让我好着迷啊~我TMD死盯着它几个小时了啊!
83、We have enough gun control. What we need is idiot control.枪支管理不是问题,SB管理才是问题
84、Women may not hit harder, but they hit lower.女人或许击得并不重,但她们击得更低…..女人总是能击中男人的要害。
85、Just remember…if the world didn’t suck, we’d all fall off.直译:记着吧……世界要不恶心,我们早被吐掉了。别抱怨了,这个世界要是真和谐了,我们这种人就不应该存在~意译:你们TMD给我记住:没有和谐社会,你们早让美帝国主义给糟蹋了!
86、Jesus loves you, but everyone else thinks you’re an asshole.上帝蜀黍疼你,只是大家都觉得你2B而已
87、I used to be indecisive. Now I’m not sure.a. 过去老子左右为难。现在老子优柔寡断。b. 我曾是个怀疑论者,现在我很怀疑这一点。c. 过去我难以决断,现在我不大确信是否还是如此。
88、I don’t trust anything that bleeds for five days and doesn’t die.老子打死都不信流血5天还不挂的物种。/老子打死都不信娘们儿。
89、If you keep your feet firmly on the ground, you’ll have trouble putting on your pants.直译:如果你始终脚踏实地,那就别想穿裤子了。意译:人太老实没法活。
90、To be sure of hitting the target, shoot first and call whatever you hit the target.别人是指哪儿打哪儿,我是打哪儿指哪儿。
91、 You are such a good friend that if we were on a sinking ship together and there was only one life jacket… I’d miss you heaps and think of you often.好吧,既然这艘船要沉了,救生衣又只有一件,我就勉为其难的虚伪一下,你对我来说实在是不能再好的朋友了…我一定会经常想念你滴~!!!
92、Going to church doesn’t make you a Christian any more than standing in a garage makes you a car.站在车库的你并不会变成一辆车是吧?所以站在教堂的你也不会变成基督徒。
93、Change is inevitable, except from a vending machine.世界总是在变,但我却怎么也便不出来。意译:人生何处不杯具,唯有面对饮水机。
94、If you are supposed to learn from your mistakes, why do some people have more than one child.假设我们会吃一堑,长一智,为什么总有人生了一个还会生?
95、A bus is a vehicle that runs twice as fast when you are after it as when you are in it.公车总在被追赶的时候的速度要比你在里面时的速度快两倍。一旦你在公车后面追,它的速度就会变得比你在里面所感觉得快。
96、Whoever coined the phrase “Quiet as a mouse” has never stepped on one.发明“鼠动无声”这词儿的哥们一定没踩上过一只。
97、You do not need a parachute to skydive. You only need a parachute to skydive twice.过了河也别拆桥,没准你还要回来呢。
98、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oral thermometer and a rectal thermometer is in the taste.口腔体温计和菊花体温计有啥不同?尝尝看就知道了
99、When tempted to fight fire with fire, remember that the Fire Department usually uses water.以暴治暴,不如以抱治爆。
100、Remember, if you smoke after sex you’re doing it too fast.直译:记着,如果你在嘿咻后冒烟了,证明你整得太快了。

Wednesday 25 November 2009

眼中的海外华人-----芦笛

http://www.bullogger.com/blogs/ludiblog/archives/348177.aspx


春泉弹簧同志说: “国人里,不搞坑蒙拐骗的是少数。即使到了国外,有充分良好的环境使人心向善,但那些坏了心术的人们大概已经习惯成自然,不搞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是一天也活不下去的。”
这话值得商榷,第一,那“国人”恐怕得改成“大陆人”。第二,即使是海外大陆人,“不搞坑蒙拐骗的是少数”恐怕也未必成立。 先说第一条。我认识的港台新马华人不少,基本素质与大陆人完全两样。论个人的基本诚信、朴
实、可靠都远超大陆人。香港人尤其出色,看不出与本地鬼子有太大区别。法治观念、工商意识都和鬼子差不多,而敬业精神尤有过之。
这是我本人或是太太认识的人。孩子的感觉也差不多。他大学本科时,上的是一个国际学院,外国学生特别多。他对大陆留学生印象特别糟,多次跟我抱怨过,说千万不能跟大陆学生合住,那些人基本是贼,搬走时什么东西都要拿走,连锅碗瓢盆都要席卷一空,也不嫌重。有几次还有人问他要不要分享浴室里的洗发剂,他谢绝了。过后跟我说:这算什么事?炊具还算是房主提供的(他们住的是furnished house),那洗发剂乃是各人买了放在浴室里的,连这种东西都要拿走,还好意思来问我,好像是给我个天大的人情似的,让人看得起么?又不值几个钱。
因此之故,在亚洲学生中,他一般只和日本人与港台新马华人来往,还参加过台湾学联组织的活动,对那些人的印象都很好,觉得跟那些人交朋友不用花什么心思,关系要简单明快得多。他那些朋友我也见过,一个强烈的印象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心术与大陆人完全是两回事,光明正大,简单质朴。我见过他的一个朋友,是台湾糖业大王还是什么大王的公子,非常拘谨腼腆,一点不像豪门出来的,与大陆纨绔完全是两回事。
这当然不是说没有例外,他的一位日本女同学就很糟糕。那人看上去特别小,鬼子又看不出黄人的年纪来,于是那女生便经常冒充未成年儿童,买打折扣的车票、公园和博物馆门票等等。这种行径,跟盗窃屋主的炊具与室友的洗发剂毫无不同。
我认识的一位泰国华人访问学者也够呛。那阵子我还是学生,有次她来跟我借学生证,说是要去旅游,可以靠那玩意买折价票。我于是大笑,说,虽然在鬼佬眼中中国人个个一模一样,但恐怕他们再蠢,男女还是分得出来的吧?旁边的鬼佬全都笑了,可那访问学者竟然听不懂我的话(她的英文糟极了),还在执拗地要求,我只好用手点着一字一句地说:你,女的;我,男的,yes?她说,Yes。我再指指旁边的鬼佬,说,They can see this fact, yes?她说,Yes。我说,So, the person selling the tickets will find it’s a man’s picture, not a women’s, yes?她说,Yes。我说,So?她说,Your student card, please。 我绝望了,嚷道:No! Ican’t! 她问:Why?我大叫:Damn it! There is no why. I just don’t want to lend it to you! OK? 她说,OK,your student card, please. 这才是真正的姨爹,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迟钝的人,然而依然有搞歪门邪道的智力。但总的来说,我觉得大陆学生的平均基本素质确实比其他地区来的华人学生低。

关于第二点,我认为对海外大陆人也不能一概而论。以留学生而言,个人一点靠不住的感觉是,两头好,中间坏,最先出来的留学生都是土包子加穷鬼,处处显出寒酸和土气,难免“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但一般也就是喜欢捡垃圾,捡点人家扔掉的沙发什么的,热衷于逛跳蚤市场,打捞点二手货,生活特别节省,但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不是很多,很少听说有捏造数据写论文的事。
这拨人对国外的文明生活方式很敏感,很快就发现了国内外生活习惯的不同。我记得当时本地留学生办的刊物上时常登出这类感慨,不是说进门时前头的鬼子兴跟你拉着门,等到你接住才放手,就是说鬼子在公众场合如何自觉,不大声喧哗,待人彬彬有礼,助人为乐,等等,要么就说鬼子对人命价值非常看重,每个单位都专门有火灾发生时的紧急出口,还有急救药品等等。在公众场合,大家也努力向鬼子学习,虽然穿着寒酸,用钱小气,但一般还是文明人模样。

真正素质差的是那些出国“考察”的官们。那阵子的官员也没多少钱,出国时比我辈好像还寒酸,于是专搞邪门歪道,到了一地,便去集资买一个摄像机,拿着去旅游,离开前就去把它退了,等于白租一个摄像机。 就连使馆的官员都是贼。那阵子使领馆为了创收,违反当地法律,偷偷在内部开旅馆,专门为留学生提供廉价食宿。如果你不要发票,主事者就把那钱揣了腰包。住在里面,有人还会偷偷进你的房间,向你秘密兜售廉价香烟。那烟是使领馆以极低价格卖给内部职工的,收的是人民币。他们提价后卖给你,换取外汇。这就是他们个人“出口创汇”方式。因为那价钱仍比市售香烟便宜,烟鬼们都乐意购买。有次我问那小贩是否接受支票,他说只收现金,却又好奇地要我给他看看支票簿。我拿出来时,小贩眼中冒出火来,羡慕得直咽馋涎。那阵子的官员是真穷,手里基本没什么外汇。如今那非法卖烟给我的小贩官员该是亿万富翁了吧,也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当年那寒酸样。
全世界所有国家中,外交官员兼做小生意而且是非法生意,大概只有中国一家(按鬼子的法律,使领馆不是商业建筑,不得用于营利。何况他们这么干还逃税)。当真是全国性的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90年代出来的人就比较糟糕了。他们仍然很穷,与老留一般寒酸和小气,但与老留不一样的是缺乏诚信,最突出的特点是弄虚作假,捏造CV,写假推荐信,伪造实验数据,简直是无所不为。我自己都曾被迫卷入这种诈骗活动中,为人捏造过假推荐信。真TMD晦气。就连学联组织的春节抽奖活动他们都要作手脚,让自己的亲友抽中,还把使馆发的卡拉OK、录像机什么的占为己有,尽是些见不得人的小猫腻。还有人当二房东,从鬼子那儿租房,自己住一间,再把其他房间租出去,收的租金比原房租还高,自己非但不必出钱,还能小赚一笔。我有次教人开车,半道抛了锚,那阵还没手机,于是便到附近的一家中国人住的房里去借电话,请AAA派人来修,我们在那儿等。那二房东听说要借用电话,满脸不情愿,我赶快塞了两个quarter给他,才算打成了电话。

本世纪出来的小留就不再如前二十年出来的寒酸了。豪门子弟我不了解,一般家庭出来的还是不错的,比较可靠。如今我上机场打的,全是请小留们帮忙。那些人的商业道德一流,说好了就一定准时来。即使飞机晚点也会等。有次我和太太到家后,才发现钱似乎给少了,好像是把10元当成20元给人家了,于是赶快打电话告诉那小青年。他说,不会吧,恐怕没错。我说,请你看看你有没有10元的钞票,如果有,那肯定是我们给错了。他看了下说,有两张,但大概是我自己的,我也记不得原来有多少钱了,我说您就别折腾了吧。我再说他也不听,就是不来拿钱。我又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无法登门偿还,只好不了了之。我和太太都一塌糊涂,从来记不住口袋里原有多少钱,那小青年似乎也这样,真是马大哈大团圆。
这当然是表面印象,我认识的小留都不是本单位的,所以不知道他们在考试或作研究时的诚信如何,但不管怎样,这茬人的经济状况远胜于前两茬,偷盗炊具与洗发剂的事大概不至于再干出来了吧。这些人的工商意识也远比前两拨人强。那阵子我们根本也就想不到可以利用自己的车去创收,一般去机场、车站都是接送朋友,或是应朋友的请求为人帮忙,绝对想不到要收钱。当然严格地说,这种创收还是逃税打黑工。

以上所说,当然是个人浮光掠影的一点观察,毫无统计意义,不过似乎也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模塑。我们那茬人出来时,国内尚未形成商品经济大潮,咱们接受的是整人训练,专业是“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心思都花在如何整同类和提防被整上头去了。因此之故,我从来对同胞敬鬼神而远之,从不参加他们的聚会活动,因为是非实在太多。好不容易从那巨型绞肉机逃出来,难道还有兴趣去投入海外的迷你绞肉机?国外的优点是你能逃离,不必像在国内那样被迫卷进去。
那阵子我来往较多的朋友是个台湾留学生。他不知厉害,经常参加大陆人的聚会,后来也腻透了,逐渐退出,只和我来往,跟我感慨道:大陆人里是非怎么那么多?每个人都对我数落其他人,都在说别人的坏话,从未听到过他们说别人的好话。为一点点小事就怒不可遏,斗上几个月还不知疲倦,值得么? 他最深的感触还是大陆学生似乎没有什么仁爱心肠,对战争的态度非常轻率,令他倍感震惊。他接受的是二蒋的大中华教育,从来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见到大陆人觉得特别亲,认为他们才是自己的同胞,与香港那些英国皇民完全是两回事。他原是最坚定的统派,跟大陆人来往的结果,是让他改变了自己的死硬立场。他对我说,他印象最深的是“不排除”——好些大陆人都跟他说,希望两岸能和平统一,但也不排除武力解放。那么多的人用一种如此随便的态度说出这话来,让他不寒而栗。他们好像从未想过那“不排除”对他全家的血淋淋的后果,云云。
总而言之,我的一点靠不住的感觉是,大陆留学生的素质是国内社会环境的相当忠实的反映。老留基本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毫无操守的政治动物,基本人生兴趣在于整人害人,但在学术上与经济上搞坑蒙拐骗这一手就远不如后来人。中留则是过渡态,保留了若干政治动物气息,但基本是毫无操守的经济动物,专业是坑蒙拐骗。小留则是开始有点商业道德的经济动物。如果光从坑蒙拐骗这点来看,个人感觉是中留最差。但从总的趋势来看,从政治动物变成经济动物似乎可以说是一种良性进化。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的作用之大。中共当国,确为敝民族的千古浩劫。前三十年把所有的国民都训练成了仇恨熏心的乌眼鸡,一个个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有的是无缘无故的恨。彼此往死里掐就是大家的人生宗旨与专业特长。这特点至今为所谓“民运”人士忠实地保留。后三十年则把所有的国民都训练成唯利是图的市侩,坚信“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海外华人未曾受过这种毁灭式训练,因此再糟糕也比不上大陆人。 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曾在80年代的大陆轰动一时,但我始终兴趣缺缺,觉得那书数落的“马桶大阵”、“臭鞋大阵”之类实在太肤浅,不足齿数。当然这也难怪,他没有在极权制度下的生活经验,要深刻也深刻不起来。处在他视野之外的,还是“文明”与“反文明”的本质区别。 已经说过了,“旧”中国具有的是一种弊端百出的落伍的旧文明,但那毕竟是文明。它的弊端无非是人民奴性较足、缺乏公民意识以及其他现代文明素养,知识分子比较愚蠢,没有足够的理性思维能力等等,但国民的内心世界并不曾被执政党加以“善意的思想改造”,还保留着善良淳厚的本性。“新”社会发生的最大的悲剧,是我党强行粉碎了全民原有的内心世界,全面地系统地注入了无数邪恶观念,更刻意营造了一个实行赏恶罚善、汰优存劣的逆向筛选的生存环境,使得邪恶心术不但成了个人的生存前提,而且竟然变成了全部人生乐趣。这种“善意的思想改造”制造出来的新人,当然只能是反文明反社会分子,完美的trouble-makers,是全人类中最劣等的mutants。以为这种病态是咱们原有的基因性状,将此类病人推而广之,拿去类比处于正常环境中的海外华人,我觉得不但难以成立,而且忽略了我党的“善意的思想改造”的丰功伟业。 当然,我这儿用的那个mutants只是个比喻,意思是说它是一种病理突变。这类mutants不曾生活在相对正常的社会环境中,不知道来自陌生人的爱,也不知道世上有“信任”,其最大特点就是用恶意的猜疑心警觉地审视周遭的一切人事,以防中了他人的暗算(过去是政治暗算,如今是经济暗算)。但这不是说它真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突变。只要生活环境改变了,我相信还是会发生良性逆转的,我本人的经历就是证明。

Sunday 22 November 2009

关于《民主的细节》的一个访谈 --刘瑜

热烈庆祝《民主的细节》第八次印刷

《出版人》访谈

-------------------------------

《出版人》:作为一本政论书,《民主的细节》能畅销很让人诧异,你对这样的结果有预期吗?你认为这本书受到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刘瑜:可能我是对这本书能够比较畅销唯一不感到诧异的人。连我的编辑和出版社都很诧异,呵呵。我在找到上海三联之前,曾经有朋友帮我联系过好几个出 版社或书商,最后都没有谈成,有的说我没什么名气不想出,有的说时评时效性强,现在出晚了,有的说这种小故事的体例不好,要写还是写长篇大论的比较有市 场。对这些“据信”,说实话,我吃惊多于失望,因为我觉得如果他们真的仔细读了书稿,就会发现这不是一本关于时事、甚至不仅仅是关于美国的书,它本质上是 一本探讨政治正义的书。我觉得一些出版人低估了中国读者对政治正义、对公共领域、对制度可能性的知识渴求。很多人说现在的中国,如果你不是名人,要写卖得 动的书,就只能写恋爱啊、成功秘诀啊、养生保健啊,我觉得不对。任何社会,总会有很多人关心公共生活、关心正义、关心政治制度,如果图书市场上体现不出这 种关心,那么,除了政治原因和出版界的不思进取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知识界本身的失败:他们没有提供足够的有营养、又具有可读性的作品。所以说到 为什么这本书会比较受欢迎,我觉得市场对这种知识的渴求可能是最关键的因素。当然我用小短文、小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这些知识和观念,增加了此书的可阅读性。 另外,个别网站(牛博网)、几个知名网友(和菜头、柴静等)的宣传、包括我自己积累的一小批读者,也起了一些作用。但基本上来说,这本书可以说几乎没有宣 传,主要是靠口碑销售。

《出版人》:从细节看问题,这表明了你对政治、对民主的一种态度吗?

刘瑜:对。我以前写博客曾经写过一篇《看法和知识》,大意就是说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是缺少关于具体事物、事件的“知识”。每个 人都急着去做“判断”,但是没有耐心去核实那些“判断”底下的经验基础是否牢靠。在我看来,对“细节”的关注,本质上就是对“知识”的关注,就是一种为 “判断”建立经验基础的认知态度。光做判断多容易啊,大笔一挥,打勾打叉,爽呆了。比如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论断:“全世界的官员都一样贪污腐败,没一个好东 西,你以为呢!”那么,对这样一个论断,我就会忍不住追问“细节”:你真的觉得英国首相因为装有线电视而报销100多英镑就被揭发而且严格地说还不是违法 的和胡长清贪污几百万人民币,性质是一样的吗?其实我想通过《民主的细节》传递的就是这样一个信息:让我们不要那么偷懒,不要为了一种道义快感而急着做宏 大判断,让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复杂性面前保持一点谦卑。

《出版人》: 你在谈论美国式民主的同时处处关照着中国的现状,你认为我们是否有借鉴的可能性?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中美文化的不同,美国式民主并不适用于中国。对此你的意见呢?

刘瑜:民主从来没有“天然”地适合任何国家。要知道,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民主绝非常态,大规模的代议制民主的出现,只是近两三百年的事情,西 方人接受民主也是经历了一个学习的过程。说白了,任何一个民族,都经历过从打打杀杀到打累了发现“哎?我们其实也可以不打架啊,其实也可以坐下来谈啊”的 阶段,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地方人民觉悟得早点,有些地方人们觉悟得晚点。我比较反感中国知识界有些人过于强调“中国—西方”这个二元对立,在“西 方”成为今天的“西方”之前,它其实也没有那么“西方”,在一个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中国”其实也可以不那么“中国”。

说到借鉴,我觉得美国民主的经验以及教训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个体自由和民主一样重要——“民意”、“百姓”、“国家”、“集体”不是牺牲个体自由和权利 的理由。真正有质量的民主,不是解决“谁当家作主”的问题,而是致力于“不管是谁,如何当家作主”的问题:有没有权力的制衡、有没有充分的有理有据的政策 讨论、个体自由是否得到保护。

《出版人》:你在中国和美国学政治,在英国讲政治,你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刘瑜:我个人对西方民主的认知,和中国很多人对它的认识,可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中国的知识界80年代时很迷恋西方政治制度,到90年代很多人开始 慢慢转向警惕甚至敌视西方,到现在甚至到处充满了“北京共识”、“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样一种自我膨胀的心态。我个人可能路径刚好相反。80年代的时 候我基本上还是个孩子,所以当然谈不上什么政治观念。但是我最早开始思考民主制度的时候,就是一种怀疑的态度,我在国内的硕士论文题目叫“代议制民主制下 多数原则会导致多数暴政吗?”,你看,我那时候的问题意识是那样的,考虑的是“多数暴政”的问题。后来我不能说我放弃了最早的警惕和怀疑,但是我慢慢开始 观察、思考民主制的合理性、价值到底在哪,尤其是欧美这些年的生活体验,让我得以观察很多民主政治生活中的细节,从而观念开始变得更开放、更平衡一些。所 以如果说中国的很多知识分子是一步步从对民主的肯定“上升”到对民主的怀疑,我则是一步步从对民主的怀疑“倒退”到对民主的肯定。他们可以批评我的观念, 但是却很难指责我没有思考过他们所思考的问题,是出于“天真浪漫”而去美化西方。

《出版人》:有的读者看过《民主的细节》后,出现悲观的情绪,你自己呢?你希望读者怎么看这本书?

刘瑜:在政治上,我愿意把自己称作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就是说,长远来看,我相信理性的力量——相信一个社会的政治游戏规则不是非要你死我活 的,相信人类有学习的能力,“吃一堑长一智”的能力,或至少是“吃十堑,长一智”的能力——这不是说我对某个具体的领导人、或者具体的政治团体或阶层抱有 多强的信心,而是我相信:首先,从利益上来说,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你死我活的政治游戏规则不合乎人类作为一个集体的生存和发展策略;其次,从价值上来 说,用最近在和菜头博客上看到的话来说:“没有人喜欢虚伪,人人喜欢真诚;没有人喜欢欺诈,人人都喜欢诚信;没有人喜欢卑劣,人人都喜欢高尚。甚至当这一 切美德都不复存在的时候,人们依然在内心深处小声表示自己的欣赏。”这就是我们对未来信心的来源。连专制者需要通过撒谎、修辞、仪式来合法化自己的统治, 比如萨达姆也要把自己的投票支持率搞成90%以上,比如纳粹在集中营里屠杀的小孩也要写成“病死”而不是被杀死——说明他们内心深处也知道什么是错的,什 么是对的,如果作恶总是能让人感到心虚,我觉得人类“前途就是光明的”,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当然这种乐观只是“长远来说”,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应该模糊我们对当下问题复杂性、艰巨性的清醒认识。比如就“民主化”来说,很多人把民主化的唯 一困难看成“当权者的顽固不化”,其实民主化的问题岂止这个,人民本身甚至可以真正意义上民主化的敌人——俄罗斯人现在不就普遍支持普京搞威权政体吗?委 内瑞拉的选民不是选了查韦斯上去瓦解三权分立?在非洲,民主化进程不是一次一次加深了民族主义、种族主义裂痕?菲律宾民主了那么多年不还是腐化丛生?泰国 民主化之后黄衫军不总是对选举结果不服?……诸如此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可能比我的读者更悲观,因为我的悲观一半是针对政府,一半是针对社会。

但是,我觉得还是要有耐心,几年、几十年、甚至我们个体的整整一生,都是“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一朵浪花”。如果你对民主的信念是相信五年后自由选举,十 年后就我们的社会就变成人间天堂——那我劝你还是别拥抱民主这个价值了,你肯定会失望的。但如果你对它的信念是因为你相信,人之为人,有思考、说话、影响 公共生活的权利(因为公共生活它强迫性地要影响你),而拥有这份权利事关你的尊严,而有尊严是重要的,也许你的悲观就会少一点——悲观无非是对结果成败的 耿耿于怀,但如果你觉得推动人的尊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也就不会那么悲观了,甚至会在内心深处感到安宁和快乐。事实上每一代人能够推动的历史进步 可能非常非常有限,有很多代人可能完全是在原地打转,还有些代人简直是在开历史倒车——我们只能是尽量吸取前面的经验教训,让社会变得好一点点。更重要的 是不要忘记,让社会变得好一点点的前提是让你自己变得好一点点,愤怒固然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但是愤怒如果不和自省相生,它可能成为另一种谄媚的形式。

《出版人》:很多读者将你的著作和林达夫妇的著作相比较,你如何评价林达夫妇对美国政治的观察?

刘瑜:说来惭愧,虽然以前网上读过林达夫妇的某些文章,我真正去买他们的书捧到手上读,反倒是《民主的细节》写完之后,也就是今年夏天回国时。而且 也是在今年,通过朋友介绍,我和林达夫妇中的那个林,还成了很好的“网友”,经常交流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无论阅读他们的书,还是私下和林的网络交流,我都 觉得跟他们非常“知心”——我夏天读《历史深处的忧思》时,脑子里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个感叹号:跟我想的一样!要说不同,显然他们是在更系统地讲故事,一件 事情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我——一方面因为专栏体例的限制,一方面可能因为自己政治学的背景,可能更注重制度分析一些。

《出版人》:小说和政论,你觉得哪种写作方式更能展示你的才华?

刘瑜:这个可能要由读者来评论吧。目前好像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我的政论比小说强很多,有的说政论比不上我的文青资质。我希望我能活得足够长,来证明他们都是错的,呵呵。

《出版人》:请谈谈你未来的写作和出版计划。

刘瑜: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左右,我会有一本小书出来,是我过去这些年的随笔集,叫《送你一颗子弹》(博客注:上半年在博客里提到的《风吹草动》更名为《送你一颗子弹》),内容主要是对生活、对自己,对世界的随机观察和感想,属于比较文艺化、比较个体化的东西。

将来五年左右,我想写出两本书。第一个计划是写一本关于发展中国家民主的书。谈到民主,我们总是说美国、欧洲,如果只谈论这些发达国家的民主经验,不但知 识是片面的,而且在此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可能都是偏见,所以常常就会有人质疑,那印度呢?那委内瑞拉呢?那泰国呢?那俄罗斯呢?这些问题虽然非常合理, 但对它们的思考目前在中国可以说非常粗浅,而且引起很多思想上的混乱,所以我想写一个这方面的书,梳理一下相关问题。目前主要的问题是由于工作、教学等任 务,暂时还没有时间开写。

第二个计划是写一本关于中国革命的论文集。我这些年在专栏、博客上谈论民主问题比较多,但实际上我过去这些年的主要阅读思考精力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因为 博士毕业论文是这方面的,所以在这方面积累了一点想法。我前些天读秦晖老师的《传统十论》,颇受启发,觉得那种体例也不错,所以想写个《中国革命十论》什 么的。这几年中国的“革命史”研究很热,水平也越来越高,象高华老师、杨奎松老师、沈志华老师都做了很多令人敬佩的工作,但大部分好像还都是史学界的声 音,资料挖掘性质更强一些,政治学界的分析性工作稍弱一些,有一些基本概念性的、理论性的问题我觉得还没有理清,所以想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

把这两件事做完之后,我可能会回归“文青”,写一本小说,不过这次不会是爱情小说了,我想写一本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政治小说。

-------------------

友情提醒——普通中国人为环保做贡献的方式:种一棵树,把灯泡换成节能的,送一本《民主的细节》给一个年轻人。。。

-

Wednesday 18 November 2009

失衡的价值观-----洁尘

  这些年大家都在说教育的问题,说来说去,好像都说了白说。
  奥数被说了很多年了,2009年初夏,我所居住的成都市的教育部门还明令下文取消所有的奥数班。能取消吗?如果高考还是这样,那么,高升学率的名校就会继续存在,那么,想进名校的学生还是千军万马,那么,能指望名校造出另外一条独木桥择优录取吗?如果这个前提存在的话,谁能制止那么多奥数培训班?
  还有一个非常普及的东西,那就是才艺表演培训班,学唱歌,学舞蹈,学媚惑的笑,学性感的走路,学深情并茂地朗诵,学挤眉弄眼耸肩膀地主持节目。这是我经常看到的场景。因为工作关系,我每隔一个星期会去一个大楼,我要去的工作场所在5楼上,而2楼到4楼都有各种各样的才艺表演培训班。我经常看到很小的小孩在里面装模作样地表演着,他们的父母(大多是母亲),一脸欣慰地在教室的大玻璃窗外看着。也是堪怜为人父母心啊,如果孩子不是读书的料,那就得给孩子另外铺设一条“成功之路”。反正,就是要“成功”,如果不能耶鲁哈佛清华北大,那就要选秀选美超级女声。成不成是一回事,但先得朝着这些方向去奔着,奔不着再退而求其次。
  前些年有一次茶局,在座的有一位著名导演M。他说的一个事情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说,他被好些影视学院请去开过讲座。这些年影视学院特别多,基本上都是挂靠在某个大学牌子下面的独立学院,开设影视编导、影视表演、播音主持之类的专业。M说,有一次他去一家学院,给表演专业和主持专业的学生上课,学生们很踊跃,阶梯大教室里挤得满满当当的,放眼望去——别说什么惊艳了,居然找不到几个模样齐整的,难道统统不走偶像派而是走实力派的路子?M导演当下痛心疾首,开场就大泼冷水,大意是说,不是什么人都能吃表演和主持这碗饭的,应该先照照镜子,然后好好想想自己合适干点什么。都挤在这里来干什么?都决心当丑星吗?学影视,学费多贵啊,你们就这么做着当明星的白日梦拿着工薪父母省吃俭用攒出来的血汗钱,跑到这里来混?
  M导演说,我这话听起来不讲道理,怎么啦,只有漂亮的人才能当演员和主持人吗?这话正推反推似乎都说不过去。M说,他生气的其实不是学生们,青春期的孩子有幻觉,那是很正常的,他愤怒的对象是那些没有原则不负责任的办学者。M说,他算过,光是成都的影视学院或有影视专业的学院,就有八个。全国加起来有多少?   
  一般人都知道,就表演专业来说,万里挑一的是北电、中戏和上戏;主持专业的,最高门槛应该是在中国传媒大学。在此之外,再有几所教学质量不错的学校,就足以满足对表演和主持这类人才的需求量了。这些年因教育产业化诞生了那么多影视专业,为保证生源,入门的门槛很低,这是一个问题,出门后两眼一抹黑,就业抓瞎,又是一个问题。  
   办学者很可能言之凿凿地说,那是社会有这样的需求啊!你看看,有那么多渴望投身演艺圈的孩子啊!   
  这话也没错。存在就是合理的,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有需求,就有相应的供给。但关键是,这个所谓的需求,并不是真正的需求,而是被煽乎出来的一种幻觉。首先是明星的光环效应,有名则有利,而且,那份利之丰厚,非普通劳动者所能望其项背;另外,明星在当下还成为一个特权阶层,可以突破很多规则和原则,可以被虚化被放纵被谅解。于是,有了这样的一种示范摆在面前,整个社会从根上就开始“供给”了。从幼儿园开始,各种各样的才艺表演训练班就等着这些孩子们了,顺理成章的,各类影视学院也就应运而生。  
   家长们有什么错?就普通的家长而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耀眼锦衣玉食,是很能被理解的为人父母的心态,而他们看到的这样的范本就在演艺圈。孩子们有什么错?演艺圈生活的丰富性和戏剧化,更对青春期孩子的口味,何况还有那么多一夜成名的幸运儿的故事摆在他们面前,下一个幸运儿也许就是自己?!孩子们这么想也没什么不对。  
   要捣这个畸形繁荣的全民娱乐化的根,从哪里入手?一方面可以说,媒体起了很坏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的娱乐化八卦化,把大众注意力都吸引到了明星身上,眼巴巴地看着他们过着那么轻松又那么富足的生活,那你怎么能阻止一对普通的父母想把自己的孩子往这条路上送?但媒体也说,媒体做了什么?这些内容不过是为了满足民众对明星的消费心态,媒体不过是起了该有的报道作用罢了。  
   根子还是在当下社会的价值观上。说来好像社会越来越开放,选择性越来越大,自我实现的途径越来越多,但这个社会从方方面面一起合谋在制造一种平面化和单一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归结起来就是:名,利,权。这三者交汇融合,互相帮衬,共同构成当下的“成功人士”的核心元素。   
  一个人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一个人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现在,“社会”这东西告诉你:你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喝什么样的酒,你得从事什么样的体育运动,得去什么样的地方休假……你才是“成功人士”,你只有成为这样的“成功人士”,你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
  我认为,当下失衡的教育,源自当下失衡的价值观。但要说后者的成因,那就更复杂了,更一言难尽了。

Tuesday 17 November 2009

过份友善是一种病态心理吗?

善良是不是美德,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有新理解:善良的人害怕敌意,用不拒绝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大部分友善的女性一辈子都会被痛苦、鼓励、空虚、罪恶感、羞耻感、愤怒和焦虑折磨。巴巴内尔给这种病态人格取名为‘取悦病’,改变的第一步是学会说‘我要’。"    ——以上,一朋友从《新世纪周刊》摘的。  

大致来说,有些人会很友善。友善是好事,但他们会——过于友善。  生怕遭到拒绝,生怕自己得不到认可。于是这种人很敏感,很容易被人影响。于是有求必应,不懂拒绝,哪怕为难自己。自己从不主动去做任何越界或“可能”越界的事。    (朋友引克尔凯郭尔传记:“一句玩笑都可以将他摧毁。”)      

我当时想的:    
先强调一下,“过分友善”,是指那些比普通的友善更周到、更低调、更敏感于外部世界的评价、更胆怯、更不愿意表达自我观点、为他人牺牲自我的底线更低、滥好人到了超越义务的人。

克尔凯郭尔的情况,让我想到卡夫卡。敏感,多思,忧虑,“任何障碍都可以将我克服。”  克尔凯郭尔是超虔诚的基督徒。他受到的宗教压力很大。卡夫卡则受到了父权方面的压力。  大体来说,这类“过于友善”的人,应该在精神上受到一个社会性的压力,而逐渐在自我与外界的选择判断上产生变化。    
也就是说,“我的价值”和“社会/他人/集体/外界的价值”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          

原罪论——于是自我价值是低下的;利他主义——于是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是更高的。这是社会上公认一般“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罪论可能在东方文明里比较少)。又由于在物质世界生存,社会大合作的前提下,“利他”是获得更好物质条件的基本方式(无论劳作生产、商务买卖还是公共服务),于是精神和物质上,都很容易接受“我的自我判断是无价值的——只有满足了公共利益以利他为至上才能够有好的物质生活——获得他人承认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的观点。        等把“自我价值”压到最低,把“他人价值/公共观点”抬到最高之后,就会因为不愿意悖逆任何公共观点,被迫无限制放低自我底线,于是这个人就显得没有底线、过于友善、被别人一句话就惶惶不安了。         

如果一个人干脆出世或者涉世甚深,他便可能对公共利益和许多默认的道德规范产生一些抵触和怀疑,所以也很少产生“过于友善的人”:他们最容易接受周遭的思潮、感受公共观点的压力,接受“利他是好的”“自我价值低于公共价值”的观点,从而逐渐失去对自己的肯定,变得过分友善,或者被迫假装友善;他们不是没机会置疑自我价值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但他们没机会去理性思考“我的自我价值认定是否过低了”,因为这么做本身就违背了他们将公共利益高于自我价值的设定(有点作茧自缚)。他们既给自己设定了障碍,又不愿去触及,而且在过分友善的过程中没有遇到自我价值与公共利益重大冲突,于是就变得越来越低调,逐渐沉默。      


也有一种后果很极端的例子。大多数过于友善的人,并非“认同公共价值”,而是“不愿意抵逆公共价值”。他们没有手段或没有勇气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所以会在口是心非之间保持一种类病态的沉默和低调,压抑过久,最后制造出一些破坏性的举动。    

无论历史还是现在,经常有“某某大坏人其实曾经很友善、很温和、很有艺术天分,后来就忽然变态了”之类的故事吧?“艺术天分”是否也是一种输出自我价值观的沉默看法呢?最后的大变态是否也出于这种效应呢?

关于“社会流动”的一个访谈-----刘瑜

1、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在上行,即便农村子弟“跃龙门”的机会也非常多。但如今社会阶层的板结却越加明显,即底层难以上行,上层结构稳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找原因?

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允许竞争的领域,竞争已经相对饱和,在不允许竞争的领域,机会有还没有出现80、90年代“底层上行”的机会大量涌现,和当时各个领域一个接一个的放开有关系,所以出现一片一片的“空白点”。比如允许民营汽车业出现了、允许外资合资企业进入中国了、报业市场化经营了、允许住房商品化了……第一批冲向市场经济的人可以说特别幸运,因为竞争非常不充分。这些人虽然今天也会觉得“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但毕竟他们及时地完成了“原始积累”,和市场上的后来者比还是有一定的优势。今天同样聪明、能干、勤奋的人,却未必还有这个机会。这一点不但适用于“商场”,用在“政坛”、“学术界”、“艺术界”、“娱乐界”也是一样的。比如拿80年代来说,《射雕英雄传》可以导致万人空巷,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什么电视频道可以选择,今天来看,它其实很粗糙嘛,不过是电视上同时播放的20种武打片之一而已。不过80、90年代是一个“非常”时期,它不可能持续,相比之下,今天这种“充分竞争、上行很难”的状态,才是“正常”的。不过和发达国家更充分的市场竞争比,中国其实还是有很多“空白区”,或“半空白区”,所以就现在来说,有些人还是会说“还是中国的钱好挣”等等。



2、以你的经验看,中国年轻人和西方年轻人在上行道路上遇到的阻碍有哪些不同点?能不能以实例说明一下?

我觉得中国年轻人向上流动的困难里,虽然也有市场竞争激烈的因素,但是政治的因素比西方还是多一些。政治上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政府的改革力度有所削弱,有些本可以允许更多竞争的领域人为地阻碍竞争,导致本属于民间的“空白区”还是被国有部门把持,从而缩减了年轻人上行的去向。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权钱交易”,腐败丛生,导致本来就有限的“上行机会”被一小部分人以不公平的方式垄断了,这可能会加剧某些年轻人的愤懑。西方的年轻人上行受阻可能更多的是市场因素。这么说吧,比如两地的年轻人,A在中国,B在美国,各自的愿望都是办一个象《纽约时报》那么成功的报纸——这在两地都不大可能,在中国,更多的是因为政策对独立办报的种种限制,而在美国,是因为报业竞争已经相当充分了,市场细化、深化已经无孔不入了,再“异军突起”一个《纽约时报》几乎没有可能。




3、由于上行无门,中国大学毕业生把公务员当做最好的出路。在西方,年轻人对于公务员职业的想法是如何的?

我不能进行概括,因为没有充分的样本。不过就我自己的学生来说,虽然我已经教了两届毕业的本科生,而且我们系是政治系,但目前还没有听说一个想去做公务员的。几个比较主要的流向似乎是:媒体、继续学业、公司、去第三世界国家打工或NGO做志愿者。我想公务员之所以不是一个热门可能有几个原因,一个是英国奉行的是“小政府”理念,没有那么多职位;另一个是英国的公务员好像工资不高,没有多大吸引力,而且中国的公务员所享受的那些“好处”(比如较好的医疗养老保障等),在这里你完全无须通过公务员这个渠道得到——因为有“全民保险”计划,所以公务员没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另外中国某些公务员能够享受的“灰色收入”,这里更是几乎没有。再一个,也是我个人比较担忧的现象,就是西方政治文化里对公务人员的“高标准、严要求”及其产生的cynicism,导致可能很多优秀的青年可能都不愿或者不敢从政。比如一个商人如果出现绯闻,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大家看看热闹就是了,但是如果是政治家,那么很可能要闹到下台。政治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各种“watchdog”(监督性组织)盯梢,这种日子也挺不好过的。上次英国出现的“报销丑闻”就是个例子,最后弄到首相安装有线电视的100多英镑都要被拿出来批评。你说对于年轻人来说,总是听到这种新闻,他怎么会愿意去从政?要钱没钱,要名誉没名誉,还要天天被人追着骂。优秀的人才拒绝流向公共领域,这是一个比较令人担忧的现象。



4、社会缺乏合理的激励体制和公平的上升机会,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怎么样的后果?

如前所说,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上行机会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多,这不一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更大的问题不在于如何让底层流向上层,而是如何让底层也过上体面的生活。另一个问题是有限的上行机会能否公平“分配”——也就是这个社会是奖励智识、才干和勤奋,还是奖励家庭出身、关系网络和皮厚心黑。如果更多的是奖励后者,那结果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这个社会的各种产品、服务(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伪劣。当然坏处不仅于此,它还会导致社会不满情绪的积压从而影响社会稳定、愤世嫉俗感的流行从而导致人的精神面貌变得很乖张暴戾(比如仇富仇官、一看到“精英”两个字就咬牙切齿),等等。



5、你从一个小镇出来,直至成为剑桥的老师,在你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了关键作用?哪些问题曾经阻碍过你?(家庭、自身能力、运气或者其他种种)

我自己也经常想不通我怎么会成为一个剑桥大学的老师的,呵呵。我想是一系列的运气加上一小点才能吧——当然一个人有没有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个运气(基因、受教育机会、遇上的启蒙者等等),所以说到底还是个运气。另外我想有一点还是挺重要的——我不知道是否适用于我自己——但我想可能适用于很多比较成功的人,就是性格。一个人如果能做人随和开朗,做事专心致志,然后还有些倔强甚至偏执,比较容易成功吧。我00年出国,当时是满世界计算机热,所以有不少人劝我从文科改学计算机什么的,我有逆反心理,鄙视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所以没有改行,现在看来如果我当时该行学计算机了,未必比现在更成功。当然成功与否并不是我今天衡量当时选择的尺度——我现在就是失业了,也不会后悔当初没有转行学计算机。如果说有什么东西阻碍过我的话,那也是个性吧,有点懒散拖拉,另外比较多愁善感,在与自我的搏斗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宝贵能量,呵呵。



6、对于现在因能力之外种种原因(户籍、关系乃至房价)而上行遇阻的年轻人,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我下面说的话可能听上去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但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可能不那么美好,但是也没有那么糟糕。在今天的中国,还是有智识、才干和勤奋的一席之地,所以还是要尽量学习、思考、奋斗,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聪明、能干、勤奋的人。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人更可能成功,更因为这样的人即使不成功,也有尊严,而有尊严比什么都重要。

当他们开始用脚投票----刘瑜

1961年8月15号,19岁的下士舒曼在一团铁丝网边站岗,他的西边,一大堆示威者在咒骂他;他的东边,也有一大堆示威者在咒骂他。后来他回忆说:“我只是在尽责而已,但所有人都在咒骂我……作为一个年轻人,我难过极了。”可能是他眼神里的惊恐被察觉了,西边的人转而对他大喊:过来!过来!舒曼犹豫了一阵,突然把手里的香烟一扔,向西跑去,纵身一跳,越过铁丝网——
跳到了西柏林。
这是东西柏林被正式封闭的第三天。后来那道著名的柏林墙所在的位置,当时还只是高低不齐的铁丝网。舒曼跳过铁丝网的情景,正好被记者拍下,成为冷战德国的一个经典照片。
在Frederick Taylor的这本《柏林墙》中,舒曼的跳跃是一个意象:书中形形色色的舒曼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跳”到西柏林——有趁着夜黑风高从易北河游过去的,有从下水道的屎尿中爬过去的,有冒生命危险挖地道过去的,有干脆直接冲过去的,当然更多的是通过假证件从关卡穿行。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像舒曼这样幸运:18岁的费希特强行闯关时被当场开枪打死,25岁的杜利克在潜游时遭到机枪追击,慌乱中淹死。据统计,柏林墙有100多个这样的牺牲品。
到西柏林去本来是不用“跳”的,“走”着去就行。但从49年民主德国建立开始,走着去西柏林并且一去不返的人实在太多了:1953年,40万东德人涌向西德;1954年,20万;1955-1959年,每年25万;1960年20万……12年里,东德失去了1/6人口。照此下去,东德的社会主义天堂不久就会空空如也了。为了将人民挽留在天堂,东德总书记乌尔布里奇在苏联的批准下建造了柏林墙。对他来说,这堵墙是对西方斗争的伟大胜利,但是肯尼迪却嘲讽道,这堵墙是他对失败的公开承认。
今天回头看西方的60年代,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左翼年代。我看过一个反映西德左翼恐怖组织“红色军系”的电影《Badder Meinhof Complex》,审判该组织时,法庭上广大听众简直可以说是在为其热烈喝彩。掌声虽然热烈,但是鼓掌的人似乎也没有谁穿过下水道爬到东德去。理想主义青年们也许会高举乌托邦标语喊口号,但是他们的双脚却精明地留在了腐朽的资本主义
好在这世上有“用脚投票”这事,让我们能够拨开口号的迷雾去判断制度的优劣。世界头号公共知识分子乔姆斯基痛批西方的书尽可以永远占据排行榜第一,G20或者WTO开会时示威者尽可以一次一次宣布资本主义死刑,但是非洲人、拉美人、亚洲人往欧美移民的脚步却不会因此停止。人类的头脑充满智慧,但是我们的脚却自有它的主张。它不善于表达,但爱自由,而且嗅觉无比灵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比我们高举标语的手、能言善辩的嘴、荷尔蒙涌动的头脑更诚实,因为它有足够的谦卑去屈从于常识。
应该说,和兄弟国家相比,东德真够倒霉的:它的统治并不比它们更严酷,不幸的是从地缘上来说,这座天堂离人间太近。制造幸福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增进福利,一种拉紧窗帘指着墙上画着的那张大饼说:看见没,这就是天堂。后者显然比前者要简便得多。但可惜50年代东西德之间没有窗帘,当东德人瞥见窗外的西德人拿着真的烧饼走来走去时,墙上的那张烧饼就不再有说服力了。
这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时东欧各国的统治程度真“薄”。从53年东德政府朝示威工人开枪,到56年苏联坦克开进布达佩斯,从波兰的抗议到捷克的布拉格之春,东欧政府可以说基本只是靠强力勉强将其政权“糊”在一起——甚至连强力都是从苏联借来的。我们知道,世界有一种富人“穷得只剩下钱”,套用这个句式,世界上有一种强权,“虚弱得只剩下暴力”。如果那些东欧领导人知道另一国的领袖可以在几千万人被饿死之后还享受民众如痴如醉的万岁万岁万万岁,肯定会大惊失色进而妒火中烧。
书里有个情节颇有趣。在一个横跨东西柏林的建筑里,一个东德人试图从二楼窗口跳到楼下的西柏林。楼上,东德警察从窗口拽住他的胳膊,楼下,西德人则从下面拽住他的脚踝。“一场拔河比赛就此展开,不过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重力在西德人一边,这个逃跑者取得了胜利。”我想,在这里,作者的“重力”一词,也许可以做很多意味深长的解释。

Thursday 12 November 2009

庄礼伟:柏林墙事件的政治拼图与心灵拼图

南方都市报
作者:庄礼伟 暨南大学教授

为了拼构关于柏林墙倒塌的完整前因,有一个地方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匈牙利。德国前总理科尔说:“柏林墙的第一块砖头是在匈牙利被拆下来的。”卡尔.波普尔在接受媒体访谈时也曾说:“给予苏联政权致命一击的,是1989年匈牙利政府的一个决定。”

匈牙利:边境上的“泛欧野餐”
波普尔说的这个决定,就是1989年5月匈牙利政府开始拆除匈牙利—奥地利边界上的警戒系统。众所周知,柏林墙下有最森严的警戒系统,胆敢穿越者要冒被射杀的风险,从匈牙利越境显然丧命的风险要小一些。于是数万东德人以游客身份来到匈奥边境等候机会,他们或露营,或暂时栖身教堂。在一些民间组织的鼓动下,匈奥两国政府同意在当年8月19日将一小段边境象征性开放3小时,以举行一个暂时无国界的“泛欧野餐”,结果有600多名东德人在这个活动中趁机扒开铁丝网进入奥地利境内,并转往西德境内和西柏林。此后每年的8月19日,欧洲人都会集会纪念这场“泛欧野餐”,它拉开了铁幕垮塌的序幕,成为柏林墙垮塌和苏联解体的先声,这是一场改变了欧洲政治地理的潦草野餐。
匈牙利可以说是苏东集团国家中最先完成剧变的成员之一。匈牙利最为世人所知的政治事件大概就是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人民群众发动反体制示威,苏军进入匈牙利境内进行武力镇压,匈牙利人民的争自由精神让东方阵营的所有国家都紧张了一阵。
1989年5月,匈共中央为“匈牙利事件”平反;10月6日,匈共更名为匈牙利社会党;10月23日,匈牙利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成立于1949年的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更名为匈牙利共和国,对国家政治制度做了大幅度调整,完成了一场天鹅绒式的革命。
这时候,柏林墙尚未开放和倒塌。匈牙利的案例显示苏东剧变的动力主要来自内部,即人民要求变革的愿望与勇气。这场对自由的倾心之恋从铁幕降临那一刻起就已经在暗夜里狠狠发芽。
就在匈牙利发生一系列政治转折动作的时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政府正忙着准备当年10月7日的40周年国庆大典。

东德:盛大的阅兵式逃离
“民主德国”和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中的“人民”勾掉,都是20世纪人类政治史中值得玩味的故事。而东德人把投奔被柏林墙团团围起来的一座孤城西柏林叫做“投奔自由”,也是一个有点黑谬的故事。
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西柏林说:“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访问西柏林这座墙中之城时,曾公开呼吁:“戈尔巴乔夫先生,拆掉这堵墙!”后来戈尔巴乔夫做了他该做的,那就是什么也不做。尽管苏联在匈牙利和东德都部署了庞大的军队,但戈尔巴乔夫没有像过去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时那样,动用苏军对柏林墙事件进行暴力干预,他决心站在历史的主潮流一边,终止冷战,放弃“帮主”身份,让其他国家的人民独立自主决定本国命运。
东德自1949年成立起到1961年柏林墙建成之前,共有300万东德人经西柏林逃到西方,这种用脚投票的政治表态显示的是一种难以遏制的人心与人性力量。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开放前,东德已发生持续数月的群众抗议运动。他们抗议的,是某种不合时宜、违逆人性的强权体制,这种体制的本性究竟如何已不用多谈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体制往往会宣扬某种美好的终极目标,向人民许诺一个逐步升级的乌托邦之路,从而获得当权的合法性。这种体制往往会宣称历史发展有一个必然的趋势且未来将是一个天堂般的世界,然后自命为这个天堂之路的人间引路人。对此,卡尔.波普尔批评说:想在地上造出天堂的人,往往把地上变成了地狱
当年的苏东集团之所以能够集结一大批国家和众多的人口,这个天堂之路的梦幻图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早在1893年恩格斯就曾说过:“我们没有最终(的社会)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数十年后,中国人顾准也醒悟道:“地上不可能建立天国,天国是彻底的幻想;矛盾永远存在。所以,没有什么终极目的,有的,只是进步。”古罗马智者马可.奥勒留也曾告诫说:“热爱那些仅仅发生于你的事情,热爱那些仅仅为你纺的命运之线”,切莫被那些宏大词语所忽悠。
在铁幕降临之前,在西班牙内战中领教了苏联政委的恐怖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就已经发现这种体制的一些特点:“它虽然控制思想,但它并不固定思想。它确立不容置疑的教条,但是会逐日修改。它需要教条,因为它需要它的臣民的绝对服从,但它不能避免变化,因为这是权力政治的需要。”(1941年在英国广播公司海外节目中播讲)曾受邀到苏联参观的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幽幽地在《从苏联归来》一书中说:“在苏联,贫困是不容易看见的。”但是他又毫不客气地说:“你看在苏联发生的事情:这个正在形成起来的新资产阶级,具有我们的资产阶级的一切恶德。”再提一件小事:纪德游苏时,到电报局去打电报,电文中提到了斯大林的名字。电报员要纪德必须在“斯大林”前面加上“伟大的”字样,纪德没有加,这份电报就打不出去了。在中国进行思想改造的年月,《从苏联归来》的中文版(1937年出版)译者郑超麟被审讯员严斥说:“你翻译的《从苏联归来》让好多青年人放弃了去延安的想法。”
应当说,要维持一个关于天国很快就会到来的幻象和一个过于强制的体制,是颇为辛苦的,所以后来苏东集团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切实的工作,取得了许多切实的成绩,例如世界银行1989年12月发表的报告称,东德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1.2万美元。再罗列一些东德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方面的细节吧:到1988年,东德居民有53%的家庭拥有小汽车,每100户的电冰箱为152台,洗衣机105台,电视机122台(其中彩电为47台)。1986年,东德每千户居民拥有住房400套,人均住房面积为26平方米。再介绍一些其他成绩:东德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获金牌40枚,银牌25枚,铜牌25枚,奖牌总数90枚,排名世界第二;1988年汉城奥运会,东德获金牌37枚,银牌35枚,铜牌30枚,奖牌总数102枚,仍然排名世界第二。然而,尽管有了这些内外都很骄人的成绩,东德人还是要推倒柏林墙,还是要在政治上改弦更张。这时候我们且慢为东德政府、东德体制抱屈,或去嗅寻外部敌对势力误导民众的罪证,还是去想想这个政府、这个体制还有哪些权利、利益该给人民却没有给人民吧。
网络上有人在传1989年10月7日东德建国40周年的阅兵式视频,对其中的军装、武器、步伐、方阵有很高的评价:到底还是老德国的底子!豪华、盛大、专业!然而当天东德就有大规模示威并有1000多名示威者被捕,前来参加庆典的戈尔巴乔夫看不下去了,提醒昂纳克:“谁迟到了,生活就惩罚谁。”庆典后的第11天,昂纳克就下台了。庆典后一个月,柏林墙就失效了。一切都来得那么快又那么自然。柏林墙事件10周年,我曾经写下:“在一个全球村社里,我们共享着人类每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和生活中无边的庸常,也常常沉默地袖手,等待着聆听下一个全球性的或历史性的消息。”我们的这种心态和状态,也是那么自然,同时也那么枯涩。

赫塔.米勒:到西柏林之路
1989年11月9日,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在西柏林见证了那个历史性的夜晚。她在柏林墙倒塌的两年前(1987年),从罗马尼亚移民来到这道墙的西边——— 西柏林,等候着这堵墙的垮塌。在冷战时期,铁幕阴沉地垂挂着,区隔了东西方两个世界。柏林墙是铁幕最直观、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物,在铁幕背后,不仅有东柏林、东德,还有苏东集团的其他成员,包括赫塔.米勒的故国罗马尼亚。换言之,她就是一个生活在柏林墙后面世界的女人,她的到西柏林之路就是一条求盼光明的路。她在这个灰暗世界里生活的毫无生趣的记忆,低徊在她的作品里:《深渊》、《心兽》、《残喘》……在强力的现实面前,人类只是失却山林无所遮傍的野生鸡鸟。她写作是为了拒绝遗忘——— 多么不合时宜的拒绝,在这个人们不拒绝电子游戏中的帝国、极权理念并享受着暴力梦幻的21世纪初叶。然而,米勒对那个到处是墙的过往世界始终不能释怀,封闭的思想空间、无所不在的窃听者告密者都意味着墙。在强权统治下,人们残忍迫害同类的能力空前增长,你遇到的人都是墙,都是可以撞向你、束迫你、毁掉你的墙。人们没有了家,生活中只有墙。其实现今的世界里也到处是墙:对于罗马尼亚人来说,她是外族人;对于德国人来说,她是外国人。现实与故国对米勒来说都是墙,她只是在中间,两头不着边。德国是她爱恋的陌生人,故国是她反向怀念的地方,她还怀念着那个给她巨大痛苦的罗马尼亚,只不过这种怀念是以仇恨来维持的。仇恨使她成为能够正常生活的人。或者,文学是仇恨的出路,仇恨是文学的饲养者。她徒劳地说着德语,德语中的现实世界却与她无关,她只生活在她的记忆之墙里,深深地向地底掘进,去朝觐她的文学之源——— 那个“黑色大轴”。

柏林墙垮塌20年后,我们也需要另一种普世价值,那就是以宽容之心来看待曾经的人与事,受害者心结不应当是一种恒久的常态。于是,作家独自扛起了一次次撕开旧伤口的这个艰难的、必需的任务。回忆与创痛是一道墙,作家被囚禁在里头,从而能够向世人时刻提醒他们曾经的既残酷又荒谬的过往。现实世界并不宽敞,因为墙太多了,常让人有举步维艰之感。墙引发了征服厮杀,因为墙划分了彼此,人类本来是无间的,但有了墙、分了彼此之后,就有了无间道。“在仇恨里疯狂的人是谁?在杀人中高潮的人是谁?……”

整体的人类并不比一个个体更高,这才是人类的绝望之处。人无论能走多远,终究是在墙里,人类自己建造的墙里。种族、国家、文化、心理、利益的种种墙壁往往都是源于恐惧和自卑,人们获得安全感和自大感的方式就是筑墙,用恐惧筑墙,用政策筑墙,用科技筑墙。其实墙的最大作用是把筑墙者自己囚禁起来,只有拆墙,筑墙者才能解放自己。在墙里面的堕落比在万顷虚空中的堕落更让人惬意一些,因为你可能会以为自己只是在电梯间里坐下行电梯。所以我喜欢窗子,喜欢道路,喜欢米勒所说的“我想抓住井沿看看蓝天”。

关于光棍节和情人节

摘自南桥博客:http://berlinfang.blog.163.com/

情人节=“单身觉醒节”=Single Awareness Day, 简称SAD。
同理照推,光棍节=“婚姻觉醒节”=Marriage Awareness Day, 简称Mad.

Tuesday 10 November 2009

一些名言和段子

创造权力的人对国家的强大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但质疑权力的做出的贡献同样必不可少,特别是当这种质疑与私利无涉时。因为,正是这种质疑权力的人们帮助我们做出判断,究竟是我们使用权力,还是权力在使用我们。——约翰·肯尼迪

在苏联,会挑刺的作家都请去精神病院;在美国,请去TALK SHOW。

传教士初来非洲时,他们有圣经,我们有土地,他们说,让我们闭上眼睛祈祷吧。我们再睁开眼睛时,我们有了圣经,他们有了土地。

英国的冬天:到七月份才完,八月又来了……

墓碑上加“笨蛋”两个字是要多花钱的,不过为了你,这钱还是值得的——某电影台词。

无知和自由兼具者,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杰佛逊

哪个人看上去都不错,直到有一天他当上了总统。——美国民谚

表面上美国有两党之分,但大多数政治人物却脚踩两只船,同属两党。他们吃东西时像大象,思考时像驴子。

你不能接受它,也不能改变它,那么,嘲笑它……

一支常备不懈的舰队存在我们心中,当危机这个词在华盛顿出现的时候,每个人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最近的航空母舰在哪里?——克林顿于“罗斯福号”航母上讲演

本纸票可资合法偿付任何公私债务。原文:This note is lagal tender for all Debts,Public and Private.

某人在上眼皮刺了见鬼俩字,当见到象你这种人时

他会把眼睛闭上… ——法国电影《国家利益》

即使你说的是事实,那也是讽刺==《美国总统名言》

“罗斯福竟能把像银行业务这样复杂的问题讲得深入浅出,人人理解,连银行家都能懂”——就职第五天,罗斯福总统第一次对危机重重的美国阐述“新政”,事后,有评论家发表如是评论。

汉尼拔在扎马战役后与西庀阿的对话:

西庀阿:你认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家是谁?

汉尼拔:马其顿的亚历山大

西庀阿:其次呢?

汉尼拔:皮洛士。

西庀阿(有些不快,他认为他至少应该排第二):第三呢?

汉尼拔:我

西庀阿:如果你不被我打败,你会把自己排第几?

汉尼拔:在亚历山大之前

有人指责拿破仑用类似破铜烂铁类的勋章驱使人们为他卖命,拿破仑说:这个世界就是被这些破铜烂铁统治着

印度有个议员Minno Massni,印度独立前,经常在议会内外猛烈抨击殖民政府和总督。独立后,他又不满新政府的作为,终于离开了国大党,专心给几家大公司当顾问,有空儿依然抨击政府。不久,那些公司老板都要他闭嘴,别再批评了,否则解雇。

“可是,我过去也不停批评英国人,你们并不阻止我啊?”他不解。

“确实如此,但当年那些人是君子,现在这些人是政客。”老板们如是说。

英国下院男厕所故事:

保守党头目丘吉尔进去解手,碰见工党党魁艾德礼,丘翁立刻躲开远远的。艾德礼对其曰:“温斯顿,我知道你我是政敌,可是我们实在没必要把政治分歧带到男厕所来。”

丘吉尔回曰:“克莱曼,你们这些社会主义信徒一见到任何粗壮结实的玩意儿,马上就要政府予以约束管制,烦死了。”

“成年人一天吃饭超过100克有生命危险。”——金正日,1990年代饥荒时期。

手提上羊肉怀里揣上糕,打死打活往哥哥家里跑;叫一声哥哥你不要怕,大不了人头高杆上挂;叫一声哥哥你不要抖,大不了掉下来两颗头;咱二人睡下一对 对,铡刀断头也不后悔;生铁炉子化不了金,铁锯子也解不开咱二人的心;为了你我身子挨了些打,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我也不怕;打高墙来喂恶狗,管不住小妹妹交 朋友;土打的城墙六尺六,朝廷也断不了串门子的事.   陕北当年某MM的爱情宣言

有研究者指出,日本二次大战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日语。这个语言以罗嗦著名,适合讨论家庭琐事,不适合军事指挥。

通奸乃情场上之民主,民主乃政治坛上之通奸/H·L·MENCKEN

自杀?报纸在罢工,我想都没想过要在这时候自杀。/BETTE DAVIS

阿诺·施瓦辛格声称“谁也无法以一句话描述我。所以别白费心机。有人想解释我,但就连我自己也解释不了自己呢。我充满复杂性,总是让自己大吃一惊。所以你别解释我,留心听我说好啦”

于是批评家克利夫·詹姆斯尝试了一下:他(阿诺)看上去就象一个塞满胡桃的避孕套。

瑞典诗人特郎斯特罗姆形容作品被译为外文,大约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你信任译者,而译者二话不说就杀了你;第二阶段,你不信任他,但他照样杀了你。第三阶段,你挺起英雄气概,拍着胸膛说“杀我吧,杀我吧,杀我吧!”而他一言不发就杀了你……

王尔德评萧伯纳:萧伯纳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敌人。而他的朋友没一个喜欢他。

福楼拜评巴尔扎克:要是巴尔扎克懂得如何写作,天知道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

莫扎特评贝多芬:留意这个人,有一天他会让世界谈个不休。

爱因斯坦:如果我的相对论被证明是对的,德国将声称我是德国人,法国将声称我是世界公民。如果被证明是错的,法国会说我是德国人,德国会说我是犹太人。

英国哲学家休谟:有人因为我不是保守党人而恨我,有人因为我不是辉格党人而恨我,也有人因为我不是基督徒而恨我,但所有人都因为我是苏格兰人而恨我。

拿破仑:

1、欧洲有很多优秀的将军他们希望一下子看到很多东西,而我只看到一样东西——敌人的兵员,并力图消灭他们。

2、把普军赶进莱茵河,把英国人扔到海里去。

隆美尔:胜利可以被夸耀有无数个父亲,而失败却永远是个孤儿。

巴顿:与战争相比,人类的其他活动都显得无足轻重。

哈尔西:我真希望把他(山本五十六)带到宾西法尼亚大街上去,叫你们朝他最要命的地方猛踢。

斯大林:“如果他们想要歼灭战,我们就一定给他们歼灭战。”

李奥尼达“太好了,这样我们可以在阴凉下作战。”,当部下向他汇报“波斯人的箭可以遮蔽太阳”时。

巴顿又一名言:蒙蒂(蒙哥马利)是个伟大将军,让他指挥一个集团军太屈才了,应该让他指挥一个战区——一个他妈的离我远远的战区。

美国征兵启事,大略:来当兵吧!当兵并不可怕。应征入伍后无非两种可能,发生战争或没有战争。没战争没啥可怕的,发生了战争,又有俩可能:上前线或 在后方。在后方没啥可怕的;上前线也有俩可能,受伤或不受伤。不受伤自然没啥可怕的。受伤又有俩可能:轻伤或重伤。轻伤有啥可怕?就算重伤,俩可能:治好 或治不好。治好没啥可怕了;治不好更不可怕,因为你已经死了……人都死了还有啥好怕的。

士兵全体撤退,军官留下掩护。

---“帕尔马赫”突击队(以色列国防军前身)第四营的一名连长。

  1948年4月8日清晨,卡斯特尔,耶路撒冷公路旁一座建立在罗马古堡废墟上的村庄,几千名全部武装的阿拉伯士兵从三个方向向山头发起了猛烈攻 击。下午1点30分,临时拼凑起来的犹太民兵的防御崩溃了,战斗的指挥所也被占领。“帕尔马赫”突击队(以色列国防军前身)第四营的一名连长率领一个排赶 来增援,并留在最后掩护撤退。在那次战斗中,掩护撤退的30名“帕尔马赫”突击队战士阵亡了24人,除一名受伤的班长外,部队指挥员全部战死。当“帕尔马 赫”部队完成掩护任务准备撤退时,阿拉伯人的包围圈已经几乎合拢了。带队的连长和副连长对望一眼,发出了最后一道命令:“士兵全体撤退,军官留下掩护!”

 这道悲壮的命令从此被载入以色列国防军的史册。五十多年以来的数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军官们也象他们的先辈一样,高喊着同样的命令抵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再把失败转化为令全世界为之瞠目的辉煌胜利。

“如果您从来没有到过我们这里,那不是您的过错,而是我们工作的不周”——苏维埃头号特务、“契卡”之父捷尔任斯基

某新官到偏僻农村去访贫问苦,随从对一老头说:“老大爷,县委某书记亲自来看望你啦!”

老头愣了半晌,困惑地说:“敢是日本鬼子又打进来啦?!”

有学者曾经指出过美国政治中的“隔代继承现象”:最近大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大约是十五年左右为政坛上的一代人,下一代人反对或改变上一代人的政策, 却继承了“祖父一代”的政策,这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起伏消长,三十年为一个正反的周期,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全过程。罗斯福──肯尼迪──柯林顿,这是 一条一脉相承的线索,他们执政相隔的时间约在三十年左右;与之相对立的是艾森豪威尔威尔──里根、布什,这是另一条一脉相承的脉络,他们执政相隔的时间也 在三十年左右。

“我是那些认为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电灯泡改变世界的程度大大超过卡尔·马克思的人们中的一员”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普斯

一定要前往,不一定要回来——美国海岸警卫队豪言。该部队任务之一是担负海上救援,而海上灾难多发生于海况恶劣之时,于是乃有是言。

美国TIMBERLAND牌原野鹿皮鞋广告:

我们盗取了印第安人的土地、野牛及女人,之后又折回去要他们的鞋子。

蔡澜办公室里有幅丰子恺的画,一个穿长衫的人很稳地坐在大石头上,旁边题“随遇而安”四字。蔡澜在邵氏和嘉禾给邵逸夫和邹文怀打工时,请他的老板都 来欣赏过这张画。“意思是说我什么地方都可以去打工。他们看过了,对我更好一些了。”蔡澜60岁才开始学电脑,为此专门写过《关于电脑》记录经过。如今遇 到不懂的地方,拨电话给各行各业的女朋友寻求帮助,已经成为他的乐事之一。

在胡适晚年,有一位卖麻饼的小贩竟做了他的朋友。小贩名叫袁瓞,他做饼卖饼之余,还爱读一点书,喜欢与人讨论英美的政治制度,想知道到底英美政制哪 个更好一点?便贸然写了一封长信,向大学者胡适请教。胡适知道袁瓞背景后十分高兴,亲笔写了一封回信。后来胡适还邀请袁瓞到中央研究院去做客,袁瓞用一个 手巾包了10个黄灿灿的芝麻饼,散发着新烤芝麻的清香送给胡适。

丰子恺颇有童心,会问儿童一些奇怪的问题。他曾问他时年四岁的小孩华瞻:“什么事情让他最快乐?”华瞻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逃难!”丰子恺不解:“为什么逃难最快乐呢?”华瞻回答:“因为逃难就是全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金庸曾说中学时代是他最快乐的时期。那时的他记性好,应付考试得心应手,还觉得考试是一件乐事,但他的同学却多有“恐考症”。金庸于是想到拔刀相 助,他与两个同学一番策划,鼓捣出了一本叫做《献给投考初中者》,专谈应付考试的经验和技巧。结果这本小书在当时出奇地畅销,除了浙江省,连江西、福建、 安徽等地都有得卖。

闻一多这位“新月派”著名诗人讲课有两个癖好,颇有名士风度,一是将早上的课调到下午黄昏时分上,认为有气氛,容易讲得精彩;二是上课前必先点燃一 支香烟,然后蔼然一笑,绅士般地问学生道:“哪位吸?”他上课是允许学生抽烟的。他上《楚辞》,第一节课打开高一尺又半的毛边纸笔记本,抽上一口烟,用抑 扬顿挫的语调道:“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他讲唐诗,将晚唐诗与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颇受欢迎。

中年以后的崔健认为人的生活中真正稳定的幸福需要注意3个元素:“第一,如果身体不好,你的生活肯定是不愉快的。也许这是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的看法; 第二,如果事业不成功,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你肯定是不愉快的;第三,如果没有爱情,你肯定是不幸福的。”最后崔健说这3个元素中拥有爱情应该 是排在首要位置的,“因为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健康可能是次要的,因为他们正拥有健康。”

死亡……哦,那就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了……——爱因斯坦

曾国藩曾谓:“《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又是一个可怜的穷光蛋,”掘墓人在停放间接受棺木时说。

“把它摆在那边,和其他的放在一起!明天还要送来两口,就够半打了。他叫什么,这个新来的?”

“他叫莫扎特。说是一个音乐家。”——胡赫的(高中甫译)《莫扎特传》,最后一段……

人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只是:人们从未从历史中学到什么。——黑格尔。

教我如何不想他,请来共饮一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能想他?——刘半农作歌《教我如何不想他》,风靡。有好歌青年向往作者必是绝色美女,及至见面,乃一老头,失望,作此词。

推诿到此为止——杜鲁门对总统内涵的诠释。

广岛核轰炸后,原子弹概念为人们熟悉,一个阿肯色州农场主写信给橡树岭市的“原子弹公司”(他以为有这么个公司),要订购原子弹。“我地里有些树桩,想把它炸掉。请问贵公司有无这样规格的原子弹?要是有的话,请函复我并把价格告诉我。”

轰炸长崎的原子弹运抵提尼安岛,美国太平洋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中将前来观看,对康奈尔大学的贝克博士说:“这里面装着物质的原子,只是起引爆作用,引起长崎上空的原子爆炸。”博士说:爆炸完全是炸弹完成的。将军瞪眼曰“年轻人,你可能会相信,我可不信呢。”

50年代美帝研制氢弹,因数据计算量巨大,科学家约翰·冯·纽曼制造了一种机器,一天内能完成三个月的方程式运算,使氢弹研制取得重大突破。纽曼给 这机器取名叫做“数学分析器、数字积分器和计算机”。等这个装置获得专利权而且在原子能委员会注册、无法再改换名称时,他的同事们发现,这个装置的缩略语 是“疯子”(MANIAC)。

以采访世界风云人物而著称的女记者法拉奇生前曾如此概叹:

真正的权威不需要傲慢、长胡须和大声呵斥。

真正的权威能用丝带、谦恭、智慧把你勒死。

他时髦、他性感、他死了!——《滚石》封面标题,说吉姆·莫里森故事。

“ 艺术上的完美主义者与愚蠢的叫驴之间很难区分”

英国《笨拙》杂志编辑回击评论家

诗人流沙河与画家吴子峰在1957年一起坠入深渊,二人在劳改队被派扫路,流沙和怨气难平,把地扫的尘土飞扬;而吴子峰却有板有眼地扫得一干二净。流挖苦吴曰:你好好表现,争取宽大处理!吴淡淡一笑:无他,君子自重耳!

林语堂说过:“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香烟)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

叶灵风说:“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的心情,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

女作家黄蓓佳说:“最喜欢的读书时刻是在冬天,夜深人静时,脱去笨重的冬衣,拥被而坐,怀里抱一个热水袋,就着床头台灯的圆圆的光圈,靠着女儿温暖的小身体,无声无息。如果窗外添一点凄厉的风声或者洁白的雪花,便觉得更有诗意。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时刻更让我愉快了。”

郁达夫是这样回忆的:“……(北平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

那是1962年12月,赫鲁晓夫去参观画家和雕塑家的作品展。他看到一些抽象派的美术作品,便斥责说:“这是诲淫作品,不是艺术。”还指着涅伊兹维 斯内的作品说,“就是一头毛驴用尾巴甩,也能比这画得好”。涅伊兹维斯内忍无可忍,便直言相问:“您既不是艺术家,又不是评论家,您凭什么说这样的话?” 在那时敢于指责赫鲁晓夫真是胆大包天。赫鲁晓夫大怒,说:“俺当矿工时是不懂,俺当基层干部时也不懂。在俺逐步升迁的每个台阶上俺都不懂。可俺现在是部长 会议主席和党的领袖了,难道俺还不懂?”据史料记载,赫鲁晓夫的话一出口,周围的人都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8801评:赫同志的霸道,由此可见一斑。但值得称道的是:赫下台后,曾三次托人向涅伊兹维斯内致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赫临终留下遗言,一定要请涅伊兹维斯内为其设计墓碑。而涅伊兹维斯内也大度地为老赫设计了那闻名于世的黑白相间的墓碑。赫同志的坦诚,还是应该肯定的。

找情人太累,玩小姐太贵。没事搞个同学会,拆散几对算几对。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自由思想熏陶,并发誓取缔俄罗斯农奴制度。他说“我很高兴使每个人自由,只要每个人都准备自由地、完全地按照我的意愿行事。”

公元70年, 罗马大军攻占耶路撒冷,大肆杀戮。幸存的犹太男女逃到地势险峻的马萨达城堡坚守。该城堡有储存的粮食和淡水,易守难攻。旋即而至的1.5万人的罗马军队对 坚守在里面的人们——包括妇女儿童在内为967人——整整围攻3年。公元73年4月15日马萨达陷落前夕,犹太人决定集体自杀。他们抽签选出10名勇士作 为自杀执行者。随后这10人再抽签选出1人杀死其他9人。剩下最后一人的最后任务是放火烧毁城堡然后自尽。第二天清晨,冲进城堡的罗马人惊讶地发现没有任 何抵抗,面对的是一座给养依然充足但没有一条生命的死城。

  据说殉难前夕,守城领袖ElazarBen-Yair有一段著名演讲:“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也是最后失去这个抗争的民族。天亮时我们将不 再抵抗。感谢上帝让我们能够自由地选择和所爱的人一起高贵地死去。让我们的妻子没有受到蹂躏而死,让我们的孩子没有做过奴隶而死吧!把所有的财物连同整个 城堡一起烧毁,但是不要烧掉粮食,让它告诉敌人:我们之死不是因为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可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

墨索里尼的同乡雷切尔还是个年仅七岁的小学生时,十七岁的墨兄是她的代课教师。1908年,久别的师生二人在大街上相遇,此时的雷切尔已出落成一位 皮肤白皙、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墨索里尼立即被他昔日的学生迷住。然而,由于太熟悉墨兄的为人,包括雷切尔的母亲和墨索里尼的父亲在内的所有亲友都一致反 对雷切尔嫁给老墨。面对众人的反对,穷凶极恶的墨索里尼手持一把左轮手枪冲进雷家,咆哮道:“如果你们不打算领教左轮枪的威力的话,就把雷切尔嫁给俺!否 则,这黑洞洞的枪口里就会射出六颗不长眼睛的子弹!五颗打死你们全家,最后一颗留给俺自己!”就这样,雷切尔在墨兄的恐吓下,成为老墨的媳妇。

△以后我就告诉我儿子:钱就是你亲爹!

△即使是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

△连贝克汉姆都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资格跟我谈篮球!

△男人与牙刷——我绝不与人共用!

△女人一生最喜欢两朵花:一是有钱花,二是尽量花!

△我很崇拜自己——能通过Google找到分手12年的前女友!

△一个女人:她可以喜欢你,但她不爱你;她可以爱你,但她不嫁你;她可以嫁你,但她不生育;她可以生育,但孩子不是你的……

△女生如何装清纯?说话时把所有的“我”字都换成“人家”,就这么简单!

△我花8万元买了个西周陶罐,昨儿到《鉴宝》栏目进行鉴定,专家严肃地说:“这哪是西周的?这是上周的!”

△高考成绩出来后,老师长舒了一口气对我说:“其实没考上,对你和大学都是一种幸福。”

△大学毕业后,某日看到N久没联系的同学在河对岸放马,我就嘲笑他:“小样儿,都混成这样了!”结果他和我吵起来,我怒:“有种你放马过来啊!”他说:“谁怕谁啊?有种你牵牛过来呀。”

两位母亲谈论养育之道。曰“养儿只须担心一个男人;养女,你得担心所有的男人。”

韩馥榘对石友三说:“宋美龄也不知抹的啥香水,俺跟她握握手,香了一个星期。”

济南二奶界流行语:你老公啥时把你给炸死?

郎咸平在多伦多演讲时说:中国各行各业只要跟腐败有关,一定欣欣向荣;跟腐败没关系的,一定都很萧条。

做官必有官态:比如见人就打招呼,必定快要下台;挺胸收腹翘臀,必定新官上任;与人谈话旋说旋走,必定官运亨通,控制局势;见人低头闪道,肯定正受审查;故作沉稳之状,使劲联系群众,肯定上级要来考察。

经过集权统治,彻底洗脑,真正的信仰与真正的恐惧,可能并无二异——国家地理纪录片《朝鲜揭密》解说词

Sunday 1 November 2009

现代社会的50项必需“求生技能”

http://www.u148.net/tale/6527.html

本来对这种多少项多少必需的东东看不大上眼,遇见这篇,扫了一下,有点意思,再自测了一下,发现自己勉强只能做其中的32项。

1、 生火——火能产生光和热、这两件是生存的必需品、也许在某个时候,这项技能可以救你的命。

2、 操作电脑——基本的电脑常识是现代生活之必需、必要的时候,请帮助他人。

3、有效使用Google——Google无所不知、如果你用Google找不到你想找的东西,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4、人工呼吸和处理喉咙被塞住的急救措施——有一天你的妻子、丈夫、儿子或女儿,可能正是需要你帮助的那个人。

5、开手排档的车——也许有时候你会需要这项技能,要是不会就糟了。

6、简单地做饭——如果你连鸡蛋或牛排都不会煎,那就麻烦了。

7、讲一个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故事——如果你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那还是别废话了。

8、不与人打架,除非你能赢——两种情况下,你都赢了。

9、告诉别人坏消息——总得有人去做这件事、不幸的是,有一天这个重任也会落到你肩上。

10、换轮胎——轮胎里面有气体,只要有气体的东西总有一天会爆掉。

11、从容应对面试——要是紧张得浑身是汗,你肯定得不到那份工作。

12、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否则你就是在浪费时间、偶尔浪费时间也没关系,但不能一直这样。

13、快速阅读——很多时候你只要读要点就可以了、(看到这里就觉得没早点学会这条了吧)

14、记住名字——你会喜欢别人管你叫“喂,那个谁、、、”吗?

15、整理房间——真正做起来总比想象的要难一点。

16、轻装上阵——旅行时只带最必需的东西、这样更便宜、更简单、更灵活。

17、和警察打交道——蹲监狱可不是好玩的,监狱里面的大汉就更不用说了。

18、给别人指路——没人喜欢迷路,所以最好第一次就指对。

19、进行基本的急救——会正确处理伤口,不是只有医生或天才才能做到的。

20、游泳——地球表面71%的地方都是水,所以学会游泳绝对是个好主意。

21、路边停车——大多数标准驾照考试都要求考路边停车,然而大多数人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很奇怪啊。

22、了解自己的酒量——不然你一不小心就会很难看。

23、选择好的产品——腐坏的水果和蔬菜只能成为恶作剧的道具用来吓人。

24、会用锤子、斧子和手锯——不是只有木匠才用得着这些工具的、每个人都得有点使用这些工具的基本常识。

25、进行简单的财务规划——负债累累可不好,一个简单地预算计划可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

26、至少会说两种通用的语言——世界上只有25%的人说英语、如果能跟剩下75%的人沟通也挺好的。

27、正确地做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姿势不正确的话只会伤害身体,也是浪费时间。

28.多赞美别人——赞美是世上最好的礼物之一,更何况是免费的。

29、谈判——再多问一两个问题就会得到更好的价钱。

30、仔细听别人说话——多听少讲,学到的多,失去的少。

31、复习基本的地理知识——如果你不知道你生活圈以外的环境,大部分的人只会认为你什么都不知道(而且通常他们是对的)。

32、粉刷房间——粉刷房间的价格百分之九十是人工费用,简单的油漆活自己做比付给别人9倍的工资要来得划算。

33、简单明了又内容丰富的演说——如果下次公司开会时你的上司要你解释你上个月做了什么活,这样的演讲能让你过关、“嗯、、、不知道”的话就惨了。

34、照相的时候微笑——硬是不笑的人最糟了!

35、不出丑的搭讪——搭讪成功跟失败只是一念之间、如果太刻意的话会失败,不够用心的话也会失败。

36、做有用的笔记——因为没用的笔记和不做笔记一样都是没用的。

37、礼待住在自己家里的客人——要不然的话哪天你需要借住他们家的时候就只能睡旅馆了。

38、给人好的第一次印象——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39、会看地图和使用指南针——如果你的卫星导航器在一个鸟不生蛋的地方坏了,你要怎么办?

40、缝钮扣——比买新衣便宜。

41、自己装家里的视听系统——又不是多难,付钱给别人装只是因为偷懒。

42、打字——打字打得好的话会节省很多时间,一生受用。

43、保护私人资料——除非你是那个小偷,不然个人资料被偷可不是好玩的。

44、设定基本的电脑系统防护措施——设定密码跟防火墙并不需要计算机本科毕业,但可以预防将来倒大霉。

45、识别谎言——人们会对你说谎,此乃人生之一大不幸。

46、有礼貌地结束约会,而不承诺下一次——千万别给别人一个你不愿给的承诺、你也不用急着决定和一个刚认识没多久的人有什么未来。

47、除去污渍——总比再买一件便宜。

48、保持房间整洁——整洁的房间是健康、规律生活的开始。

49、正确地抱婴儿——你可不想无意弄伤一个小宝宝。

50、启动汽车电瓶——这总比走路或叫拖车好得多。

Friday 30 October 2009

在新浪被删掉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乡

最近乡愁好像有小规模泛滥的样子,刘原在写,韩松落常常提到,柏邦妮也在写。
松落的故乡很美,我问自己:如果我的故乡有那么美,是不是也会有那么多的怀念?
邦妮说她的故乡一直没发展起来,安静舒缓单调,是那种每个人认识每个人的地方。我想,如果我的故乡,没有发展到像现在这样到处花枝招展崭新新亮堂堂的样子,如果那些多年前的老河堤老学校老渔塘还在的话,也许我也会记得更多?
最戏剧性的要数刘原,这个多年前写过《丧家犬也有乡愁》的人,前不久还在写此生就愿老去在那个有青山绿水的地方,不料一番风云突变,“一夜之间就挥霍完了所有感情”。

看得多了,不由得也想起我模糊的故乡。
我甚至不是很确定自己的故乡在哪里。
生理意义上,那是我出生的一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城,上大学前和毕业后,加起来住了也有差不多二十年,最重要的是,我的妈妈还住在那里;
官方文件上,也就是户口本的籍贯一栏,写的是南宁,那是我父母的根,所有亲戚都在那里,我读过几年书的地方;
但感情上,最接近的却是广州,那里有我几乎所有的朋友,有我平淡的忙碌的从二十几岁到三十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见过一些世面,从很懵懂长成不太懵懂的样子。

我想,像我这样的人,应该不少吧:从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出走,在一个人来人往的熙熙攘攘的大城市里独自过日子。一个人浮浮沉沉,也看着身边的人浮浮沉沉挣扎聚散,因此不好意思抱怨些什么。有的人很辛苦的或是很幸运的就此扎下浅浅的根来,没有狂风巨浪一时半会也翻不了,而更多的人始终如浮萍般飘着。他们也常在节假日里一年回一两次故乡,因为父母仍在那里。而除此之外,他们,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这一代人,不像写《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龙应台,他们和他们父母那一代的乡愁,来自那个一九四九后就不能再回去的地方。在战火纷乱的动乱年代中,在一辈子不得再见的绵长思念里,在一代人向下一代人转述的家族故事里,慢慢发酵涨大成一团越来越深的迷雾。故乡,对他们而言,生理距离很远,心理距离却很近,所谓咫尺天涯:一离开,就永无归期;一回首,已是百年身。对这一代人而言,故乡,永远是传说里的那个样子,永远浓墨重彩,怀念专用,感怀身世专用。

而像我这样的人,却不知道乡愁何来。在中国,小城市,中城市,大城市之间的差异,并不如城乡般显著,本质上并没什么区别。没有悲怆的时代大背景,是我们自己选择了离开,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在一个随时可以被淹没的大城市里过活。没有任何人强迫,最大的动力只是生存压力,和青春梦想甚至也关系不大,甚至每一次离开都不过正好是下一个地方有较好的工作机会而已。从生理距离来说,哪怕是地球的两端,也不过是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时间,绝大部分人都随时可以回故乡作一个短期探访,再加上有万能的互联网,天涯不过是咫尺。矫情一点来说,这就是生活在别处,早已把他乡当故乡。

另外,我也并不觉得大地方人情淡厚人事复杂,也不认为小地方人情浓厚,这世上没什 么伊甸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管你在哪里,甚至不管你是什么人种肤色国度。如果有,那也是你自己的记忆在无意识中不自觉地加了不少粉饰而已。

想起在这里见过的人,一拨拨的年轻人涌向伦敦这样的大城市,但其中的大部分在结婚生子后最迫切的念头却是在乡下买房子安顿下来让孩子慢慢长大---这和乡愁无关,和安全感有关。
想起见过的一个调查报告,说是在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日本(最新的调查是广州老城区越秀的人口密度已超过了东京)东京圈里住着全日本十分之一的人口,而这些人里面,大部分都是年轻人,问起他们在这个国际大都市生活的原因,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他们会有乡愁吗?我想顾不上吧。

如果你不是巴基斯坦人,如果你不是犹太人,也不在任何一个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动乱战争的国家,也正好不是有潜质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那恭喜你,免去乡愁的苦。而且我深深怀疑:就算是全世界都为之感怀身世过的吉普赛人,他们自己也并不太怀念那个传说中的从未到过的故乡。

我看老大同学也没什么乡愁,他出生后搬了四次家,常听说他提起的也不过是其中一幢特别有特点的都铎房子,并不是那个村庄,因为这个村庄和那个村庄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他在瑞士过了多年,因为我,回到这里,常常跟我提起那里的美景和人情,信誓旦旦说有一天要回去。是,回去----仿佛那里才是他的故乡。

Tuesday 27 October 2009

甘地的限度--狄马

http://www.bullogger.com/blogs/dima/archives/345828.aspx

这篇文章,解决了我当时看甘地传时的不解和疑惑。


与华盛顿、杰斐逊、林肯、邱吉尔、马丁"路德"金等西方一大批杰出的政治人物相比,甘地从来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印度的独立和解放,可在南 非又两次效忠英国殖民政府,组织救护队,帮助英军镇压南非的布尔人和祖鲁人起义。在一本叫《印度自治》①的小册子里,他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分析片面,肤浅, 言不及义到了令人发笑的程度。他认为“统治印度的并非英国人民,而是现代文明——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一切被誉为文明产物的发明创造”,因而“印度的出路 在于放弃它在最近50年里所学的一切:铁路、电报、医院和医生……”


像大多数保守的东方民粹主义者一样,甘地从思想上排斥一切遥远而陌生的东西,向往原始、落后、自给自足的桃花源生活。在一次谈话中,他甚至异想天开地认 为,造成印度人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毁掉了纺车,并说,“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 ②。

这种天真可爱而又顽固不化的复古主义论调,是我们从“五"四”以来一直到现在的国粹家那里所听惯了的,但事实上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这种男耕女织、小国寡民的东方乌托邦都并没有给东方带来任何福祉。

因而,在我看来,甘地留给印度以及世界的遗产,与其说是政治性的,还不如说是道德性的;与其说是在思想方面,还不如说是在人格方面。

甘地的传记资料显示,这个人的早年懦弱、羞怯,而且无论是算术、修辞,还是演讲艺术都显得资质平平。甚至在到了南非以后,少年人的虚荣心曾迫使他学习跳 舞,竟因“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动作超出了我的能力”而放弃。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庸、愚钝,从各方面看都难以引人注目的孩子却对自己的操行和道德评价表现出超乎 寻常的注意。一个突出的例子是,父亲死时,他因妻子怀孕不能到场而痛悔终生,认为是“动物式的情欲把我弄昏了头”,不然,“我就能够在父亲弥留之际为他分 担痛苦”。

这种禁欲的、带有明显自虐倾向的道德狂热在甘地的思想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使得他直到创办他的“真理学院”时,还认为“西方民众正在唯物主义这个魔鬼和怪 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 ③,甚至一厢情愿地预言:“如果印度能够实现自身的道德价值,它就不必害怕任何敌人,也不需要什么军队” ④。

不错,我承认他是一个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实践者,一个道德苦修的大师,一个知行合一的羯摩瑜伽教徒。但正如他的“非暴力”思想不能阻止 印度教和穆斯林的火并一样,他光芒万丈的道德理想也不可能感召任何一个独裁、专制、嗜血成性的国家,这在他给希特勒写信这件事上反映得十分清楚。当 1939年纳粹的狼烟已经在世界燃起的时候,他曾在9月间致函希特勒,祈求和平。信是这样写的,他说:

我的朋友们敦促我,以人道的名义给您写一封信。我至今无法满足他们的愿望,因为感觉告诉我,给您写信是对您的冒犯。然而现在我发现,不能再顾及这种感觉 了。事关重大,我必须向您呼吁。我完全清楚,您是全世界惟一有能力阻止一场毁灭人性的战争的人。为了一个看起来似乎非常有价值的目标,难道必须真的付出这 种代价吗?

难道您不愿倾听一个经过深思熟虑曾经成功地避免了战争的人的和平呼声吗?

不管怎样,我都希望您能对我给您写这封信表示谅解⑤。
我不知道希特勒收到这封情真意切、一唱三叹的信后会有什么反应,但我知道,阻止纳粹毁灭人类的是各国的反法西斯战争,绝不是什么“非暴力”!


我们在谈论甘地运用“非暴力”技术,成功地达到了印度独立的目的时,可能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英国殖民政府的制度演变。这个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国 家,无论它在统治印度以及其它殖民地时犯下多少错误,但有一点你得承认,那就是,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尽管当时它的民主制度、宪政体 系还很不完善,但它毕竟是民主制度,它的建国理念是在西方一大批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人权、人性的原则上建立起来的。

也就是说,这个庞大的帝国不管对殖民地在多大程度上贯彻它的“自由、平等”理念,但它毕竟是有规则可循的。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甘地可能会被拘捕,但拘捕 他的一定是司法机构允许的国家警察,而不是几个来路不明的克格勃和大内高手;他可能会被坐牢,但坐牢以后,他照样可以读书、写作、会见亲友,而不是一进牢 门就被悄悄干掉;他也可能遭到审判,但审判时他可以找律师为他公开辩护,而不是一旦拖出牢房,就被割断喉管;甚至他也可能被判除死刑,但在枪杀之前,绝对 没有人敢把他的肾强行挖去,枪杀之后,也没有人敢收他家属的子弹费。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实际上倒是殖民政府的司法部门越来越不希望甘地被收监,因为多一 次收监,就意味着多一次审判;多一次审判,就意味着甘地的“非暴力”技术多一次宣传。“非暴力”运动能在英国治下的印度取得成功,并由这位熟悉英美宪政体 制,而且在英国的大学里读出法学博士的甘地来领导,绝对不是偶然。

尤其是二战以后,西方整个知识界开始反思极权政治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威胁,上层社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考虑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种更为公正和人道的制度,国 内一浪高过一浪的民主呼声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放弃它在殖民地的铁腕统治,这些条件都在某种程度上成全了甘地。

说到底,“非暴力”是什么?它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宗教运动,实质是以吃苦隐忍的精神、以道义的力量邀请对方共同遵守人类的文明准则。它的真正难度在 于对手也必须是一个讲究基本游戏规则的人,否则,你对他“非暴力”,他却总是对你“暴力”,结果不要说甘地在对方的体制内寻找合法的斗争手段,就是性命能 不能保住也得看英国军队的心情。所幸甘地碰到了前一种对手,这个对手尽管有它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但近代社会的文明规则毕竟是建立起来了,这就为甘地战 胜它提供了根本的依据。

1894年,甘地决定在南非定居,向最高法院申请注册时,却遭到律师协会的反对,理由是他们不愿意看到有色人种加入他们的协会。但是法院却依照白人律师和 有色人种律师在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则裁定,甘地有权加入律师协会,这就使得甘地在南非从事抵抗运动有了一个合法的身份。同年,他又在南非创建纳塔尔印度国民 大会,从而为一个印度人在南非的永久性利益代表机构打下了基础。这说明英国在殖民地的宪法并不干涉印度人的结社自由,以后他们多次募捐、集会,政府也没有 找理由取缔。

最有意思的是,在1896年,为了让家乡人民了解南非印侨的生活和斗争,甘地撰写了两本抨击南非政府的小册子,在印度公开出版。这引起了南非白人的强烈不 满,当甘地在印度短暂停留回到德班(南非一港口城市)时,立即遭到当地群众的大规模围攻。他们向他扔石头、飞砖块和摔烂鸡蛋,而最后竟然是警察局长的夫人 撑开雨伞,挡住了疯狂的人群,警察局长本人亲自将甘地化装成警察,又派两个便衣负责保护他逃走。在伦敦的殖民地国务大臣张伯伦接到报告后,指示南非政府一 定要将肇事者绳之以法,而最后竟是甘地自己拒绝指证任何人,也不要求惩罚白人暴民。

这就是近代社会的游戏规则。在这个规则的制约下,你可以为印度人划出一片隔离区,但平等的原则没有打破;你可以将组织游行的甘地逮捕入狱,但游行自由本身 并没有被否决;你可以说甘地的言论超出了民众的容忍度,但出版自由本身必须得到保护;你可以从心里歧视有色人种,但当他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作为社会 契约的组织形式,政府必须制止这种非理性的蓄意围攻。

这无疑为甘地“非暴力”技术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我们试以被甘地成功运用的“绝食”来说明这个问题。据统计,甘地一生共绝食16次,其中针对政府的几乎每一次都使他们大为惶恐,不得不让步。但在这种“让 步”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人的生命观念”在转变,我们可以设想,假如甘地的绝食不是“示威”给英国人,而是希特勒,是斯大林,是非洲某个部落的吃人生番, 看看结果如何?我想最大的可能是白白饿死,而且饿死之后也无人敢收尸。

在甘地“坚持真理”的运动中,其中有一次著名的“食盐长征”。这是由总督颁布新的“食盐法”引起的,该法规定,人们只能到政府指定的食盐专卖店买盐,而且购买时要征收重税。甘地决定反抗这项不人道的法律。

1930年,他带领成千上万的信众来到丹地海岸自制食盐,导致5万人被捕入狱。而他的信奉者,被后世誉为“自由的圣女”的女诗人萨罗吉尼"奈杜则率领 2500名志愿者向苏拉特进军,准备占领那里的巨型盐场。美联社记者韦布"米勒给我们记录了当时的情况:“甘地的信奉者们默默地前进,在离围栏大约100 码的地方停了下来。经过挑选的一队志愿者从人群中走出来,他们越过壕沟,向铁丝网靠近……突然,一声令下,一大群印度警察扑向迎面而来的示威群众,他们手 中的包铁长棒雨点般地落在志愿者的头上。没有一名示威者举起那怕一只胳膊抵挡一下落在头上的棍棒。他们像九柱戏里的木柱一样栽倒在地……但示威者只管前 进,直到被打倒为止。”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典型的以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的感人尝试,它的意义在于施暴的一方由此认识到了弱者心灵的伟大,不仅放弃了食盐法,而且沮丧地认为,他们在这次事件中“丢尽了英国人的脸”。

——可对我来说,真正严重的问题是,假如他们压根儿就“不要脸”呢?假如他们把警察换成军队,把棍棒换成装甲车和坦克,事后不仅不以为耻,反而以为他们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呢?

如果是这样,我就要怀疑甘地的用心。因为一个真正“非暴力”的,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为号召的领袖,应当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如果明明知道自己面对的是 一个完全不讲规则的体制,却偏偏还要号召手无寸铁的人民以“和平、理性”的方式反抗暴政,那么,不管他的理由多么堂而皇之,我都会怀疑提倡背后的动机。


这就是“非暴力”的局限。它要求自己的是一种忍受痛苦的能力,而要求对手的则是要从别人的痛苦中觉察到自己的不义,否则,一切将无从谈起。

1938年11月,甘地曾建议犹太人以他为榜样用非暴力抵抗的方式反抗希特勒,犹太领袖马丁"布伯觉得很滑稽,就写信反问:“圣雄,你知不知道,什么是集 中营,哪里发生着什么事?集中营里有哪些折磨人的刑罚?有哪些缓慢和快速杀人的方法?”最后,他痛切地指出:
对于那些不明事理的人,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非暴力态度,因为使用这种方式有可能使他们逐渐变得明智起来。可是要对付一个万恶的魔鬼就不能这样了。在某种情况下,精神力量是无法转化成真理力量的。“殉道”一词意味着见证,可是如果没有见证人在场又该如何呢?
因而,不管甘地的“非暴力”理论在印度,这 个曾经诞生了佛教和其它众多忍耐哲学的国家里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功,也不管世界上曾有多少名流贤哲对它作过非同寻常的评价,它都不具有普适性。马丁"路德" 金在考察了印度的“非暴力”哲学后,以令人惊叹的笔调颂赞道:“这才是受压迫人民在争取自由的斗争中所应采取的在道义和实际两个方面都堪称惟一健全的方法 ”。但他同样忘了,他所生活的背景是美国,是一个曾经诞生了《独立宣言》和华盛顿的地方,是一个把人权和自由视为空气和面包的国家。实际上,当时歧视黑人 的不是美国政府,而仅仅是美国南部一些极端保守的州。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当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的20万人游行集会上,发表 完他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后,当时的总统肯尼迪当天就邀请他到白宫作客,并诚挚地说:“我也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新的民权法案能在参众两院通 过”。三个月后,总统带着这个不寻常的梦遇刺身亡。他的继任者和国会同僚怀着对自由先驱者的爱戴和敬仰,通过了美国历史上这部重要的以保护弱势群体、捍卫 自由理念著称的民权法案。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立国理念是符合人性的,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幸福基础上的,社会又有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机制,那么,尽管由于历 史的原因在它的内部还有一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群体,而他们自身运用“和平、理性”的方式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力量也迟早会和这个国家的主导性追求融汇在一 起的。但如果一个国家的立国原则是反人性的,它的政府和官员不是根据社会契约的形式选举出来的,它的宪法从制定的第一天起就是给外国人看的,那么,“非暴 力抵抗”就不仅没有任何效力,而且有可能给暴力机关提供新的施暴口实。

这就是甘地的限度,当然也是“非暴力”反抗的限度。


注释:

① 此书又名《印度地方自治》,以下两段引文出自甘地写给一个朋友的信,里面对本书内容以及他孜孜以求的目标作了简要概述。


② 出自克劳斯"克劳斯特迈尔的《圣雄甘地,非暴力自由》,转引自海默"劳《甘地》一书。

③④ 均出自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的“经济学协会”上的讲话,转引自海默"劳《甘地》一书。

⑤ 出自瓦尔特"莱弗的《印度与德国人》,图林根1969年版,转引自海默"劳《甘地》一书。
©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Friday 23 October 2009

字里藏医----柏邦妮

之前就很想买一本书,叫《字里藏医》,一直买不着,昨天碰巧在平心堂看见了,连忙买了一本。
我不懂中医,但是对汉字的研究有兴趣,这两者的结合,是一个很巧妙的点。很多汉字,如今在我们的理解里几近同意,但是在中医的研究中,差以千里。
比如“疼”和“痛”,就是两种反应,“消”和“化”完全不同,前者是量变,后者才是质变,
“癫”和“狂”代表抑郁症和躁狂症,“忧”和“虑”,前者是已经发生之事,后者是还未发生之事,“腠”和“理”到底是什么关系,“性”和“命”是说什么,这么玄乎……
还有“肥胖”“创伤”“健康”“疾病”“咳嗽”“积聚”……一一讲来,讲得头头是道,有道理,长见识。
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状态,生命状态,最想得知,但最缺体察。往往依赖于仪器和医生的判断,而实际上,只要细心的回观自己,最能感觉到细微的变化。当然,要先“知”而后“察”。其中一条,讲到“宁静”。
我以前不知道,“宁”是这么了不起的一个字,因为它代表了中国人的全部理想和最高境界。寧,从宝盖头,代表房子,代表家居;从心,代表心情和心神;
从皿,代表吃饭的碗盆;从丁,代表儿女。
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安居,足食,子归,心安的状态。
相反,居无定所,流离失所,不能算宁;有居无家,未婚离婚,鳏寡孤独,不能算宁;家里没有饭吃,不能算宁;没有孩子,或者孩子不在身边,不能算宁。这一个字,基本上就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生活的全部要求。
而中医说“宁”,不但是一种客观状态,还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心包,心脏坚固,类似人有居,安藏心神;精气充溢,类似于有饭吃;心神内敛,日藏于心,夜藏于肝,类似于人有子归家。古人为了宁神,在心口佩戴宝玉,武人讲一个含胸拔背,西人为求美观,要求挺胸抬头,其实最不宁神,而女子要穿高跟鞋,力不能从足起,很伤身体。
我看了觉得都挺有意思。
另外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汉字简体化,实在是很要命,繁体字的每个偏旁,每个部位,都有讲究,都有来历,一律简化,其实就是割裂了文化的脉络,肢解了汉字的本意。

Wednesday 21 October 2009

一个纪录片及刘喻的文字

寻找林昭的灵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WqJUFEp4-g

今天终于看了听闻已久的《寻找林昭的灵魂》。虽然情节基本不出所料,还是被深深震动。关键是林绝不是因“误会”而被打成右派,那些假右派多年来哭哭啼啼说自己是被冤枉的其实我特爱党妈妈求求你党妈妈别抛弃我,而林昭自始至终说的却是,我就是不爱你你杀了我我也不爱你你也不撒泡尿照照你自己瞧你那德性我凭什么爱你。
我在想,这样的人,一个人与八亿人扳手劲,她的ego该有多么强大,简直是神灵附体。
而且她的文采还那么好,在那个汉语被糟蹋殆尽的年代里,还在使用那么优美的、人类的语言。
然后再想想那些红卫兵,那些当年凌辱迫害她的人,那些至今还逍遥法外的罪人,那些脚仍然浸泡在历史深深的血腥里手里却举着香槟互相恭喜发财的芸芸众生,那些肉虫子,真是恶心无比。
先是同情她,然后觉得who am I?凭什么同情她?如此健康强大的灵魂,谁有资格同情她。
很想搞到胡杰的email,给他写email致敬。虽然这个纪录片在技术上比较粗糙,但是那些技术上精湛的人都在忙些什么呢。
看完电影回来读朋友的博客,惊闻以前的一个好友也成了崇毛者,有点吃惊,但又不真的吃惊。一切不从个体经历而从宏大概念的角度看世界的人都是潜在的崇毛者,而该同学向来是个宏大概念爱好者。崇毛与否本质上不是一个政治观的问题,而是一个认识世界的方法问题。有鼻子有眼会哭会笑会思考会喜悦会疼痛的只能是个人,放弃这种个体立场,将一个一个的个人所承受的痛苦看作_____(此处填入任何宏大概念)的代价,或者认为一个专制者给一个一个具体的人带来的痛苦可以因为他对_____(此处填入任何宏大概念)的承诺而被原谅甚至被崇敬,换言之将个人视为工具、视为手段,是一切极权主义思维的起源。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肉虫子的国度,林昭恐怕还是不能安息。没关系,他们有1万年,她有1万零1年。

Monday 12 October 2009

如果日本战胜了中国---赵无眠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620/12/5029_3969443.html
http://beforestforever.blogspot.com/2004/07/blog-post_19.html

文章太长,而且无法拷贝,只能直接点链接。上面两个链接都看得到。
相当震撼的一篇。
下面是前面一段:

15日中午12时整,日本所有的交通中止,全体人民停下手上的活计,静静地听一段广播讲话。那是一个断断续续、语气既坚定又无奈、比实际年龄要苍老疲惫得多的声音,那是他们的天皇的声音。他宣布,接受盟国提出的波茨坦宣言。将他这份用文言文发表的"休战"书直白地翻译出来也就是,日本无条件投降。  

○复杂的感情:仇日还是憎美  
整个日本一片震惊,随后是伤心屈辱、惶恐茫然。一个又一个有泪无声或声嘶力竭捶胸顿足的武士,拔出佩刀插进自己的肚腹,颟顸地倒在污血之中。在世界的另一边,尤其是中国,却鞭炮锣鼓一片欢腾。战争结束了,而且是中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晚清以来一百年民族失败的耻辱史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个自参与八国联军打下北京,就一直在庞然大物的中国面前凶恶、狂妄、刁蛮、残暴地跳来跳去闹腾个没完的小个子国家,乖乖认输了!纵观二十世纪,如果说只有一件大事真正值得中国人骄傲和庆贺的话,那就是抗战的胜利。中国人站起来了,虽然他后来又站起来了好几次;中国掼掉了扣在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虽然他注定还要在贫穷、动乱和饥饿中继续熬过漫长的岁月;但毕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任人欺凌宰割,毕竟与美苏英法一道跻身于"世界五强"。  
也许不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能够体会得到中国人的心酸。民族的自尊和自负,民族的自卑和自贱,多少年以来,而且还将不知多少年地左右着我们的情绪、观念、自我定位、心态和生态。在别的国家眼里,中国人真是难以理解。
一方面,对战败国抱着"以德报怨"的宽宏大量,将大批侵略军优先用军舰送返日本,只对极少数战犯提出起诉,放弃巨额战争赔款;另一方面,又为对方老是以怨报德、忘恩负义而激忿,什么参拜靖国神社、拒不公开认罪、篡改历史教科书、钓鱼台岛纠纷、极端右派分子的言论和表演、电脑软件《提督的决断》的官司……,每次都引起一番新仇旧恨。
一方面,大量回忆和描写抗日战争的出版物、影视作品,大屠杀纪念馆,慰安妇的控诉,民间索赔,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惨痛的过去;另一方面,却多少表现得有些"馄饨挑子一头热"地跟日本套近乎,发誓要和它"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中国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对广岛和长崎的原爆居然惺惺相惜;听到美国大兵强奸日本少女,心里头又象邻村的二妞教洋鬼子糟蹋了一样不好受;满心信任和称赞日本商品的同时,打心眼儿里嘲笑蔑视它们的制造者:"小日本做的!"  

学者余英时曾用一个词形容中国人对美国的民族感情,叫"羡憎交织"。其实,这个词用来形容对日本人的态度更为确切。美国太遥远了。美国不管它有多好和有多坏,总不至于让中国人牵肠挂肚或是金疮迸裂。而日本就可以很轻易地做到,它就在你的隔壁,动不动就能让你既惊且惧,既慕又叹,既恨还爱。你说不清他们到底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是亲戚还是宿敌,是谦卑还是骄狂,是聪明还是蠢笨,是刻板还是滑头,是战争还是和平。 
说起对美国的"羡憎交织",其实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日本。日本打遍天下几无敌手,最终败在美国人手上。二次大战后,占领军统帅麦克阿瑟主导了对整个日本社会的结构性改造,使日本得以迅速修复战争创伤,成为"坐二望一"的世界经济强国。美国是日本的最大的克星,又是最大的救星,是主人、恩师又是竞争对手,不由得它不对之"羡憎交织"。"日本可以说不",就是这种情结的最好注解。  
当电视里面出现,西方七大工业国领袖济济一堂,规划着世界的经济版图和秩序时,一个头发梳得油光发亮、个头比其他人矮去一大截的日本首相也忝列其中,我们总不免要多打量他几眼,——用所谓"羡憎交织"的目光。我们不会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德国人、意大利人,更谈不上英国人、法国人、加拿大人,当然也不会这样去看美国人。历史上美国对中国是有恩的,谈不上有什么过不去的"仇"。美国从来没有侵占、分割过中国的领土,相反却在抗战中给予中国最大的援助。中国军队在韩战和越战中与美军交过手,韩战可以说是打了个平手,而越战却是美国输了。有人说,韩战中中国志愿军的被俘人员数十万,而美军只有上万,中方死伤数字也大大超过美方,怎么好意思称作"平手"呢?平手的意思,不是双方兵力消耗的相等,而是看战争的结果。韩战的结果是回到战前的起点,参战四方以原有的"三八线"为停火分界。连美国将军也承认,板门店谈判是美国第一次,在结束一场没有打赢的战争的协议上签字。  



○难以独立打赢的一场战争  

如果不是以结果,而以双方被俘、死伤的数字作为衡量战争胜负的依据,岂不是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没有胜利,中国应该算是战败国,而日本是战胜国?这显然是荒谬的。中国抗战中死伤的巨大数字,无法做具体统计,一般认为当数以千万计,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直接死于战场的军人,达132万4千多人。中国军队被俘或投降的数字也很大,仅被改编为伪军的就有几十万人。经济损失更极为惊人,三千万人丧失家园,战前战后物价相差一千八百倍(重庆2613倍,昆明6894倍)。为战争花费的巨额款项,已经大大超过了中国人民的纳税能力。  
谁都知道,中国是惨胜。中国只是理论上和道义上,赢了这场战争。日本是向盟军投降,而中国仅为盟国阵营中的一员,耗时最久,代价最大,伤亡也最惨重。如果没有盟国的参战,中国要赢得这场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无妨这样讲,如果不是日本主动攻击同盟国而引发太平洋战争的话,中国连这样的惨胜都会觉得奢侈。有人把中国的抗战,形容为一个羽量级对重量级的拳击大战。这位羽量级拳手,被那个重量级的家伙连续打击了八年甚至更久之后,极度痛楚、疲惫地倒在绳栏上,忽然裁判一声口哨,将他的一只胳膊高高地举起,宣布是他"赢了"!情况就是这样。  
日本投降后的第三天,在山西的八路军企图令驻沁县日军放下武器,遭到拒绝,于是发生恶战。日军仅一个大队(营级建制)守城,而八路军出动一万余人攻打,以死亡一千多人的代价仍未能拿下该城。沁县日军击退了八路军,转眼将地盘、武器交给了阎锡山的国军,八路军却又轻而易举地从国军手里夺了过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晚年尝撰写回忆录,承认八路军是他在中国作战时遇到的最有战斗力一支军队。后来的国共内战也证明,由八路军为主组成的人民解放军,能够势如破竹地击败数百万装备优良的国军。但即便是这支军队,在日落西山的日军面前也如此不经打。  
1945年4月至6月间的湘西会战,是日本投降前在中国打的最后一次大的战役。中方投入十九个师,日方投入三个师团、一个旅团和一个联队(团级建制)。按史家的评说,这次战役以日方的失败告终,所谓"湘西大捷"。双方的伤亡数字是,日方死1500人,伤5000人;而中方伤亡13713人,为日方的两倍。中方还特别提到,俘虏日军军官17人,士兵230人,为七七事变以来俘虏人数最多的一次。日军以"强弩之末"在中国作"垂死的挣扎",仍有这样战绩,八年抗战打的是怎样一种窝囊仗,可想而知。  曾有一个谜语:"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人名"。据说猜出来好几个谜底。一为"屈原",屈服于美国投掷的原子弹;二为"苏武",苏联动武,向日本宣战;三为"共工",即共产党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功。是不是还有一个"蒋干",蒋介石干得好?不知道。《昭和天皇回忆录》中,对于日本最高决策层下决心接受波茨坦宣言之前那一段心理历程,做了较为细致的招供。日本投降的主因,还是屈服于美国。更直接地说,还是怕原子弹。原子弹的威力,使得以凶顽著称的数百万皇军丧失用武之地,抵抗失效,只能给整个日本带来一片焦土,甚至种族灭绝。毛泽东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事实上,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往往就是物。  
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是日本最终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战败不等于投降,投降则是承认战败。如果没有美国参战,或者说如果美国没有发明和使用原子弹,日本绝不可能那样迅速和突然地接受波茨坦宣言,那样乖乖地放下武器。不要说七十年日本皇军一直有视投降、被俘为绝大耻辱的传统,即连日本历史上也从未有过对外投降的记录。纵使日军在各战场失利,向本土节节败退,其作战能力仍不可低估。美国估计,在日本本土作战,盟军可能还要付出上百万人的牺牲才能取胜。从日本天皇的角度,原子弹的爆炸也给了他决定终战的最有力的借口。因为军部领袖们一时方寸大乱,提不出任何对付该武器的良策,当然更无力再阻止天皇作出决断。 

谁比谁更中产?-----刘瑜

这是我一直想写的一篇关于国内外生活水准状况对比的东东,苦于资料不足。现在刘瑜写了,而没有人比她写得更好。

http://www.drunkpiano-liuyu.net/?p=416

暑假回国时,我曾看到过电视上采访张铁林,他不断感慨他的英国女儿如何花钱节约。带她逛一趟北京的商场,得求着她,才肯买一双球鞋和一条牛仔裤;给她信用卡在英国随便花,结果她几个月下来才花了一千多人民币。最后张铁林说:其实我们国内很多人的生活水准早就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了,而我们自己很多人都不知道。
这话也许过于笼统,因为就生活水准而言,简直不存在“一个中国”:金领阶层的中国和民工阶层的中国,显然不能同日而语。但就都市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而言,这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我回国期间,一个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我在国内的朋友比在国外的朋友“敢于”在外面吃餐馆、买衣服、买书、买化妆品——鉴于我在两地的朋友都分别属于两地的中产阶级,所以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如果看08年世行统计的人均购买力GDP,英国是3.5万多美元,中国是5千9百多,英国是中国的6倍左右。如果将这一差异机械算作生活水准的差异,那么似乎应当是英国人每到外面吃6餐饭,中国到外面吃一次;英国人每出门旅行6次,中国人旅行一次;英国人每买6件衣服,中国买一件。但就我接触到的中产阶级来说,事实几乎恰好相反:我的英国同事们不轻易到外面吃饭,几乎没人请钟点工,买书总嫌贵,说到买房,我们系7个40岁以下的同事里,只有两个买了房。
在此我不防暴露一下“隐私”,给自己的工资做一个分析(英镑对人民币目前大约是11:1):我的年薪是4万英镑左右,均摊到每个月也就是3400百英镑左右。扣除养老金6%,税收20%(中档税,而且一部分收入免税),全民保险8%(那些说欧洲“免费”看病的人请注意这个数字),交房产税140多镑(英国无论租房买房都要交房产税),最后可支配收入也就是2400英镑左右。对于我的一些同级别的男同事来说,这就是他们需要用以养老婆、孩子、房子、车子等的全部收入。要知道,在剑桥市内一个体面的两室一厅月租1000镑左右,学龄前儿童托儿所一个月要800镑左右。当然对于双职工、没孩子或者孩子已上小学的家庭来说,负担会轻很多。
这里的物价和中国比又如何呢?前一段网上有人说中国的物价如何“早已超过欧美”,至少就英国来说这不对。有些人似乎习惯于拿中国的大都市生活成本和美国的中西部农村比,得出具有误导性的结论,那要拿伦敦和贵州县城比,结论没准更耸人听闻。还有些人习惯于拿中国上层的消费标准和西方的平民标准比,结论同样具有误导性——好像家里请保姆、孩子上私立学校、买衣服只买名牌都成了生活必需品。如果把这些“必需品”也打入西方的消费标准,那西方的物价也会贵得惊人。不错,中国的物价这些年的确高涨,但是您想知道花钱时捶胸顿足的感觉吗?还是到英国来吧。拿英国的Tesco连锁超市和北京五道口的华联超市比(这里说的是两处8月底9月初的价格,两个都未必是当地最便宜的超市,但是北京找到比华联更便宜的商品显然比在剑桥找到比tesco更便宜的容易,因为北京很多地方还保留着街边的“小商小贩”,英国这方面则少得多):一打鸡蛋华联是17元左右,Tesco是3镑左右(也有更便宜的,但也有更贵的——因为西方的食品“有机”、“无机”价格差别挺大,折中一下);牛肉中国是20元左右一斤,英国是6、7镑左右(也是折中的结果——西方牛肉根据牛的部位价格相差很大);猪肉中国13元一斤,Tesco3镑左右一斤;灯笼青椒中国是1.68元一斤,Tesco是2英镑左右一斤;鸡胸华联是7元左右一斤,Tesco是4镑左右;胡萝卜中国1.5元左右一斤,Tesco是0.4镑。就是说,从日常食品来说,Tesco比华联贵2-8倍不等。我有一次问我们系一个新加坡博士生每天都做什么菜,他说:那取决于每天Tesco什么在打折呀。
至于食品之外的服务费用,花销则更悬殊。我在五道口剪个头发38元,在英国一个档次类似的理发店剪头发是30英镑。在北京打的4公里的话,10元打住,在剑桥要6、7镑。北京地铁2元,伦敦4镑。在北京一个档次还过得去的餐馆,200元可以点4、5个菜,在剑桥中餐馆18镑也就买一盘水煮鱼加一碗米饭一杯饮料——如果你幸运地在你家周围发现一个中餐馆的话。就是说,从服务性的消费来说,英国还真的比中国贵6倍左右或更多。至于中国中产阶级早已习惯定期使用的钟点工、女士们经常光临的美容院,对于这里的大多中产阶级人都属于奢侈消费。现在中国都市的年轻人经常抱怨买房难于上青天,其实西方都市里的年轻人买房也不容易。拿伦敦来说,07年的一个报道说伦敦的房子均价是伦敦人均收入的12倍,好区甚至高达16倍多,这比北京上海中产阶级买房似乎也并不容易多少,至少没有容易6倍。我曾在一个英国华人论坛上看大家讨论每月支出情况,基本上所有人都感慨,就算双职工,衣食住行之外很难存下多少钱。发贴者说他们一家三口平均每个月花100镑买衣服,竟被很多人感慨为奢侈。还有人说你一家一个月手机费为什么要花30镑呢,明明10镑就够了嘛。
在北京的一些大型商场和家居市场里,我倒真是被其中的价格雷到了:衣服和家居用品的确接近和英国接轨了,但是很快,我发现了淘宝网。品质相近的东西,只要不追求名牌,淘宝上要显著地便宜。英国虽然也有ebay,但是ebay上东西远不及淘宝上品种繁多,价格也不比实体店便宜很多。
所以至少就我身边的经验来说,中国的中产阶级似乎比英国的过得更奢侈。当然这里的原因不用我多说,无非是:中国劳动力便宜;中国的收入转移力度相对低;中国有各种“报销”网络和灰色收入;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导致现阶段劳动力过剩;中国的社会结构是金字塔形而西方是橄榄型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也未必一定是好事,因为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不公正或隐患:廉价劳动力背后意味着劳动者怎样的谈判力缺失?报销制度里有多少腐败?那些“羊毛”最终出在哪些羊身上?高速增长背后的环保代价是什么?人口老龄化之后怎么办?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发达”二字,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指生活水准的奢华,而是社会的相对文明、公正和“共同富裕”。我曾经跟朋友感慨说:目前这几代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们很可能比父辈和孙辈过得都要好。我们习惯于线性的发展思维,认为加速度提高的生活水准会永远持续下去,但是随着社会谈判结构的均衡化、收入调节力度的提高、政治透明化削减灰色收入、发展环境成本的提高、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都市中产阶级的生活很可能会逐渐“倒退”到英国的水平。

Wednesday 7 October 2009

为什么我和1300个女人上过床?

一个47岁的英国男人写的,很有意思的一篇,很多话都说得可圈可点,有些观点,多年前我也一样的想过。

http://www.openthemagazine.com/article/living/why-i-slept-with-1300-women



I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I had sex—I still have the receipt. The girl was alive, as far as I could tell, she was warm and she was better than nothing. She cost me £20.
I was 16 then and I’m 47 now. I have spent 25 years throwing my money and heart at tarts. I have slept with every nationality in every position in every country. From high-class call girls at £1,000 a pop to the meat-rack girls of Soho at £15, I have probably slept with more than 1,300 prostitutes, at a cost of £115,000.
I am a connoisseur of prostitution: I can take its bouquet, taste it, roll it around my mouth, give you the vintage. I have used brothels, saunas, private homes from the Internet and ordered girls to my flat prompt as pizza. While we are on the subject, I have also run a brothel. And I have been a male escort. I wish I was more ashamed. But I’m not. I love prostitutes and everything about them. And I care about them so much I don’t want them to be made legal.
In English brothels you shuffle into a seedy room so dim you can only meet the girl by Braille. But in New York last year I sat on a four-poster bed while 10 girls paraded in front of me one by one, like bowls of sushi on a carousel. “Hi,” they would say, “I’m Tiffany”, “I’m Harmony”, “I’m Michelle”, and I would rise and kiss them. It was so touching, so sweet, so kind. There should always, no matter what, be politeness. It is the way the outside world should work, selfishly but honestly.
The great thing about sex with whores is the excitement and variety. If you say you’re enjoying sex with the same person after a couple of years, you’re either a liar or on something. Of all the sexual perversions, monogamy is the most unnatural. Most of our affairs run the usual course. Fever. Boredom. Trapped. This explains much of the friction in our lives—love being the delusion that one woman differs from another. But with brothels there is always the exhilaration of not knowing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The problem with normal sex is that it leads to kissing and pretty soon you’ve got to talk to them. Once you know someone well the last thing you want to do is screw them. I like to give, never to receive; to have the power of the host, not the obligation of the guest. I can stop writing this and within two minutes I can be chained, in the arms of a whore. I know I am going to score and I know they don’t really want me. And within 10 minutes I am back writing. What I hate are meaningless and heartless one-night stands where you tell all sorts of lies to get into bed with a woman you don’t care for. The wor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 Value seems to need a price tag. How can we respect a woman who doesn’t value herself? When I was young I used to think it wasn’t who you wanted to have sex with that was important, but who you were comfortable with socially and spiritually. Now I know that’s rubbish. It’s who you want to have sex with that’s important. In the past I have deceived the women I have been with. You lie to two people in your life; your partner and the police. Everyone else gets the truth.
Part of me used to enjoy the deception. There was something about the poverty of desire with one’s girlfriend. Sex without betrayal I found meaningless. Without cruelty there was no banquet. Having a secret life is exhilarating. I also have problems with unpaid-for sex. I am repulsed by the animality of the body, by its dirt and decay. The horror for me is the fact that the sublime, the beautiful and the divine are inextricable from basic animal functions. For some reason money mitigates this. Because it is anonymous. What I hate with women generally is the intimacy, the invasion of my innermost space, the slow strangulation of my art. The writer chained for life to the routine of a wage slave and the ritual of copulation. When I love somebody, I feel sort of trapped. Three years ago, I was saved. I found a girl whom I could fall in love with… and sleep with prostitutes with. She sends me to brothels to sleep with women for her. I buy her girls for her birthday and we go to whorehouses together. I am free forever from the damp, dark prison of eternal love.
A prostitute exists outside the establishment. She is either rejected by it or in opposition to it, or both. It takes courage to cross this line. She deserves our respect, not our punishment. And certainly not our pity or prayers.
Of course, the general feeling in this country [the UK] is that the man is somehow exploiting the woman, but I don’t believe this. In fact, the prostitute and the client, like the addict and the dealer, is the most successfully exploitative relationship of all. And the most pure. It is free of ulterior motives. There is no squalid power game. The man is not taking and the woman is not giving. The whore fuck is the purest fuck of all.
Why does a sleazy bastard like me like whores so much? Why pay for it?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modern woman is a prostitute who doesn’t deliver the goods. Teasers are never pleasers; they greedily accept presents to seal a contract and then break it. At least the whore pays the flesh that’s haggled for. The big difference between sex for money and sex for free is that sex for money usually costs a lot less.
But it is more than this. What I want is the sensation of sex without the boredom of its conveyance. Brothels make possible contacts of astounding physical intimacy without the intervention of personality. I love the artificial paradise; the anonymity; using money, the most impersonal instrument of intimacy to buy the most personal act of intimacy. Lust over love, sensation over security, and to fall into a woman’s arms without falling into her hands.

Having an instinctive sympathy for those condemned by conventional society, I wanted to cross the line myself. To pay for sex is to strip away the veneer of artifice and civilisation and connect with the true animal nature of man. Some men proudly proclaim that they have never paid for it. Are they saying that money is more sacred than sex?
But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I enjoy prostitutes is because I enjoy breaking the law—another reason I don’t want brothels made legal. There is a charm about the forbidden that makes it desirable. When I have dinner every evening in Soho I always think: isn’t scampi delicious—what a pity it isn’t illegal. I’m sure I am not alone in this. Even Adam himself did not want the apple for the apple’s sake; he wanted it only because it was forbidden.
As for the girls, the argument is that making it legal will somehow make it safer, but Soho has one of the lowest crime rates in the country. Anyway, crime and risk are part of the texture of life. Indeed, Freud tells us: ‘Life loses interest when the highest stake in the game of living, life itself, may not be risked.’ Risk is what separates the good part of life from the tedium.
I decided to ask my Claudia, my favourite prostitute. I first spotted her in the street in Knightsbridge ten years ago and was so taken by her haunted beauty that I decided to follow her. There was an air of great quality about Claudia. The faces of English girls look as if there is not enough material to go round. They have thin lips and papery eyelids, box jawbones, prominent Adam’s apples and withered hearts. Claudia looks Mediterranean—her lips are full and curly, her nostrils flared, her eyes black and as big as saucers.
She walked and I stalked all the way to Soho and down Brewer Street. No. No way. She couldn’t be! She turned, and walked into a brothel. I couldn’t believe it. I could fuck Raquel Welch for £25.
When I ask if she wants prostitution legalised, she reacts violently: “No way! I tried to take a regular job a few months ago. After tax and national insurance I was left with practically nothing. So I came back here. On a good day here I can take £500. I don’t have a pimp, so after paying the overheads and the maid I’ve got more than enough.” There you are. Income tax has made more liars out of the British people than prostitution.
I know a little bit about the business side. Some years ago I became a madam and a male escort. I turned one of the rooms in my flat in Shepherd Market into a knocking shop and joined an escort agency. I went into prostitution looking for love, not money. That said, I always took cash. The women wanted company, someone willing to please at the midnight hour, and straight sex. It was nerve-wracking wondering if I was going to be able to get it up or get on, but at least I had a valid reason for liking my lovers—they paid me. I didn’t care if someone called me a whore and a pimp.
So you see, I have always been a prostitute by sympathy. As for the rest of society, prostitution is the mirror of man, and man has never been in danger of becoming bogged down in beauty. So why don’t we leave it alone? Or learn to love it, like me? Sex is one of the most wholesome, spiritual and natural things money can buy. And like all games, it becomes more interesting when played for money. And even more so when it is illegal.
Hookers and drunks instinctively understand that common sense is the enemy of romance. Will the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please leave us some unreality. I know what you are thinking. That it’s all very well for people like me to idealise whores and thieves; to think that the street is somehow noble and picturesque; I have never had to live there. But so what? One day I will. Until such time, I have to pay for it. How else would someone young, rich and handsome get sex in this city? Yes, yes, I know. Prostitution is obscene, debasing and disgraceful. The point is, so am I.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the author)

Tuesday 6 October 2009

荷赛新闻摄影资料库

荷赛最近把其历年来的获奖作品整合成一个可以检索的资料库,全是新闻摄影。

Saturday 26 September 2009

这里从不拒绝有理想的人——陈文茜

台湾这个社会让我最感动的事情,就是当你很相信“理想”这件事,你终究不会真正地失败。

比如说,八○年代,我先看着高信疆、王拓、黄春明那批相信乡土文学的人不断写作,像林怀民在他爸爸是大县长、内政部长的旗帜之下,却坚持要跳舞。

你看明星咖啡屋老板的回忆,林怀民每天为了要买周梦蝶的旧书,就老早跑去。周梦蝶说起来也是悲惨的时代人物,他就坐在明星咖啡屋的门口卖些旧书和禁 书。路边行人匆匆,重庆南路口,时代就这样辗过,就把一个大诗人辗在那样一个墙角里。他曾经三天一本书都没卖出去,所以饿昏掉了。

可是因为他坐在这里,台湾这个社会的故事不会只到这里,它的故事就会在周梦蝶的旧书摊继续。旁边有个明星咖啡屋,然后偶然与巧合,就会让一些年轻人 走上二楼,点一杯咖啡混一整天。然后黄春明《看海的日子》在那个时候写出来,林怀民也在那个时候完成他的小说,确定他的艺文人生,最后终于走上他的编舞之 路。周梦蝶也不会只是旧书摊一个老人,他会成为文化界不断歌颂的名字,他的诗最终还是被保留下来。

比如说我要做《文茜世界周报》,当时找中天电视的董事长周圣渊,我跟他说台湾不应该故步自封到这个程度,应该要有一些国际新闻,我跟他谈,如果大家 都考虑收视率的问题,很担心这个事业能不能成功,那我就把我的主持费用砍一半,结果他就说,那就把制作费增加一倍。我跟他的谈话只有五分钟,这个节目就决 定了。

也就是说,当在这个社会里你有一个理想,你跟别人说你的理想时,对方会给你理想的回馈。

最近我更发现,台湾真有一些怪人,会做一些比我们这些人做的都还要稀奇古怪的事情,比林怀民跟黄春明还要荒唐。像“熏衣草森林”的詹慧君那个女孩, 三十岁就觉得她不要再上班,要去山上种花,问题是她连花也不会种,搞到邻居好心疼,大家就都跑来帮他种。在台中县的新社乡,很多人去支持,在网络世界里互 相串连,窄窄山里头一条小路的熏衣草森林就开始有络绎不绝的游客。

后来复制到了新竹县的尖石乡、苗栗的明德水库附近,熏衣草森林现在成了苗栗县最大、最漂亮的景点,还可以办婚礼,有九个香草铺子。

又譬如我最近看到的另一个故事是“天空的院子”,是南投县竹山镇八百公尺山上一个老房子改建的旅馆。有个年轻人,连两万块都没有,可是他一心要弄房子,就找了他当医生的表哥一起。两个人买了睡袋、收音机、手电筒,跟一点点吃的东西就住在山上,要了解这个房子。

改建需要钱,谁给他们钱?于是他们开始去找银行,跑了十六家银行,每一家当然都说NO,可是到了第十六家银行,一个资深的银行协理说,我一辈子在银 行工作,我支持你,还帮忙去说服那个分行,给了一千多万的贷款。房子弄好之后,第一个月收入只有八千块,他们不放弃,不断地开车上山、下山,找到可以认同 他们理想的顾客。后来年轻人写信给苗栗县、南投县、台中县所有的文化局局长,请他们来看一下这个很值得推荐的老房子。

其中南投县文化局长看了信后亲自去,刚好在日月潭办了一场很重要九二一的纪念活动,马修连恩等国际歌手都在那边演唱,就带了他们在百年的老宅住了一晚。

大家就一直在那四合院里面唱歌唱到天亮,然后听天空院子的年轻人讲他们如何开创这个百年老宅的故事。

我喜欢慢慢搜集,台湾从大时代到个人的变化,这些人就是跟父亲、母亲走不一样的路。他们常常觉得,我三十岁就要追梦。天空的院子是二十六岁的年轻人,他就觉得我人生的价值要不一样。他觉得幸福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经济产值,这可能是赵耀东本人不是很能理解的事情。

而台湾这个社会就是不会拒绝真正有理想的人。就算现在苦,就像周梦蝶在这个社会的某个角落,但这个社会最感动人的是,所有的悲剧都是分号,它不会是句点。所有的理想在这个社会里头,他就会找到他的知己、找到他可以继续持续的一些路。

(完)

Friday 25 September 2009

还是关于PS——1416教室

http://renyue.ofpix.com/333.html



戴同学昨天发了一个帖子
讨论一条新闻 http://news.sina.com.cn/w/2006-08-07/07339676833s.shtml 这样的照片究竟算不算篡改呢? 摄影师怎么可以没有调整自己照片的权利呢?原始的照片就是真实的吗?那只不过是一台机器对现场的还原而已,而之后的ps,是另一种机器对现场的还原,这两者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吗?摄影师有权利调整曝光、选择胶片,为什么就没有权利ps呢?我们不会真的愚蠢到了宁愿刻板的相信一个日本产的黑匣子而不相信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地步吧?
人的眼睛才是权威,亲临现场的摄影师有权利利用任何技术手段再现他看到的一切! 就算真的加了一些黑云又怎样呢?气氛算不算是客观要素之一?若是的话那黑白照片又怎样?图片编辑可以选用黑白照片来降低血腥的感觉,为什么摄影师不可以ps浓一点的黑烟增加战场的气氛?闪光灯又怎样呢?将人的肤色拍得更黑或更白也可以充满主观的暗示,人的背后有没有阴影?在被定格一千分之一秒钟人的极其怪异的表情,你说这是真实的还是需假的呢?人本来就是主观的。


我的回答

在《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这本书里 ,有这样一个小节,叫做视觉欺骗。其中列举了视觉欺骗普遍存在的五种形式:
第一,发生在照相机镜头前的事件可以是有意安排的第二,在照片制作完成之后,可以通过诸如剪辑、粘贴等传统手段,以及现代的电脑技术加以修改第三,当对若干摄影图像依照某种次序加以编辑时,其排列顺序可用来造成这些图像所记录的真实事件之间的一种错误印象第四,在摄影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选择拍摄、取景、对拍摄的形象进行剪裁,对图像进行整体编辑,仅仅靠选择的手段就可以使一张照片作为客观现实证据而具有的价值发生戏剧的变化。第五,最简单的方法,一幅照片可以通过错误的说明来误导受众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五种方法里,使用电脑技术修改其实是最愚蠢的一种方法,因为其他几种欺骗方式都是杀人不见血的,或者说是只有江湖内部人士才会明了的秘籍。在我的课堂上,一谈到数字技术修改照片的尺度,总会有同学反驳——剪裁不也会改变真实性吗?镜头取舍不也会改变真实性吗?他们都是聪明人,不会轻易被糊弄。就是逻辑上出了一些问题,因为所有以上五点视觉欺骗的手法我们都需要禁止,可能我们对数字修改技术讨论的热闹,忽略了对其他几种更隐性欺骗方式的杜绝和监督,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人摆拍造假,就得出可以随意拼贴制作照片的结论,这个逻辑显然是说不通的。

戴同学的想法也挺有趣,我觉得他的观点是,能不能把因为电脑合成而造成的视觉欺骗效果转化成视觉说服的效果呢?或者说,他在质疑,为什么不能用积极的电脑合成方法,传递信息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出的好。我觉得假设我们可以这样做的话必须基于两个前提:
第一,维持传播者的公信力。受众也不是傻瓜,在《视觉说服》这本书里提到这样的观点,“照片从来就是被操纵的对象,我们不应认定过去的受众对于这一可能性的认识不如当今的公众。公众对照片的认知时常持怀疑态度。虽然摄影作为证据的价值源于其介质的技术本质,最终决定任何一张特定照片的可信度的是这张照片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如果我们对把照片当作证据来使用的那个人不信任,不论照片看上去如何真实,我们都可以说它是经过摆布的,没有代表性,标错了说明等等。反过来,如果我们相信使用照片的人不会求助于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段,及时我们充分意识到存在着被利用的可能,还是会相信照片作为证据的价值。”

我想这大概就是路透社在发现摄影记者修改照片之后,立即撤销这张照片,并将之公之于众的根本原因。维持传播者自身的信誉是非常重要的。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如果要让受众相信这些修改后的照片是“积极的”“正确的”,那么传播者的公信力很重要,而要维持传播者的公信力,它必须确保任何修改都必须是“积极的”、“正确的”。但是他能确保吗?!如果路透社对自己的摄影记者说,你们可以根据你们看到的事实修改照片,他使用怎样的尺度进行衡量呢?不要太多,只要一次的疏漏就足以让他丧失自己的说服力。

第二,突破视觉结构不确定性的影响。视觉结构与文字相比较,它不能成为一套表示因果关系、相似关系,以及除时空关系之外的其他任何关系的明确手段。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通过形象本身明确表达自己的论点。这种模糊性往往需要借助文字说明来界定。因此如果要让受众理解摄影者试图通过修改过的照片表达观点,必须要明示所做的修改,否则无法发挥视觉说服的作用。比如戴同学提出的这个例子,文字说明里可能需要这样的文字“注:修改过的照片,作者添加了一些浓烟,现场本应如此恐怖。。。”其实我在之前的博客里提到过这种做法。见“两个小符号的智慧”,但是显然,实施过程并非如此简单。

戴同学的反传统思维我赞同,但是我觉得你的思考方式仍然是从文字传播的特性入手,对于视觉传播来说,是一个不同的体系,有些方面可能会更复杂。
Tags:

Tuesday 22 September 2009

有关墨菲定律

http://web.ofeva.com/article/159.html

有关墨菲定律,其实编者更喜欢翻译为“莫非定律”,很中国化。

西方的“墨菲定律”(Murphy’s Law)是这样说的: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根据“墨菲定律”: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知道是谁发现了这个定律吗?你能相信它不是由哲学家、牧师、文学家或是科学家创造,而是一名工程师的即兴发挥吗?
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是一名工程师,他曾参加美国空军于1949年进行的MX981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置在受试者上方,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加速度计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人有条不紊地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错误的位置。 于是墨菲作出了这一著名的论断,并被那个受试者在几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引用。几个月后这一”墨菲定律”被广泛引用在与航天机械相关的领域。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其中最著名的一条也被称为 Finagle’s Law(菲纳格定律),具体内容为: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这一定律被认为是对”墨菲定律”最好的模仿和阐述。
看了上面的故事,你可能会问,这个定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墨菲定律”只是一种概念,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对于电脑用户来说,这一定律的提示就是:任何可能出错的事物都会出错。因此,电脑不是神圣万能的,再好的电脑有时也会出现问题,带来麻烦。所以,重要的资料一定要做好备份,以防万一。
另类表述:1、如果第一次便成功,显然你已经做错某事。2、如果某事不值得去做,则不值得把它做好。3、绝不记住忘掉的事。4、当一切都朝一个方向进行时,最好朝反方向深深的看一眼。5、今天是你前半生的末日。6、寻求单纯—-然后不信。7、教育无法取代才智。8、要是知道自己所值几何,你就会变成一文不值。9、寂寞是你赶不走的东西。10、自动消失的问题会自动回来。
总则:一、别试图教牛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牛不高兴二、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三、不要以为自己很重要,因为没有你,太阳明天还是一样从东方升上来墨菲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墨菲哲学: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墨菲准则:东西越好,越不中用。
体现: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你若帮助了一个急需用钱的朋友,他一定会记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钱的时候。有能力的——让他做。没能力的——教他做。做不来的——管理他。你爱上的人,总以为你爱上他是因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你最后硬着头皮寄出的情书,寄达对方的时间有多长,你反悔的时间就有多长。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迟到,就是迟了。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就可以丢掉。东西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它。你丢掉东西时,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后一个地方。你往往会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东西。你出去买爆米花的时候,银幕上偏偏就出现了精彩镜头。另一排总是动的比较快。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就开始动的比较快了。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错了排。失事的地点越远,伤亡的人数就得越多,否则写不成一则故事。你携伴出游,越不想让人看见,越会遇见熟人。一种产品保证60天不会故障,等于保证第61天一定就会坏掉。
摘录: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如果事情还能更糟的话,它会的。In nature, nothing is ever right. Therefore, if everything is going right … something is wrong。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是永远正确的。所以,如果每件事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一定出问题了。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anything foolproof because fools are so ingenious。愚蠢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愚蠢太富有创造力了。Everything takes longer than you think每件事总比你估计的要多花点时间Whenever you set out to do something, something else must be done first每当你准备做什么的时候,总有些别的事你得先做了。Every solution breeds new problems每个解决办法都会衍生出新的问题。The legibility of a copy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its importance文件的可读性和它的重要性是成反比的。The chance of the buttered side of the bread falling face down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cost of the carpet面包往下掉的时候,抹了黄油一面冲下的概率和地毯的价值成正比。You will always find something in the last place you look东西总是在你最后去找的地方被发现。Left to themselves, things tend to go from bad to worse听之任之的话,事情一般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After you bought a replacement for something you’ve lost and searched for everywhere, you’ll find the original在你丢了东西到处找不到并买了新的后,你就会找回原来丢了的那样。The other line always moves faster你旁边的车道总是比你这条走得快些。Build a system that even a fool can use, and only a fool will use it建立一个连傻瓜都会用的系统的话,一般只有傻瓜才会去用。Everyone has a scheme for getting rich that will not work每个人都有套没法运作的致富计划。In any hierarchy, each individual rises to his own level of incompetence, and then remains there在任何等级制度中,每个独立个体都会迁升到力所不能及的职务,然后就呆在那儿了。The better you know the amount of ill luck that will strike you,the worse you know when this will happen你越清楚厄运的危害,你越不知道它什么时候降临。He who angers you controls you, there-fore you have no control over your anger都是那些让你愤怒的人控制你,所以你没法控制你的愤怒。Murphy’s Law Current RevisionAny thing that can go wrong, HAS Already Gone Wrong!You just haven’t been notified如果事情还能更糟的话,它已经有那么糟了,只是你没发觉罢了。The optimist proclaims that we live in the 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the pessimist fears this is true乐观主义者声称相比前生和来世,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最好的,悲观主义者就怕这是真的。Probabilities serve only and exclusively to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improbability of the catastrophes that actually take place概率,也只有概率,是用来解释为什么不大可能发生的灾难发生了。Sex takes up the least amount of time and causes the most amount of trouble性爱只需要最短的时间就能带来最多的麻烦。Before you find your handsome prince, you’ve got to kiss a lot of frogs在发现你的英俊王子之前,你已经吻过了无数只青蛙。If you’re heart is broken, sweep up the pieces.There will always be someone who will want to put it back together如果你的心碎了,把碎片收拾起来。这世上总会有人想要把它补好。If it seems perfect today, tomorrow it will end如果今天看上去完美的话,明天将是终结。Women are like boats: they require constant maintenance and attention, and they cost a lot of money.Men are like buses: another one will eventually come along女人像游艇:需要定期的维护和关注,而且花费很高。男人像公共汽车:下一班迟早会来。
投资应用:
你怕跌,它偏偏跌给你看;你盼涨,它偏不涨;你忍不住卖了,它也开始涨了;你看好五只股,买进其中的一只,结果除了你手中的那只外,其它四只涨得都很好。
不要人云亦云,要看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而那些地方可能会出现赚钱的机遇。出其不意也同此理,这正是某些人的法宝。
注意力发散、流动,观察到全局的变化。它也只是个名相,更象一个筐。一切不确定的东西都可往里装。它在冥冥之中提醒我们,面对任何事情,应该考虑的更周到、更全面,要采取一定的保险措施,防止偶然失误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损失。

Sunday 20 September 2009

某个摄影学校的作业——1416教室

http://renyue.ofpix.com/1734.html#comments


ICP(国际摄影中心)学校的摄影培训分为普通班,新闻摄影班和艺术摄影硕士班(MFA)三个项目,开学头一个月,所有学员都要参加进入正式课程之前的热身运动,除了对器材,实验室的了解,还有一个拍照热身运动,老师留的作业很有趣,我抄下来和大家分享:
1, 模仿以下大师的名作 :Martin Paar、 Diane Arbus 、Weegee 、Cindy Sherman
2,拍摄一些你自己生活中没有的东西
3,拍摄一张颜色是青的补色的照片
4,记录某人或者某事物留下的痕迹
5,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你能想到的最普通的东西。
6,用光线描绘身体的一部分
7,拍摄你的姓名字母
8,拍一张同班同学的肖像
9,拍一张能够代表美国的照片
10,拍一张内容有关“触摸”的照片
11,拍摄不可见的东西
12,拍你的行李
13,拍摄一个开放空间
14,设计一张照片
15,在夜晚布光拍照
16,拍摄一种对比
17,拍摄你想要拍的
又:杨文洁(白白)正在在icp的新闻摄影项目中读书,这份作业是我从她那里搞到的,她的Low City刚刚在burn杂志上发表,很久没有看这个网站,发现这里的讨论非常热闹。

Thursday 17 September 2009

今日金句——来自Daddy-long-legs

“The world is so full of a number of things,   
I am sure we should all be as happy as kings. ”

虽然我不确定这世上的国王都很快乐,可这有什么所谓?   


“Whatever sky's above me,   I've a heart for any fate.”

Monday 7 September 2009

我们都是花栗鼠——和菜头

http://www.hecaitou.com/blogs/hecaitou/archives/134103.aspx


昨天中午,飞猪老师在推上发问:谁手头有《新华字典》?谁能告诉我上面笔画数最多的十个汉字?我立即检索“新华字典+汉字列表”,找到了这可怕的十个中文字:
灩籲灪爩鱻麤龖龗齾齉靐龘
接下来的几分钟,网络上一片唰唰声,收藏的收藏,转帖的转帖。因为似乎我发布了一条了不起的知识,值得收藏推荐,以备不时之需。所以,菜在推上曰:
上网以后,我们把信息当做了知识,把收藏当做了学习,把阅读当做了思考,把储存当做了掌握。像个花栗鼠在秋天收藏坚果一样,把自己的阅读器和硬盘塞满,却依旧觉得饥渴难耐。
于是,有笨蛋跟着感慨说:索代斯奈,网络让人们变得浮躁了。我靠,我再靠,我飞靠,这都哪儿跟哪儿啊?我描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在网上能够接触 到空前的信息,也就产生了空前的贪婪。以前在抓虾网,一旦放出一篇《职场人际关系的10条杀手锏》,或者《你所不知道的101个Gmail使用诀窍》,或 者是《人的一生中不可不读的10001本经典著作》,收藏量立即翻着跟头往上涨。我敢打赌,搜藏这些内容的人里,一百个人中没有一个会再去翻看一次。只是 觉得这是知识,这会派上用场的,我现在收藏了,那么我就等于拥有了它。
现在我来谈这个问题,看了都觉得这是一个笑话。但是,不是有无数人正在这么做的么?有多少人硬盘上下满了不会再读一次的电子书,甚至根本没有事件去 读那几个G的电子书?有多少人的邮件箱里塞满了别人转发过来的各种经验、总结、教训,甚至加了星号,打了Tags,可几年过去了都不会去翻一下?
没有亲身实践过的知识不是知识,那只是一些文字,最多算得上是有含义的文字。没有经过思考辩证和行动验证,知识和经验都是别人的,放在硬盘上、阅读 器里,不等于你拥有了它。别人思考的结果无论你看起来多么深刻,多么智慧,如果你没有花时间去想一下,偶然在生活中验证一下,它不过是一阵在你晶状体上的 光线扰动,对你的大脑秋毫无犯,只是你的阅读体验而已。你把整本《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都当到你的硬盘上,把整个wikipedia都储存在你的移动硬盘 上,你也不会成为百晓生,更别说运用里面的资源去改变自己的生活,连烧烤的时候生一堆火都做不到。
而即便是如此,甚至许多人早就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但是却不能停止自己控制鼠标的小手。往自己的电脑上扒拉越多东西,越觉得不够,最后变成了为了拥 有而拥有。所以,这和网络没有多少关系,而是人性使然。只不过是网络加剧了这种症状而已,它几乎可以无限度地满足这种贪婪,只要你的硬盘足够 大,Google公司一直在运营,那么你可以一直那么做下去。
在过去,没有电脑时代,人们不也是那样做的么?买来那些自己根本不看的书,但是看到书柜日渐丰满就觉得意志踌躇,似乎有了那些书,就等于拥有了其中 的知识。周末不休息,用剪刀浆糊去做剪报本,做完一本又一本,结果是全部放在屋角落灰发霉,但是每次看到的时候却心满意足,似乎那堆破纸在,就拥有了历 史,拥有了对所有大事件的掌控。在今天,网络所不及之处,人们不也是那样做的么?买一处水泥盒子,觉得就是拥有了品质生活。买一辆铁皮盒子,就觉得步上了 成功的阶梯。在所有房间都安装电视,似乎就能随时保持资讯的更新,让新闻跟着自己从饭厅走进洗手间。把钱堆放起来,隔段时间在ATM上含情脉脉地看上一 眼,看到数字在增长就好像买到了明天的保险,根本不考虑如果它不流动起来那就是纸张和数字。所有这一切我们都在做,做完了以后,内心煎熬无比,像《雾都孤 儿》里的奥利佛.特维斯特一样,伸出小碗来,顽固地嚷嚷: I ask for more.
花栗鼠过冬,只需要一个树洞,一点点坚果。但是,它们忙活了整个秋季,储存了它们其实无法消费完的口粮,以至于第二年树林里有新的树苗长出来,无形间做了森林的义务造林员。在这一点上,我们甚至还不如花栗鼠。

Saturday 8 August 2009

真是不惊不行

这是开心网最近转疯了的一个帖子:

有一个男人,他19岁娶了18岁的女友、
24岁時和只有18岁的秘书交往并結婚
28岁见到1岁的女嬰,开始光源氏计划、
在31岁到日本旅行认识一名15岁的女仆,
隔年认识10岁的萝莉,
在日本旅行期间就周旋于女仆和萝莉之间,
38岁和萝莉結婚、39岁回到中國,
49岁光源氏计划成功,把22岁的小妹妹带回家,
后來活到59岁死亡。
请问这人生的贏家是哪个历史人物?





==============================   
  
1885年 19岁 与卢慕贞(18岁)结婚,后育有三子
1891年 24岁 认识陈粹芬(18岁),后成为侧室
1894年 28岁 初次见到宋庆龄(1岁岁女婴)开始光源氏计划
1897年 31岁 流亡日本,认识浅田春(15岁女仆)
1898年 32岁 认识大月熏(10岁罗莉)
1900年 34岁 9月20日上午在神户市相生町加藤旅馆跟浅田春(18岁)
1901年 35岁 向卢慕贞(34岁)提出离婚(当时似乎还没正式离婚
1902年 36岁 向大月熏(14岁)父亲提亲被拒绝
1903年 37岁 8月与大月熏(15岁)订婚
1904年 38岁 7月19日与大月熏(16岁)正式成亲
1915年 49岁 与卢慕贞(48岁)正式离婚 与宋庆龄(22岁)结婚

答案:孙中山

Tuesday 4 August 2009

兔子跑什么跑——刘瑜

http://www.drunkpiano-liuyu.net/?p=371


哈利先生26岁,他有个两岁的儿子和怀孕六个月的妻子。他曾是全国篮球明星,但目前在超市里卖果皮刀。哈利开车狂奔在高速公路上。这是一个普通的郊外黄昏,他本来应该去爸妈家接儿子的,但是他突然希望明天早晨能够醒在一片白色沙滩上,于是他拐了一个弯,拐上了高速公路。哈利此刻很累,因为他在公路上迷路了,因为他开了很久还是在美国东北无穷无尽的小镇上。时间是1959年,哈利先生的外号叫兔子。
《兔子快跑》是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的第一本。该书的封背上这样介绍它的内容:“26岁的哈利被困在二流的生活当中,一个酗酒的妻子,一个到处是脏碗盘的房子,一个幼儿和一份毫无意义的工作。意识到自己无力改变这一切,他从自己宾州的家里逃跑了。”
当然兔子没能跑远。一个不甘平庸的男人试图从二流的生活中私奔,但是作为一场私奔,他缺少一个女主角,一个地图,一个敌人,一个明确的目的地,一种悲壮感……总之他缺少传说中的私奔所需要的一切构件。于是,在公路上狂奔了一夜之后,他回到了小镇。
他没有回到妻子詹尼丝身边。路上他认识了妓女露丝,他跑去跟她同居了。在跟她同居几个月后,他又跑回了刚刚生产的妻子身边。跟妻子共处几天之后,他忍无可忍,又企图跑回露丝身边。在新生女儿意外死去之后,他又跑回了妻子身边。在女儿的葬礼之后,他又跑回了露丝身边。
总之整个小说中兔子先生一直在妻子和情人之间跑来跑去。如果说《兔子快跑》展示了一个关于爱情的道理的话,它就是:一个人是多么容易把对自己的鄙视误解为对爱情的需要。兔子先生厌恶自己的平庸空洞,于是他不断制造爱的泡沫。他在妻子和情人之间蹦来蹦去,就像一个得了肺病的人在胃药和心脏病药之间换来换去一样。情人或妻子当然不可能拯救他,因为胃药是用来治胃病的,心脏病药是用来治心脏病的,而他得的是肺病。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遮蔽一个人存在的虚空,爱情的渺小之处在于它只能遮蔽这个虚空而已。对于解决自我的渺小感,爱情只是伪币。
这本书让我想起电影《好女孩》。女主角嘉斯丁和兔子一样,是个小镇上的售货员,她也和兔子一样风流,在丈夫和情人之间蹦来蹦去。但她的问题不是如何在道德和风流之间进行选择,甚至不是如何在丈夫和情人之间进行选择,因为其实她并不爱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她的问题仅仅是如何用他人的爱来遮蔽自己的平庸。她的风流不是风流,是恐惧。也许任何人的风流都从来不是风流,是恐惧。在终于和年轻的男同事勾搭上之后,嘉斯丁叹息道:I’m finally a woman with a secret.
我想之所以永远有这么多人在忙着得到爱失去爱抱怨爱唠叨爱,除了伟大的化学反应,还因为爱情是成本很小、“进入门槛”很低的戏剧。如果要以做成一个企业、创造一个艺术品、解决一个科学难题、拯救一个即将灭绝的物种……来证明自己,所需才华、意志、毅力、资源、运气太多,而要制造一场爱情或者说那种看上去像爱情的东西,只需两个人和一点荷尔蒙而已。
于是爱情成了庸人的避难所,于是爱情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被大量地生产出来。说到底一个人要改变自己太难,改变别人更难,剩下的容易改变的只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在一起,分手,和好,再分手,第三者,第四者……啊,枝繁叶茂的爱情,让一个可忽略可被替代可被抹去而不被察觉的存在,看上去几乎象是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我始终没法喜欢上兔子先生。我不知道他这样在两个女人之间跑来跑去有什么可亲或者可爱的地方,甚至有什么值得被书写的地方。也许厄普代克先生看中的正是兔子先生的这种无力感。他在为26岁的兔子写完《兔子快跑》之后,还为36、46、56岁的兔子写下了《兔子回家》、《兔子发了》、《兔子安息》。据说很多人从兔子系列中看到了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灵魂变迁史,但人在爱情中逃避自我的习性,似乎和20世纪、美国或中产阶级没什么必然关系。我看到的只是,自我是一个深渊,它如此庞大,爱情不可填补。

Wednesday 29 July 2009

尹姗姗语录

摘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和有同感的。

我最近渐渐的发现,女人更年期的暴躁一大半是生理原因,一小半是历年来积累的暴躁和怨恨所致,结婚之后的二十年,老公让人糟心,小孩让人 糟心,逐渐积累着无数的怨念。20年后,老公退休了,小孩长大了,就要来偿还自己20年前的债,就是要忍受更年期女人们无休止的暴躁和突然翻脸,20年的 怨念连本带利都还给了老公和小孩。所以说,大家基本谁也不欠谁。

4、爱情多么美好,却不堪一击。穷困可以击败我们的爱情,狐臭同样也可以。试图和人建立一种关系而不仅仅是感情,但关系虽然看似固若金汤, 可带来的恶心和不得已也一样令人痛恨。关系是懒人的依靠,是激情的克星,选择飘无定所的激情,还是选择长满青苔的关系,这简直是最宿敌的问题。

5、王祖贤真是美啊,美得不人不鬼的,她的确比关之琳好看多了,但是她的美有一种强烈的时代印记,而且属于那种美得让人走火入魔的类型,我fan她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可说起美女来,大家并不会第一时间想起她,只是一说起她来,肯定是心醉。

8、自己掐指一算,好多的东西在等我去遇见,我默默的告诉自己没有什么不敢去尝试,也没有什么我是输不起的。而且缘分这件事情,气数将尽就一定会大江东去,命中注定就一定会摆在眼前。顺势而为,尽人事完成它,我们就不要患得患失。

9、我一直是一个热爱去爱的人,我只直接冲向我最想要的,摘到我最想要吃的那颗果子。如果忘记你,我就忘记了自己最奇迹的时光。

13、看名著当然不是看全套的名著,都是买一本看一本,挑自己有兴趣的看,我是剧透挂的,看电影喜欢知道结局走向,看小说喜欢先看提纲或者评论,如果合我口味我就买来看,否则也是浪费时间。结果证明我还是很明智的。

14、我喜欢梁文道说的一种读书体会:读书最好的状态就是,你读完之后,看这个世界会有新的角度和维度,而且你会不知不觉在一段时间中都活在那个世界里。

15、沉默是无望的存在,等待是煎熬的小年。

16、人总要在意志低靡的时候才能说出像样的话,对于很多写作的人来说尤其如此。我看方文山的访谈,说其实写作的人应该被生活榨干,写得越好的人,大多生活得越是无趣,因为所有的利比多都放在了创作上。

29、所谓坏人,并非不知羞耻的人,而是不打算很快醒悟的人,也是不容易顺从命运的人。电影里这些人最容易也最彻底的贯彻欲望对于他的驱使,非常容易塑造也让人相信,但我还是对理性更加感兴趣。

34、其实美这个东西没有那么多变,我仍旧坚信古希腊对于美的一种定义:一种自然的和谐。

35、我想用素黑的话来fresh自己,倾注你所有的爱,专注的做一件事情,至少在我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这样,这就是修行。

36、最后能够支撑住一个人的理念的,除了强大的内心,就是这些在我身边的好朋友,当世事变化,当环境变换,他们还是和我说着互相能够理解的 笑话,这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最奢侈的不是明码标价的物质,而是很多高不可攀的理想。谢谢命运,我经历过那么多能够实现各种理想的事情,我看过那么多的 好风景,听过那么多的好故事。这个人间,有很多伟大的人,有很多伟大的梦想,可以是光芒刺眼的,可以是微小渺茫的。秘密的快乐,始终最让人微笑。

37、其实还是很老土的一句话,人生苦乐,自己最知道;任何选择,都有可能后悔;人就是这么贱,贱得那么高尚。

39、我一直认为,人生最难学会的,就是两件事情,一件是懂得如何去爱,一件是懂得如何承受身边人以死亡形式的告别。年龄长大,身边的人就 开始陆续的死去,可能是朋友,亲人,也可能是你的宠物,花草。 面对死亡形式的告别,稍有思想的人都会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人生。

40、很佩服自己以前默默扛过孤独的日子,那个时候的我,还那么坚强,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告诉自己,过了今天晚上,一切都会好很多,洗洗 睡,没有什么能够打倒我。即使折磨内心,也是我自愿承受这种程度的痛苦,所以也没有怨过谁。我是从内心希望把自己和他人分开的,我知道彻底的自由就是彻底 的孤独,我无所谓,反正他人就是地狱。

41、我们也有好多好多的快乐,也有与之完全等值的痛苦。这种痛苦之所以比以往都要痛苦,乃是因为这些痛苦是我们带着一点点犯贱的自愿而得到的,也许未必真的苦入骨髓,却被自己的姿态弄得更加悲剧。对不对呢。

42、我从来都是用自己生命和灵魂的最根本的部分和我爱的人交换的。你可以看见我的所有,只要你愿意去看;你可以得到真实的答案,只要你去问,只要你能够理解我的答案。

1、现在还有多少少年能够把《悲惨世界》看完呢?当时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没有儿童读物一说,看的就是《娜娜》《红与黑》《忏悔录》,高中时候看的《悲惨世 界》则影响着我一生的道德观和世界观,我甚至希望如果我成了中国的JY部官员,就一定要把《悲惨世界》作为必读书,因为我相信读这本数读得认真的人,应该 都是善良的。然后更不要说《约翰克力斯多夫》《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这些著作。相比之下,郭敬明——都不知道是何方的小妖!当然,我很惭愧的是,高 中时期,如果郭敬明这种书也在市面上的话,可能我,可能我们也会买来读一读,那么,雨果、普鲁斯特、罗曼罗兰这些人与我们可能就有缘无分,永远都站在书柜 隔着玻璃对我们微笑。只能说,我还是幸运的,而现在的少年,真的有很多不幸的地方。比如说,和郭敬明的小说出生在同一个时代。和我的校友说起这件事情的时 候,他们的看法都和我惊人的相似。
现在看来,代沟是一件何等幸运的事情!

我非常喜欢贾樟柯的电影,也很喜欢他近来在NF周末上面说的那些话——大致内容是说,“大众口味是最值得警惕的东西,因为大众趣味当中往往含有许 多低级趣味,这是我永远都要避免的。”我想说,这并不是清高,这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敬业的人的最基本、最可靠的良知。我是学电影的,所以我讨厌《手 机》,我想说,就算我能靠这个电影赚十亿,我也不会拍他的,这个就是问题的核心。想靠别人的低级趣味挣钱,这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人永远的有阴暗 面,并且对别人和自己的阴暗面存在一样的兴趣和观赏欲望。要满足这种欲望和兴趣,拍电影固然是一个方法,但你是一个专业学电影的人啊,你为什么不能有一点 起码的专业道德呢?西恩潘说得很对,满足欲望,你去看人家跳艳舞,去酒吧狂喝就行了,拍什么电影呢?人家就是一个很有艺术良心的人。电影工业是一种妥协, 是商业和艺术都要妥协,而不是说,艺术是为了纯粹的商业。《手机》就是一个烂东西——它甚至连一个东西都不是。我就可以这么说。据说我们学校今年有考生因 为喜欢冯小刚的电影而没有被录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让人愉悦的事情。
我发现,现在名著的精装本越来越多了,悲观的看来,是因为读这些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精装本只对于收藏来说是有更大价值的,谁愿意天天背着那么重的精装本到处走呢?
最后,谢谢现在还有好书,谢谢还有良心的人。

13、有个朋友告诉我,生命就是一个绣花。我们从底下看,乱七八糟的走线,上帝从上面看,则是一朵花。


30、有理智的人使自己适应这个世界,而非理智的人则使世界适应自己,因此,所有进步都取决于非理智的人。所以,没有聪不聪明,只有愿不愿意。你足够强悍,做的荒唐事都是伟绩;你不够强悍,做的正确的事情都会让你后悔。

漫长的旅程——韩松落

看过那么多与痛苦有关的影像作品后,我渐渐觉得,用影像表现出来的痛苦,其实都不是痛苦,甚至,有可能恰恰遗漏了痛苦。
因为,影像有它的不足之处,它是给第三者观看的,所以它是叙事的、断裂的、跳跃的、提纲挈领的,它只攫取那些对它有用的情节点,因为观看的人只要这些对自己有用的点。
就像《深海长眠》和《潜水钟与蝴蝶》,主人公因为种种原因瘫在了床上,在它们的原型人物那里(两部电影都根据真实人物的经历改编),时间一定非常缓慢,他们生活的主要部分,就是床上的静默时光,还有那些难以启齿的种种不便之处,而一旦成为电影,我们感兴趣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和周围人的交往、感情纠葛,他们的感悟仿佛诗,他们的时间也过得飞快,五年、十年、三十年,只要打上一行字作为提示,就过去了。真正的痛苦,其实被影像遗漏了。
就像地震那样的灾难,它适宜呈现在影像中的,只是那些有情节的片段,得到了抚慰的悲伤,感激的笑容,搬运救灾物资的场面,和慰问者握手时的欣悦。而这些场景都只是情节点,都会过去,身在其中的人,还要独自面对重创之后漫长的煎熬。

人生的大部分,都是没有情节的煎熬。有的时候,我很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度过那些没情节、无意义的煎熬的,例如最坏最极端的那些时刻,经历过一次大战的那些人,知道这事没完,还有第二次,窗户玻璃上贴的防空袭的纸条都没清理干净,果然又来了——这次更坏。那中间的几十年,都是怎么过来的?被后世当作战争史诗中的一个一个人,是怎么面对琐碎的日常生活,和并没因为战争而得到豁免的种种烦恼的?那种煎熬,是不是甚至会形成一种惯性?如杜拉斯说她母亲:“一辈子都在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储存鱼子酱。”她到底没等来,好象楼上的第二只鞋子终于没落下来,她担惊受怕地过了一辈子。
还有生老病死,还有生命中最糟糕的际遇,自己的错误决定,那都不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也不是外星人入侵,那是肯定会来的,迟早要来的,而且都不是电影,不是几个镜头就能结束得了的,中间的日月流年,时时刻刻,都要熬着。潮水一样的访问慰问的人走了,更长的时间里还是得自己挺着,痛苦酸楚,都是真真实实地在自己身上。经历过这些的人,都是怎么敖过来的?

不是在自己身上,所以想不到,到了自己头上也就明白了,人的忍受力真是无限的,从前,粉红娇嫩地依傍在父母亲身边的时候,想也想不到的那些事,黑白分明的世界观里永远容不下的那些事,最后也都忍过来了。

人的精力,花在什么上面的,都是可以看到结果的,花在忍受和煎熬上的,多半看不到。人类大部分的勇敢和力气,并没用在冲锋陷阵和经天纬地上,而都是用在这些看不到的地方,人生,犹如尤金·奥尼尔所说,是“进入黑夜前的漫长旅程”,所以我们需要各种影像,因为它设法攫取了这个漫长旅程中的点,而否决了它漫长的存在,因为即便在它表现痛苦的时候,它也设法遗漏了真正的痛苦。

Friday 17 July 2009

今天摘抄

被引用来作广告语的某名人的话: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想去哪里,那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林语堂:
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丁小云:
爱情就像一头鲨鱼,它必须一刻不停地向前游,因为停下来它就会死的。人生也是一样,只要你很努力地不断向前走,很努力地做一个独立的、有智慧的女人,那么那些好的人或好的东西自然就会紧紧跟在你的屁股后面,并对你始终不离不弃。

为什么今天的流行文化不会像大力宣扬爱情一样大力宣扬自由?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为了爱情所能做的最极端的事无非就是制造一起情杀案,而年轻人为了自由所能做的最极端的事却有可能是革命。  今天的流行文化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就是因为这更有利于维护社会既得利益阶层的地位和利益吧。从这个角度来看,爱情的确就像德国混蛋导演法斯宾德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最精良、最狡猾、最有效的社会压迫工具。

什么是理想主义者?
有人给出这样的答案:理想主义者就是认定用玫瑰煮出来的汤比用卷心菜煮出来的汤更好喝的人。  
理想主义者如何与世俗生活和解?
答案就是学会用卷心菜而不是玫瑰煮汤。  
只有融入世俗生活,才有可能超越世俗生活,除此之外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彼岸之美,在于彼岸之无渡。

刻意的坚强冷漠不是禅,发自内心的活泼自在才是禅。

Thursday 16 July 2009

我想拍的和我能拍的

现在能拍的,不过是一些山水,花草,而且也远远没到拍到惊艳的地步。

但我真正想拍的,是这样的:

爱我

女人

睡觉中的中国人

伦敦公交车上层看到的风景

Friday 26 June 2009

如何可以不在乎——女病人

常见有的博主相当之严肃地义正言辞地貌视鄙视地专门撰文大骂某些匿名评论者,我的反应基本都差不多——相当之搞笑。

至于那么在乎吗?

http://lome.blogcn.com/index.shtml



如何可以不在乎
人的自尊心真是个奇妙的玩意儿,有时它表现为一种表里如一对自己的自尊自爱,有时则是为了掩盖内心或外在虚弱不足的部分。所以,当种种情形混杂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判断一种真实的情况存在。只能举例说明:一个人身体机能比较好的时候,他是不太容易被感染感冒病毒的,也不太容易吃了不对的东西就导致腹泻;那么一个人的生活状况比较好的时候,他也不太容易被旁人的评判和流言蜚语所影响。在论坛上有句著名的话是这样说的:假如你知道批评你的人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那么你就根本不会在意他们说了什么。

爱情也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朋友们凑在一起私下评论自己好朋友找的男朋友是什么样的:从相貌气质、审美品味到经济状况或人品。女人们总是有一种代入感,然后会自我得出结论,这个男人是否适合自己的好朋友。当然,这样的评论有时是不好让闺蜜知道的,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听好朋友评论自己的爱人。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很多例子,因为女朋友们都不喜欢自己千辛万苦找到的男朋友,所以搞得大家都没法见面和一起玩耍了。这种事情我觉得多余,毕竟那是别人的生活。可是有时又很无奈,你看到你的好朋友遇见了一个“不对的”男人,从此沉沦憔悴下去,总是忍不住想发表一些言论。可,话又说回来,要是他们的感情足够好的话,其实他们是根本不会在意你说了些什么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并且未必愿意被人评说。就好像你对一个真正的美女说“你真难看”,她基于自信和客观现实只会把这句话当做玩笑,但如果你对一个相貌普通的女孩子讲这个话的时候就要格外谨慎,因为她可能本身就不自信,你还要戳到人家的痛处,那是相当不厚道的行为。就好像俗话说的“当着秃子不说亮”那样,你不能当着没钱的人说他穷,不能当着感情本来就忐忑的情侣说他们不般配……这是一种对人家自尊心的打击。但,何尝不是一种真实的评论呢?我们总结了一下,人往往越是不如意的时候越是敏感,假如你的生活足够好、内心足够强大,那么你就可以坦然的面对各种纷纷扰扰的评论和流言不为所动,你就可以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欲望。这难道不是我们一直想要的某种境界吗?

所以我的朋友开玩笑说,现在“不要脸”简直成了一句夸奖人的话了。因为你拥有的东西越多,那么你不在乎的东西也就越多。如果你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不自信和缺憾,那么你就总难免会在意别人无心的评论。就好像你自己都不相信这段爱情可以天长地久的时候,你对自己的爱情都没有信心的时候,倘若别人再不负责的说你们是不合适的,那么就太容易勃然大怒或暗自纠结了。